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偷菜”赵匡胤,没钱的和珅
大宋。
“如果五代十国时期,我们的朝中有像海瑞这样的贤人,或许那个乱世会有所不同。”赵匡胤喃喃自语。
他回想起那个时代的武人专权,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朝政腐败无能,没有像海瑞这样敢于直言、清正廉洁的官员来主持公道,来安抚民心。
“世人或许以为,我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是为一已之私,欲登九五之尊。然而,我心中所愿,非为龙袍加身,而是为这乱世寻一出路,为百姓求一安稳。”他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超越个人的使命感。
“五代十国,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烽火连天,群雄并起,百姓如同浮萍,朝不保夕。朝代的更迭,非但没有带来和平与繁荣,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我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听闻了太多的哀鸿遍野,心中怎能不为之动容?”
“我赵匡胤,昔日亦曾落魄至偷菜以度日。试想,我尚能如此挣扎求存,寻常百姓又该如何在这乱世中挣扎求生?”
赵匡胤的眼中闪过一丝痛楚,“我深知,这乱世之中,必须有人站出来,承担起结束这一切的重任。而我,或许就是天命所归的那个人。不是因为我渴望权力,而是因为我无法坐视百姓继续受苦,无法容忍这片土地继续沉沦。”
赵匡胤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且看这光幕后续,能否借海瑞之智,为我大宋带来治国新思路,让这江山社稷更加稳固,也让我这皇位,因得民心、顺天道而更加名正言顺。”
......
【海瑞的坚持不走后门、不托关系、不请客送礼、不巴结官员的态度,在官场中受到了排挤和打压。】
【面对官场的挫折和不公,海瑞一度提出辞职,但在好友的劝说下,他最终没有离职。】
【好友提醒他,四十岁才获得公务员身份不易,不应因小挫折就放弃自已的政治理想。】
......
大明。
朱允炆瞪大了眼睛,凝视着那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光幕,心中满是不可思议与困惑交织的情绪。
他轻轻皱眉,试图从自已的知识框架中寻找答案,却发现自已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他懵了,他很疑惑。
“什么是后门?走前门不就行了么?后门更近?”
“这‘后门’之说,实在令人费解,”他喃喃自语,眉头紧锁,“莫非是指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通道?可为何要走后门而非光明正大的前门呢?难道真有如此便捷却又隐秘的捷径?还是说,这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人情世故?”
“我大明社会风气?难道是建筑习惯变了?所谓“后门”,在建筑后面修门?”
“请客送礼、托关系又是?或许是说,大家关系都很好,你请我,我再回请你。这,我大明的社会风气哪里不好了,看起来很和善的样子,不理解,很不理解。”
“受到了挫折和不公?怎么就挫折了,怎么就不公了?这光幕怎么不说清楚。”朱允炆轻轻摇头,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解与愤慨。
“我大明以仁政立国,百姓安居乐业,官员清廉自守,何来如此多的挫折与不公?这光幕所言,是否太过片面,未能窥见我大明之全貌?”
“再说,辞职又是什么?辞官么?‘有志于学业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学校名声大振,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这海瑞不是干的好好的,完全不理解呀,难道是这海瑞自已有什么问题?”
“我大明不值得海瑞倾尽一生么?海瑞此人,既已受命于朝,便应恪尽职守,怎可轻言放弃?更何况,他所行之事,皆是为了国家与百姓,理应受到赞誉与重用,又怎会生出辞职之念?这岂不是对皇恩浩荡的背叛,对家国天下的舍弃?”
......
大清。
和珅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感慨万千于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自幼年起,命运的波折便如影随形,先是父亲常保因公事被调至遥远的异地,家中顿时失去了顶梁柱的庇护。
继母的到来,非但未能填补这份空缺,反而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更添几分寒意,她的冷漠与不靠谱,让年幼的和珅不得不提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仅要照顾自已,还要尽力拉扯年幼的弟弟,那份坚韧与早熟,远超同龄人。
在这艰难的环境中,硬是在学业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于是刻苦攻读,终于考入了那个每年仅择优录取九十名学子的咸安宫官学,这里汇聚了全国的精英子弟,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然而,和珅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勤奋,他不仅精通了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对于四书五经更是烂熟于心,弓马骑射亦是样样精通,成为了众人瞩目的佼佼者。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这位才子开玩笑。
正当和珅以为可以通过自已的努力为家族带来荣耀之时,父亲常保却因玩忽职守被撤职,最终抱憾而终,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和珅,这位曾经的少年才子,一夜之间成为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肩上的重担又沉重了几分。
幸运的是,在和珅人生最为低谷的时刻,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户部侍郎英廉。
英廉老先生慧眼识珠,对和珅的才华与品性大为赞赏,不仅给予了他精神上的鼓励,更在物质上伸出了援手,将自已的孙女冯氏许配给了和珅。
然而,新婚的喜悦并未能完全冲淡现实的苦涩,和珅深知家中经济状况窘迫,连举办婚礼的钱都是靠忠仆刘全徒步往返五千里,向姥爷家借来的五十两银子勉强凑齐。
面对家族的世袭爵位,和珅心中五味杂陈。
这爵位虽能带来一定的荣耀与地位,但若不踏入仕途,便无法领取俸禄以解家中燃眉之急。直接入宫当差虽能暂时缓解经济压力,但终究只是侍卫之职,难以施展自已的抱负与才华,更无法与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后的广阔前途相提并论。
和珅轻叹一声:“刘全啊,你跟随我多年,可曾觉得生活对我尤为苛刻?”
刘全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心疼,恭敬地答道:“主子,但正是这些不易,铸就了您今日的坚韧与智慧。想当初,老爷您为了考取功名,日夜苦读,精通四语,文武双全,那份毅力,让多少人望尘莫及!”
和珅苦笑,摇了摇头:“是啊,那些年,我几乎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学业。我羡慕那些金榜题名的士子。如那前朝海瑞,虽未中举,但至少是幸运的,有多次尝试的机会。而我,却只能为了家人,放弃那份纯粹的追求。”
刘全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主子,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您已经用您的方式,证明了您的才华与担当。况且无论身在何处,您都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