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拍桌子,大骂两句“这群腐儒!真是该死!”

朱标和张中正互相看了看,无奈的摇摇头。朱元璋此时正在暴怒的边缘,除了马皇后谁也不敢上前劝两句。

“咱决定了!”

看着朱元璋下定决定的样子,张中正有些疑惑“陛下决定什么了?”

朱元璋瞥了张中正两眼“你不是给咱提科举纳百科吗?咱决定了,就从今年的科举开始。”

朱标一愣,赶忙劝阻到“父皇,张师的计策自然很好,可是此次科举可是秋天就要开始,从今天到入秋,只剩不到五个月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咱当然知道,可是咱等不及了。”

“标儿,你今天没上朝。你是没看到今天那腐儒有多气人!”

说着,朱元璋干了一大口茶水,恰逢此时满福太监走了进来“陛下,颍川侯来信。”

朱元璋哦了一声,也没抱多大希望。傅友德本就是为了过去分散倭寇注意力的,主力军还得是冯胜。

先看了看密信保存完好,这才打开密信仔细看了起来。

看了两页,朱元璋就哈哈大笑“好!好!颍川侯不负咱的期望啊!”

看着朱元璋高兴的样子,张中正和朱标一时间有些疑惑,朱标上前一步,问道“父皇,颍川侯做了什么?”

朱元璋将信纸递了过去“自己看吧,这次颍川侯也立了大功了!”

接过信纸,朱标一看,只觉得大喜过望。

“颍川侯兵不血刃,佐渡金山也拿下了?”

“还和倭寇北方的皇帝谈下合作,由倭寇出力,大明只需要保证矿山安全,就能分走九成?”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颍川侯虽然少了一份将气,却比其他武将多了一丝官气,不枉咱立他为水军总管。”

张中正此时也飘了过来,仔细阅读起来,信纸上不止写了佐渡金山的事,更写了允许大明开设港口,税务自定。

“卧槽!这好啊!我看不如选在北端,主要和高丽做生意就不错。”

朱元璋微微点头“这个港口,咱是打算在北端,但是不打算在最北边。”

最北地理位置并不算太好,圆融倭首的态度看似亲近,实则并不明朗,还是要防着一手。”

说到这,朱元璋突然想起了什么,面色一沉。

张中正见状便问道“陛下,看您面色深沉,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朱元璋敲了敲桌子,语气有些沉重“刚刚,规划的是挺不错。只是咱在想,是让这帮杀才自己去倒腾倭寇岛?还是咱派个人去管?如果要派人去管……这人和倭寇混在一起可要怎么整?”

张中正闻言便明白,朱元璋这是又开始疑神疑鬼,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倭寇岛虽然不算远,但是也不算近,如果贸然安排官员出海暂管当地,那确实很可能出现当地人和大明官员搅和在一起的可能性。

想到这,张中正灵机一动,后世的大英不是已经给了完美的答案吗?

张中正立刻说道“陛下,何须担心。微臣此处有解决贪乱之法。”

朱元璋一拍桌子“快说,还和咱墨叽上了!”

张中正讪笑两声,赶忙说道“后世有一国土不如倭寇,却能派出千百官员驻扎全世界的大英帝国,其鼎盛时期,国土面积甚至达到了三千多万平方公里。”

“而此国地小人少,便采用了一个极其神奇的制度,即轮换制总督制度。”

“每名被派去管理当地的官员,都被任职总督,手中军权不大,仅能自保。每一名总督在任时间不等,多在三到五年,为了避免造反,选择的大多也都是忠诚国家,国内有家有业的人。”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重要的军权,一般大英都会额外派出一名武官,攻打哪里,是否攻打,实则都是武官决定,武官和士兵同样都是轮换制。”

“而为了更大避免总督和武官的叛变,还会采取限制武器,拒绝在当地开设成品工厂,只允许开设原材料生产提纯工厂。”

“当然了,要一个人抛家舍业三五年,去全心全意为帝国开疆拓土,说着好听实际上愿意这么做的人也少,为了减少此类官员内心的不平等,大英还实行了总督自定税收制度。”

“就是皇帝决定收多少税,需要多少原材料,而其他的剩余原材料则都是总督自己一人的,如此一来三到五年,也足以让一名担任海外殖民地管理的总督大发横财,保证后世子孙不会坐吃山空了。”

“当然了,还是要有一些对海外殖民地的监察手段,多方限制之下,总督绝对不会叛变。”

朱元璋听完之后,闭眼沉思起来。朱标同样在一旁皱着眉,思考着总督制度的可行性。

半晌,朱元璋猛然睁开眼睛“可行!”

“此计划尚妙,正好这倭寇岛就当做总督制的实行地了。”

说着,朱元璋又看向朱标“标儿,你心中可有人选?”

朱标闻言一愣,随即立刻低头沉思,片刻后说道“儿臣认为……礼部侍郎钱元正适合,此人能言善辩,又明断是非。六部改制前也曾在吏部担职,更是因为直言敢说的性格,导致他在吏部中并不是那么受欢迎。”

“而且,钱元正为官清廉,家中只在应天有院子一套,妻子和膝下的两儿两女也都挤在院子里,是个很合适的人。”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张中正说道“这人就不错,反正是在海外折腾,也就不那么磨叽了,咱给他定个年税十中取一的标准,至于多收多少,那就看他自己的了。”

“至于武官,就让李景隆来吧,给这臭小子找点事做,也不算咱亏待他李文忠了。”

第二天,钱元正便被叫到了御书房。钱元正见面跪地磕头行礼,礼法行的一丝不苟,身上官服看起来有些皱巴巴的,应该是浣洗了很多次的原因。

朱元璋将手中钱元正的资料放下,对钱元正说道“你也在礼部做了三四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