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深思熟虑地问:

“师傅,那接触圣学必定有其条件吧?”

孟晨见状,欣慰地点头笑道:

当然,若否则,岂不是任何人一旦得手这部圣学之作,便能培育出一群半圣及亚圣。

此一门槛乃是对圣学深度的理解与感悟。

唯有当对圣学的洞察与理解达到与圣道基石相契的层次,那么这份圣道的力量才会融入触者之身,令其如鱼跃龙门,踏上升天之路。

五半圣,三亚圣,一文圣。

这是江公公所启的心学为全儒界带来的全新机遇,亦是至高诱惑。

唯有先获江公公直接的指导,才能使对心学的理解日增月盛。

这样的机遇,即便是大儒或半圣,也值得争一番!

...

在大魏皇城之内,东厂督公行营。

此刻姚广云正与江白讨论心学秘辛。

一门心学便足以孕育五半圣、三亚圣、一文圣。

那若再加一门理学呢?

江白心中兴奋不已。

儒门尊师重道。

若能在门下培养出五半圣,三亚圣,一文圣,那在世间岂不是所向披靡!

若是数量再翻一番,那简直是笑傲江湖!

江白内心兴奋难抑。

“你能否先透露一二,你的心学进展如何?”

姚广云带着期待,询问江白的进度。

“你曾提及将心学献给陛下,老夫不论其真假。老夫只想知道,您的心学何时能圆满?”

在一门儒门圣典中做些手脚,对一位儒修来说,实乃易如反掌。

若圣学非真传,则与寻常教材无异,因圣学之道,一字之误,差之千里。

若江白真将心学真传呈献皇上,意味着未来三十年内,大魏必将涌现诸多半圣与亚圣!

甚至诞生文圣,亦非不可能。

到那时,大魏王朝将无可匹敌。

“我的心学随时可圆满。”

江白满怀希望地回应姚广云,情绪稍显激动:

“姚先生,您提及心学初成之际将获天道赐福。”

“此福,可有可能令我复原?”

这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天道赐福,一切皆有可能。

无论能否复原,他江白说行则行。

毕竟,无人知晓天道赐福的真正奥秘。

“此事,儒门经书未有明确记载。”

姚广云虽明白江白心中所想,却只得如实回答:

“天道赐福确实可令儒修恢复某些机能。但至于断肢再生,尚未有例。”

江白不屑一顾地反驳:

“这正是来自天道的祝福!天道究竟为何?它是整个宇宙的统治者,是宇宙的心志所在!”

“天道便是宇宙间的至高神灵!神灵有能力改变山河,使荒野复苏!”

“神灵的力量无边无际!定能实现!”

反正本督说行,不行也行!

若是你们不信,可自行去问天道。

试看天道是否会对你们理睬。

系统中蕴藏了五十年的儒门正气尚未领取。

本督等到时接受天道赐福,一切均显可能。

哈哈哈!

的确,依靠他人不如依靠自己。

若是系统之力能令本督恢复如初,那么天道亦能作出无限可能。

这个世界实在是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奥秘。

能够创造出儒门圣典,竟然还能获得天道的青睐。

看来,本督今后的行动必须更加谨慎。

决不能轻举妄动!

还要继续保持低调。

谨慎稳健才是正途。

观察着江白难掩兴奋之情的模样,姚广云实在不忍心泼冷水。毕竟,太过期待往往伴随着深重的失望。

“督公,自古以来,圣道圣学,都是由圣贤所提出。”姚广云慎重其事地慢慢开口:

“在督公这样的年纪,以及修为上能够创立新的学说,实属罕见,堪称无前例,无后来者。”

“儒家的修行之路,从凝气开始,逐步修炼至知天命、达大道,每一步的突破都伴随着儒家正气的洗礼,不仅能祛病强身,也是精神的磨砺。”

“然而,历史上未曾有人能通过这一过程达到返老还童或重生之效。”

“所谓天道赐福,实际上是圣人留在世间的浩然正气转化的文道祝福。”

“其主要功效,在于净化心灵,激发智慧,孕育文魂,铸就学问的基石。”

“在此过程中,达到一定境界的修行者能够激活智慧,积累知识,最终形成坚实的学识基础。”

江白轻蔑一笑,半开玩笑地反驳:

“既然能够启迪智慧,培养文魂,何不可能再生?”

“不论是自然法则还是学问原理,真理常常蕴含未知之谜,一切皆有可能。”

不论是否有依据,即便天崩地裂,我的愿望亦将实现。

“您引用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何处?”姚广云困惑不已,反复思索也难以定位这句话的出处。

“那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话!”江白不假思索地回答。

姚广云经过一番深思,仍旧无法在脑海中找到《道德经》的踪迹,不得不摇头表示不知。

江白这才意识到可能自己说漏了嘴,因为在这个世界,《道德经》显然是不存在的。否则以姚广云的博学多识,怎会不知?

“这个……实际上‘老子’是我自己。”江白尴尬地试图圆谎:

“之前太兴奋,不小心说漏了嘴。”

“姚先生,您也知道我学识有限,礼仪不够完善,还请您见谅。”

姚广云这才恍然大悟,点头理解:

“原来是这样。不过,督公自谦未读书,那天下的读书人又该如何自处呢?”

“虽然江督公年纪轻轻,但在养性上似乎还需更多的磨练。”

或许这与年轻人的天性有关,年轻气盛,难免失言。

“关于‘道德经’的误会,姚先生请勿介意。”

江白略显窘迫地摸了摸头,随即以一副认真的态度开始编造:

“我所谓的《道德经》,其实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整理的一些关于道和德的见解。目前仅是初稿,还未成系统,离能够公之于众尚需时日。”

“姚先生,如您所知,我的学问,不仅强调内在的良知,更注重道德实践与品德修养。心为道之所在,我的心便是我的道。若心善,则道德纯正。道纯正,则守德自然。”

“而守德亦即合乎道理。心中即藏道理,除此之外,无他事物可求。”

“即所谓心即道理,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本质上就是宇宙的道理。这些宇宙道理,便是众人苦寻的圣人之道,也即通常所说的天道。心与道合一,了解自心即是理解天道。”

内心窃喜,终于将话题巧妙转移。

从此刻起,本督将深思熟虑后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