第94章 再无其他意义
心中有郁气,就拿目前的曹操来说事,就差明着说会‘养虎为患’、‘没事找事’。
刘恒不跟田丰置气,一个自己尊重的人被害死,还不能直接复仇,自己也会生气的。
理解田丰的感受,刘恒转而去找王朗,说:“景兴先生,我已遣人去请颍川郡守李旻,此君受乔瑁诓骗,又被豫州刺史孔伷所逼,这才出兵。究其根本,也非其本意。”
王朗点头,思索李旻现在的态度,战败被俘,麾下颍川吏士或死或降……颍川人保准恨死了兵败无能的李旻,就是不知道李旻肯不肯转换立场,站出来指证乔瑁、孔伷的罪行。
李旻只是个添头,这回真正要为征夷军洗刷冤屈的是乔瑁的上司刘岱,以及徐州、征夷军治下各郡国的一致上书。
如果没有问题,王朗会随同征夷军水师上雒,入朝上表。
他是太尉杨彪的师弟,徐州士人的代表,也是享誉海内的名士,他有足够的份量代表各州吏士向朝廷陈述冤情、请愿。
征夷军主力也会再次向酸枣进发,从形势上充当王朗的底气。
朝廷必须要给个说法。
王朗不认为自己上雒会有风险,除了孙坚这种不长眼睛的盲流外,董卓怎么也是仕途沉浮三十多年的老人,做事自然会讲究章程;征夷军更是京营禁兵的底子,所谓王师,指的就是征夷军主力。
王师就是王师,哪怕政变中失势,流浪于关东,也不改王师本色。
军纪严明不兴杀戮,更是连战连捷……想一想就知道,王师打豫州、兖州的地方兵,哪有不胜的道理?
哪怕是冀州沃土,王师也表现出了高度的克制,这是对徐州人的尊重,也是对朝廷、社稷的至高忠诚。
现在王师能克制兼并冀州的欲望,今后也能克制住兼并徐州的心思。
就目前来看,打掉董卓,废黜伪帝迎立天子一事来说还是很有搞头的。
王朗心思变化,考虑种种,略带斟酌语气说:“刘恒先生,汝颖之士强盛,我以为李旻不敢自绝于彼辈。”
面对刘恒疑惑眼神,王朗解释说:“人皆有一死,颍川之士惧死不假,更怕道义旁落,言柄操于外人之手。李旻若为刘恒先生辩解,则证明颍川之士有罪。今颍川衣冠子弟被俘,刘恒先生可有怠慢?”
刘恒想了想回答:“不曾怠慢,只是发配东平,制作木简以劳筋骨。”
田丰不觉得有问题,犯错就该受惩戒,这没什么好诽议的。
王朗笑容僵在脸上嘴角抽了抽,又循循善诱模样,询问:“若颍川郡恶名在外,如若西凉边郡,其衣冠子弟被俘,刘恒先生可会礼遇?”
刘恒顿时不语,他理解王朗的意思了,颍川人再怕死,再担心被俘或失踪的子弟,可颍川盛名在外,只要清名还在,颍川子弟被俘后,也能保住性命。
如果李旻现在站出来为征夷军辩解,那汝颖士族必然名誉受损;李旻开了这个头,今后肯定会有其他人效仿。
这也就意味着,始作俑者的李旻,会被汝颖士族恨死。
不仅李旻会在汝颖士族主导的舆论圈子里社会性死亡,就连李旻的乡党、宗亲也会被牵连。如果不想跟着社死,唯有攻击李旻做出割裂,才能摘除自己。
间接也说明汝颖士族的强盛,王朗眼中,李旻宁肯自己死,也不敢为征夷军辩解。
这么说的话,刘岱确实已经冒了很大的风险。
可刘岱一个东莱宗室名士,反感日益壮大的汝颖士族也是有理有据的。
因此,也要小心保护刘岱,免得被其左右给卖了。
汝颖士族名满天下,相互吹捧,仿佛个个是贤良大才,若有大才投奔到刘岱麾下。
刘岱即将与百万黑山军对垒,突然战死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入夜,白马津。
周昂只是说:“兄长,韩馥背盟,我等皆以为征夷军欲壑难填,韩馥必为其所图,离死不远矣。”
“真有此事?”
“岂会有假,正因延津水兵押解粮船,本初公才多发小舟,欲引孟德公夜渡突围之河北,再徐徐商议大事。”
周昂左右看一眼,问:“孟德公何在?本初公邀孟德公先至北岸一叙。”
周喁却说:“今若渡河,人马嘈杂,势必为徐荣所侦。”
“徐荣?他怎会在这里?”
“昨日才抵,意在就近监督我军。”
周喁拉着弟弟去找曹操,边走边说:“东阳侯这是要逼迫我等请降,是诛心之举。我有意率丹阳兵殿后,以掩护孟德公渡河。”
两人在一处篝火处找到曹操,篝火里是一捆新扎成的紧密芦苇,芦苇中夹杂鱼油,火势旺盛而持久。
三四尺高的火焰来回跳动,曹操听周昂细细讲述了袁绍撤兵的过程,就断定说:“贼军围濮阳时,顺手可灭刘岱,亦能发兵进据北岸,隔绝马陵道。却没有调兵,可见贼人正勾连徐州,欲同谋河北、分割天下。”
提到马陵道,周昂就心中庆幸不已。
如果征夷军在马陵道布置一万多人,那袁绍的行军途中溃逃的可就不止一半人,极有可能会在马陵道全军覆没。
得到周昂带来的外部信息,曹操易地而处,站在刘恒的角度来思考目前的局势。
徐州人始终在妥协、退让,哪怕加入联军讨蒙,也只是名义上讨蒙。
现在联军接连两次大败,徐州人已经无需再顾虑天下人的看法,肯定会肆无忌惮的接触征夷军,以达到联合获利的目的。
徐州人想要什么?豫州中西部有陈王,有汝颖士族,这根本不是徐州人能压制的。
就连沛国,地域广袤水资源充沛异常……可就是太过充沛,所以豫州州治所在的沛国人口始终只有二十多万。
也就沛县对徐州还有一点防御上的好处外,整个沛国对徐州再无其他意义。
徐州之北是泰山,琅琊国都割给了征夷军,徐州人肯定不会向北边发展。
唯一能发展的方向就是南边,陶谦想不想衣锦还乡,把家乡丹阳收归到治下?
任何一个人,都想治理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