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周时宴就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到了田间。他们二话不说就投入到了收割工作中去。镰刀挥舞间一片片金黄色的甜高粱被整齐地割下然后堆放在一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和泥土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逐渐西斜天边染上了一抹绚烂的晚霞。盛安意和周时宴站在田埂上望着那片已经收割完毕的空荡荡的田地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自豪。他们知道这一刻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胜利更是整个村庄共同努力的结果。

“安意你说我们以后还能做些什么来帮助村庄发展呢?”周时宴突然问道他的目光深邃而充满期待。

盛安意想了想认真地说:“我想我们可以继续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重教育和医疗的发展让村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和未来。”

春日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青石板路上,给这个宁静的小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微风轻拂,带来阵阵花香与泥土的清新,仿佛大自然也在为即将到来的乡村文化节做着准备。盛安意,这位充满活力与热情的乡村文化大使,身着一袭朴素却整洁的衣裳,脚踏一双布鞋,轻盈地穿梭于村落之间,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而有力。

她的背包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有关于乡村历史的典籍,有记录手工艺人技艺的笔记,还有村民们自发提供的老照片和回忆录。这些沉甸甸的不仅是物品的重量,更是承载着乡村文化的厚重与温暖。盛安意的心中充满了对文化节的憧憬与期待,她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传承与发扬乡村文化的重要契机。

走至李家门前,盛安意停下了脚步。这是一座由青石砌成的古朴院落,院内一株老槐树郁郁葱葱,树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正专注地编织着竹篮,手法娴熟而富有韵律。她便是李大娘,村里出了名的手艺人,以编织精巧的竹制品而闻名。

“李大娘,您好啊!”盛安意微笑着走上前,轻声打着招呼。她的声音温暖而亲切,如同春日里的阳光,瞬间照亮了李大娘的笑容。

“哎呀,是安意啊,快进来坐。”李大娘抬起头,慈祥的目光中满是欣喜。她放下手中的竹篮,站起身,用那双布满皱纹却灵巧的手拍了拍身边的石凳,示意盛安意坐下。

盛安意依言坐下,从背包中取出笔记本和笔,准备开始今天的走访记录。她首先环视了一圈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院,老槐树的枝叶轻轻摇曳,偶尔有几片嫩绿的叶子飘落下来,落在石桌上,与斑驳的阳光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李大娘,我今天来是想跟您聊聊咱们村的文化节。”盛安意开门见山地说,眼神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您觉得咱们村的文化节应该办些什么活动好呢?”

李大娘闻言,脸上露出了认真的神色。她沉吟片刻,然后缓缓开口:“安意啊,你可是咱们村的文化大使,这些事情自然得听你的。不过嘛,要我说啊,咱们的文化节可不能少了戏曲。咱们村的戏曲那可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一唱起来,整个村子都跟着热闹起来了。那可是咱们村的魂啊!”

说到这里,李大娘的眼神变得异常明亮,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那个戏台上翩翩起舞的自已。盛安意听着李大娘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灵感的光芒:“对,戏曲绝对不能少。李大娘,您还记得咱们小时候一起看过的那场《牡丹亭》吗?那时候您演的杜丽娘可真是活灵活现,让人至今难忘。”

李大娘闻言,脸上露出了羞涩而又满足的笑容:“哎呀,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老了,唱不动了。不过啊,要是文化节上有戏曲表演,我第一个报名去后台帮忙。”

盛安意笑着拍了拍李大娘的手背,感激地说:“那就太好了,李大娘。有您在,咱们的戏曲表演一定会更加精彩。”

接着,盛安意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手工艺品:“说到文化节,手工艺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您这样的竹编手艺,那可是咱们村的瑰宝啊。您看看,能不能在文化节上展示一下您的手艺,也让年轻人们感受一下咱们传统工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