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决定征召人才,让儒生写好对策,命太常令丞下达诏书。诏书下达给儒生,皇帝制曰:“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父不丧子,兄不哭弟。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至乎此。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天文地理人事,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无有所隐。”

皇帝收到了儒生公孙弘的对策,他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好啊,写的真好。朕刚下令征召通晓世务的人来朝廷做官,就收到这么好的人才。”皇帝一边看着奏疏,一边高兴地拍着大腿说道。

“臣恭贺陛下,得天下英才,此乃我大汉之福。”东方朔笑着说道。

“东方先生,您看他写得多好,’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礼义者,民之所服。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

“臣敢问陛下是何人所写?”

“是布衣公孙弘所写。”

“原来是他,臣听说公孙弘曾经拜师向齐国人辕固学过儒术,他经常斜着眼睛看他的老师,辕固就说,公孙弘,务必要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东方朔说道。

“哈哈,朕也略有耳闻。唉,朕刚得了人才,先生就说他的坏话,恐怕不好吧。”

“臣不敢,臣恐怕心术不正之人有辱陛下圣明,危害我大汉社稷。”

“先生多虑了,朕自有分寸。”

“皇上圣明。”东方朔说道。

皇帝看完所有应召的人的奏疏,发现公孙弘写得最好,决定接见公孙弘。

皇帝看到公孙弘身材高大,已有不少白发,精神饱满,甚是喜欢。

“请问先生今年多大岁数?”皇帝问道。

“老臣不材,今年已有六十五岁。”公孙弘说道。

“朕看过先生写的奏疏,是这一群儒生里面写得最好的,朕还想听听先生对治理国家的意见。”

“皇上过奖,臣听说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合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臣弘愚憨,不足谈论治国之道。”公孙弘说道。

“好,朕决定拜先生为博士,待诏金马门。”皇帝觉得公孙弘的发言说得很好。

“唉,朕倒想起来了,朕刚打通西南夷之地,听说巴蜀之地,百姓生活困苦,想请先生去蜀郡看看。”

“臣谢皇上恩典。”公孙弘叩首拜道。

公孙弘起身离开长安去了蜀郡,走在秦时就开通的驰道不到半个月就到了蜀郡。 公孙弘抵达蜀郡后,巡视一番后发现百姓确实贫穷困苦,便觉得蜀地不好,回去向皇帝复命。

皇帝去看望平阳公主,午间吃饭的时候,平阳公主请来一位歌女唱歌,她眉清目秀,声音婉转。“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好好,唱得好。”皇帝拍手叫道。

“你叫什么名字?”

“贱妾名卫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