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朱由检的世界
如今粮食减少,现在粮食就是钱,就是命!无论何处,所有人都在为了一口粮而拼命。所有受灾的地区都在上演这一幕。
而粮价也已涨了八成,若不是赵文杰极力压制,恐怕还会更高。
崇祯年间,天地间仿佛被一股神秘力量所笼罩,小冰河期如恶魔般降临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寒。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异常严峻,导致灾荒频繁发生,粮食收成锐减。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带更是饱受其苦,犹如置身于末日的深渊之中。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即使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田赋加派却依旧毫不减轻,这无疑给本已困苦不堪的百姓雪上加霜。社会矛盾如同火药桶一般,只需一丝火花便会引发惊天动地的爆炸。
崇祯二年1628 年,一场大旱无情地袭击了陕西澄城和陕北地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已经到了绝境。此时,一个名叫王二的人挺身而出,他率领着一群愤怒的民众,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知县,随后呼啸山林,扯起了反抗的旗帜。这场英勇的起义,正式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陕西各地那些走投无路的农民们,纷纷响应王二的号召,与边镇逃兵、被裁撤的驿卒等汇聚一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们拿起武器,奋起抗争,向统治者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怒吼。这些起义者虽然各自为战,但他们的行动却如同疾风骤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因此,他们被统治阶级轻蔑地称为\"流寇\",似乎暗示着他们的存在只是短暂的困扰,不足为惧。然而,正是这些被轻视的\"流寇\",将在历史的舞台上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而崇祯朱由检这边,知道消息后也是郁闷之中。
朱由检皱着眉头,满脸愁容地说道:“陕西陕北地区遭受旱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爱卿这该如何是好啊?”
众大臣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并齐声说道:“陛下,应当立刻打开粮仓发放粮食,以此来缓解民众的困境。”
朱由检只能在心中骂道,我不知道嘛?但粮仓里到底有没有粮,你们比我清楚!
朱由检微微点了点头,但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若是开仓放粮,那国库岂不是会变得空虚,到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这时,有位大臣站出来献计道:“可以先向那些富商和豪门大族征收粮食,这样就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了。”
朱由检听后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才开口道:“既然如此,那就马上下旨吧,征召粮食救济灾民。”大臣们齐声应答,齐呼陛下圣明,表示遵命,然而崇祯的眼神里却流露出一抹难以察觉的忧虑。
朱由检最开始就是在这一声声的圣明中迷失了自我,但是现在听到这个圣明开始感到厌烦。
他深知这些富商大贾们都富得流油,如果强行征粮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反抗。而且就算能够顺利征收到粮食,也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陕北地区的旱灾问题。想到这里,崇祯不禁感到一阵无奈和无力……
崇祯自从登上皇位之后,可谓是诸事不顺、举步维艰。国家财政状况糟糕至极,仿佛遭逢洗劫一般,库银空虚得令人咋舌。
朝中六部大臣们整日里除了伸手要钱,别无他事可做,使得崇祯皇帝终日忧心忡忡,未曾有过一天舒心日子。这一年来,他节衣缩食,妄图通过节俭来缓解困境,但却收效甚微。
崇祯自问并未犯下什么过错,每日殚精竭虑地审阅奏章,不敢有丝毫延误,兢兢业业,为大明朝呕心沥血,毫不懈怠。
而且他生活简朴,从不贪图享受,一心只想重振大明雄风。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大明依旧毫无起色。实际上,朱由检从即位之初便已步入一个误区,他未能认清大明并非仅属于他一人所有。
假如将大明比作一家公司,那么朱由检充其量只是这家公司的老板罢了。作为一名领导者,他真正应该做的是明确发展方向,引领公司前进,而非事必躬亲地去指挥具体事务。过度干预反而会令公司陷入混乱无序的局面。
员工同样也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上头的人胡乱指挥,势必给基层工作带来诸多困扰,导致正常业务难以顺利推进。
朱由检在位期间短短 17 年间便更换了多达 20 位内阁成员,如此频繁地变动高层领导职位,使得下层官员失去有效监管和约束,变得愈发肆意妄为。
那些胡乱指挥、不负责任之人更是随处可见。面对这种混乱局面,普通员工们为避免过度辛劳,只好选择消极怠工并表面顺从,实际则敷衍了事。
只要有利可图便争相谋取私利,若无利可图则纷纷逃避责任。这样一来,整个公司必然陷入重重困境之中!
然而,朱由检却难以理解其中道理。毕竟,正是凭借自身实力,他才能登上皇位;并非只因被称为皇帝,他才成为皇帝。
归根结底,对于那些缺乏实力之人而言,他们无法掌控真正的权力。而权力往往会将其拥有者推向极端残忍的结局。
从铲除魏忠贤,朱由检始终未能清晰分辨出谁是敌友。说到底,朱由检不过是一介王爷罢了。恐怕连他自已都未曾料到,此生竟有缘登上龙椅宝座。
由于迫切想要证明自身价值,他过于拼命以至于用力过猛,最终亲手将原本已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推向了破产倒闭的深渊。
崇祯一年,袁崇焕再次被启用,任兵部尚书,都师蓟辽。
崇祯二年,袁崇焕就夸下海口,五年平辽,朱由检就信了,然后在第二年,陕北地区因为旱情就发生农民起义,朝廷就无力赈灾,还好今天的灾情并不太严重,百姓家里有存粮的还能维持维持,不行就借钱卖地,卖儿卖女。
就算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农民活不下去了,就地起义,但规模太小相当好镇压。
朱由检的圣旨发了下去,富商豪绅跟也只能做做样子,凑了十万两银子,二十万担粮食以做支持,但这些东西经过官员之手到了陕北,仅仅到了十分之一,其中的东西也都换成,陈米坏米。
但灾民可不管那些,只要有口吃的就是,他们是真的不挑,原本的赈灾粮食和银钱是够处理此次灾情,但都被贪掉后,还是有部分佃农逼入绝地!
朱由检发下了赈济银两和粮食,但还是发生了农民起义。
他是万分无法理解,我钱都花出去了,啥效果没有,打了个水漂?一点水花也没有?
那肯定是内阁这群人没有能力,马上换人,就换了个内阁人选,李国换成了来宗道!人换了肯定就会变好,肯定是李国没能力!
万万没想到,刚刚换完人,因为陕西固原缺饷发生兵变,哗变士兵加入农民军,又把刚刚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来宗道换成了周道登。
有句老话:“运气来了门槛都挡不住。”,这句话用到周道登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说到周道登入阁,还真是天赐的运气,或许说也是老天爷不保佑大明江山。
话说崇祯帝即位后,十分讨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等四人,因为他们都是魏忠贤的爪牙,人品和能力都很成问题。
为了重建一套像样的领导班子,他命令大臣们推荐十个能力和人品都优秀的宰相候选人,周道登也位列其中。
周道登为人愚蠢谦和,多年的官场生涯,周道登就是认认真真装孙子,等到自已修成正果的时候,他终于不用再装了,因为他已经成了真的孙子。无论做官还是做事,此时的他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迈半步绝不迈一步。
这样的性格使得谁都敢上前踹他一脚。譬如他刚刚担任礼部左侍郎,就有人不满,吵吵闹闹要他下台。周道登的孙子性格这时显露无疑,皇帝没下命令,他就主动辞职。
周道登做阁老也不过六个月,就在崇祯二年下岗,换成了韩爌。
就这短短的两年内就换了一批内阁,换人的速度,那可是不可谓不快。
朱由检性好猜疑,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心理,阁臣鲜有得善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