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号。

在外面唠嗑的苏雪被贝心怡火急火燎地拉着回家,她满心疑惑:“心怡,到底什么事这么着急把我拉回来?你之前说有事找我,就是一起看电视?”

贝心怡心中其实也是忐忑不定,不过一想到昨天张秋在电话那头信誓旦旦的保证,索性豁出去了。

她看了看时间,打开电视,说道:“妈,您别着急,待会就知道了。”

苏雪见女儿这副神秘兮兮的样子,似乎猜到了什么,好笑地说:“是不是张秋又跟你说了什么?”

贝心怡没有说话,而是把电视频道调到央视。

此时,电视上对于张秋的采访也正好开始。

起初,苏雪还以为自已看错了,可当看到右下方节目标注为“张秋专访”的介绍,这才确认自已没看错。

没错,电视上的张秋正是前天那个来家里吃饭的那个张秋。

只见他从容不迫地回答着记者的各种问题,丝毫没有怯场,侃侃而谈。

特别是张秋在面对记者提问下一本书的成绩有没有信心超过“白鹿原”的时候,那股自信的风采,让人为之侧目。

虽然隔着屏幕,但苏雪还是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强大气场和魅力。

这还是那个父母双亡、农村出身的男孩吗?

苏雪不禁在心中反问自已。

她想起之前对张秋的那些偏见和轻视,此刻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幸好自已没有当面跟张秋说出那些伤人的话,否则现在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了。

看完以后,苏雪沉默了许久。

过了半晌,这才憋出一句话:“这孩子,还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此时,贝心怡早已红光满面,本来张秋告诉她过了今天母亲就不会阻止他们在一起,起初她是怀疑的,毕竟看电视就能改变母亲的态度,这怎么可能?

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她心中满是惊喜,张秋果然不会骗自已。

贝心怡扬眉吐气,昂着头问:“妈,我还以后能不能跟张秋见面?”

见一向乖巧的女儿竟然拿话刺自已,苏雪气节,伸手掐了她一下,嗔怪道:“你这丫头,我还不是为你好。”

贝心怡摸了摸被母亲掐的地方,委屈地说道:“我明明已经跟你说了张秋是作家,您自已不信,现在又怪我。”

苏雪一阵尴尬,最后没办法,只能嘴硬地说道:“我出去买菜了。”

母亲出去后,贝心怡兴奋地想打电话给张秋一起分享喜悦。

刚拿起电话,转念一想,采访播出后,这阵子张秋肯定会很忙,自已还是先不要打扰比较好。

苏雪出了门,没有去菜市场,而是鬼使神差地去了新华书店。

此时的书店门口人满为患。

靠近一些,苏雪抬眼就看到门口上贴着一张红底黑字的大海报,上面写着“新生代作家张生携新作‘活着’震撼来袭”的宣传用语。

除此之外,书店的年度销售书籍榜单也在旁边贴着。

排在第一的赫然是“白鹿原”,第二是“暗算”,第三是“废都”……

苏雪饶有兴致地从第一到第十挨个看过去。

这时,一辆面包车停在了书店门口,显然是来送书的。

“送书来了,我要买两本‘活着’”

不知谁喊了一声,原本就热闹的书店里的人顿时涌向面包车。

送货员正抱着一摞书下来,还没站稳,就被一个六十岁的老头抢了过去,然后扔给他钱,就把书拿了过来。

送货员当场就发懵了,好在书店老板及时冲了出来,喊道:“都有,都有,我今天订了很多本‘活着’,大家别抢。”

但此时场面已经失控,无济于事。

眼看书迷越来越疯狂,书店老板只能紧急通知治安员过来维持秩序。

随着治安员的到来,众人这才不情愿地排起队。

很快,一整车的书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

苏雪见这本书卖得这么好,于是也跟着人流买了一本。

“活着”的封面呈灰白色,上面是只有一个人物的背影。

虽然只跟张秋见过一面,但是苏雪敢肯定这个人绝对是他。

“这位女同志,这本书你能卖给我吗?我出双倍价格。”

这时,一个中年男人在苏雪耳边开口说道。

苏雪回过神,看向中年男人。

中年男人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一看就是知识分子,不过苏雪还是拒绝道:“不好意思,我自已也要看。”

中年男人摸着额头,懊恼地说道:“我就晚来一会儿,张生的新书就卖光了。”

闻言,苏雪心中一动,问道:“你好,你很喜欢张生的书?”

听到这话,中年男人一下子来了劲,滔滔不绝地说道:“那是当然,你不知道张生有多厉害,他发的第一本书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那情节,那文笔,简直绝了。”

接着,他又说道:“而且张生这个作者今年才二十多岁。”

中年男人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他显然是看过今天央视对于张秋的采访的。

苏雪道:“这个我知道,他的采访我也看了。”

闻言,中年男人一阵尴尬,他本以为眼前这个女人不知道这件事,所以就想卖弄一番。

毕竟这个年头,家里有电视的可不多。

于是,中年男人继续说道:“那你知不知道,张生正准备冲击文学殿堂茅盾奖?”

关于这个苏雪还真不知道,好奇地问:“这个奖不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作家才能获得吗?张生这个年轻人有资格?”

中年男人推了推眼镜,耐心解释道:“你可别小看了张生,虽然他年轻,但他的文学才华和作品的深度、广度都不容小觑。

现在的文学界,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作者。

而且,茅盾奖的评选标准可不是只看年龄和资历,更重要的是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张生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是他冲击茅盾奖的资本。”

苏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是这样。”

中年男人感慨道:“说不定,张生会成为文学界的一颗新星,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呢!”

苏雪听着中年男人滔滔不绝地夸赞张秋,心中对张秋的认识又加深了几分。

拿着手中的《活着》,苏雪决定回去好好读一读,重新认识这个让女儿倾心,也让众多读者追捧的年轻人。

见苏雪真的没有转卖的想法,中年男人只能回到人群去找有这个想法或者多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