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欧洲的战场上风起云涌,同时也没有忘记亚洲大陆上的事。

经过连年的生育家庭补贴政策,大明的国力逐渐增强,人口数量也呈现爆炸性的增长。

如果不是因为担心老百姓负担过重,补贴设置了三个孩子门槛的上限,老百姓恐怕会为了薅羊毛疯狂生孩子。

如今,大明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万之巨,仅仅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新生儿数量就将近一千万。

随着经济的富裕,大明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节俭度日,将一文钱分成两半花。

朱元璋果断地下令推行全民义务教育的政策,争取这一批孩子到上学年纪时,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大明帝国,如今已经不再为工业品过剩的问题而烦恼。拥有着欧洲这一广阔市场的消化能力,大明的经济得到了更加稳健的发展。

随着蒸汽轮船的下海,大明的海上贸易逐渐崛起,慢慢成为了海上霸主。

南北美洲两块大陆上,大明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新的定居点正在被大明开发。

在美洲的印加帝国,大明人并没有引起他们抵触的情绪。

因为大明的驻地离印加帝国很远,而且大明还带来了许多珍贵的药品和工业品,让印加帝国的人们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经过这几年发展,大明帝国通过贸易几乎垄断了全球百分之五十的白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帝国。

朱元璋的钱袋子越来越富裕,这么多钱也不能留着不用。思索再三,朱元璋决定启动一项雄心勃勃的工程——修整全国的水库大坝。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开始了。大明帝国的土地上涌现出一个个繁忙的工地,工人们挥汗如雨,忙碌地修筑着水库大坝。

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朱元璋还实行了南方水资源运送到北方的政策。这个政策旨在缓解北方地区的干旱问题,让更多的人们受益。

东北地区冬天的环境极为恶劣,寒风凛冽,冰雪覆盖。尽管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鼓励迁移的政策,但前往东北的人仍然寥寥无几。

然而,即使人数不多,重工业的发展也不能被忽视。虽然气候条件不佳,但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作为大一统国家,皇帝的号令一出,百姓们便不得不行动起来。

蒙古草原成为了新兵们的练兵场。

大量的瓦剌残兵分散在草原上,不时地对大明的采矿地区发动报复性偷袭。

朱元璋决定派出一支由新兵组成的队伍,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领,前往草原打击瓦剌残部。

这场战斗让新兵们首次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让他们见见血,以免日后在欧洲战场上缺乏实战经验。

在草原上,新兵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寒风呼啸而过,使他们的行动变得艰难而笨拙。然而,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紧紧咬住牙关,坚定地向前走去。

经验丰富的老兵们带领着他们,教导他们如何应对各种战斗情况。他们在草原上进行着艰苦的训练,锻炼着身体和意志。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考验,但他们从未放弃过。

终于,那一天来临了。新兵们与瓦剌残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寒风凛冽,刀光剑影在草原上交织成一幅血腥的画面。

通往天竺南北的铁路已经建成,这条连接大明和天竺的交通要道为两地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天竺在确保基本的粮食供应之后,将剩余的大部分粮食运送到了大明。

朱元璋原本还担心天竺可能会发生叛乱,但让他惊讶的是,天竺的老百姓们完全没有叛乱的心思。

天竺老百姓对大明的忠诚与合作的态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经过当地官员的详细汇报,朱元璋终于揭示了天竺背后的真相。

原来,在天竺的统治者为了修建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祭拜神佛,竟不惜大量出口粮食,与邻近的中东国家进行交易。

天竺,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土地,整个国家就像一座巨大的粮仓。

然而,在上层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下,底层民众却长期忍饥挨饿,生活状况仅比华夏遭遇大旱时的百姓稍好一些。

当大明接管天竺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竺的底层民众竟然率先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

他们不仅能吃得饱饭,甚至还能有余粮储备。这一变化让天竺的底层民众对大明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如今,走在天竺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店家、标语、文字都逐渐换成了汉字。

大明的文化正在这里悄然生根发芽。为了更好地推广大明的文化和语言,大明在天竺开设了许多夜校,专门为底层民众教授大明语言。

每当夜幕降临,这些夜校灯火通明,书声琅琅。天竺的民众聚在这里,认真学习着大明的文字和语言。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朱元璋深知,文化的融合是巩固统治的关键。

而在大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之下,高丽和倭寇岛也纷纷选择投降。

南方长庆天皇刚刚坐上皇位不久,便与手下商议后,决定自愿放弃皇族身份,改称家族。这一举动从表面上表明他们放弃了倭寇岛的管理权。

高丽作为大明的藩属国,在三万步枪兵和火炮的围攻之下,高丽国王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他将高丽并入大明领土,并将其改称为高丽省。

在大明南洋的版图向南延伸至澳洲的广阔海域中,那些曾经被倭寇肆虐的岛国见到他们的邻国都已投降,有些人开始动摇,产生了投降的念头。

然而,其中也不乏反对派的声音。他们坚信独立自主才是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这场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各派势力开始明争暗斗,试图为自己的立场争取更多的支持。

然而,如今大明的铁船已经下海,海权对于大明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朱元璋深知,如果未来有其他国家迎头赶上,大明的沿海地区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

为了确保沿海的安全,南洋诸国在大明的战略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朱元璋明白,即使没有征服的意图,为了国家的安全,南洋诸国也必须被纳入大明的版图。

在洪武十四年二月的春风中,一支庞大的蒸汽船队浩浩荡荡地启航,向南洋进发。他们是大明的守护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面对大明的蒸汽船队,一些占据岛屿的小国直接选择了投降。他们知道,与大明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仍有一些岛国地域较大的国家选择负隅顽抗。他们试图通过顽强的抵抗来捍卫自己的领土和主权。

此刻,世界的消息依然如同封闭的湖泊,波澜不惊。这些岛国对于大明的了解仅限于其表面上的强大,却未曾触及到背后蕴藏的科技和工业力量。

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上,大明与南洋诸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而朱元璋的决策和行动,将深深地塑造着这个世界的未来走向。

两枚火炮的轰鸣声在海面上回荡,震撼着整个岛屿。那些原本心怀抵抗的小国,在这一刻被这股强大的武力所震撼,仿佛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所措。

面对如此强大的武力,反抗的念头瞬间消散无踪。他们深知,大明愿意接纳他们,是他们莫大的幸运。

为了确保大明周边地区的稳定,朱元璋并未过分压迫这些国家。

思索再三,朱元璋决定以温和的方式将它们纳入国省体系,尽量保留了它们实际统治的权力,以此缓和大明和这些小国之间的矛盾。

随着大明周边地区的稳固,朱元璋开始渴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马皇后,于是产生了让朱标提前即位的想法。

朱标对此极为抗拒,现在他就挺忙的,这要是当了皇帝,那要忙成什么样?

而且常氏最近身子才缓缓变好,朱元璋想多陪陪马皇后,他朱标也想多陪陪常氏啊。

然而,朱元璋这次下定了决心要让位。他明白,朱标不愿坐上龙椅,那就只好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了。他决定玩一场失踪的游戏,让朱标不得不即位。

一连三天的早朝,朱元璋都没有出现。皇宫内部传来的命令也突然中断,使得六部官员们陷入了混乱。他们焦急地在宫殿中来回踱步,纷纷议论着发生了什么事情。

"皇上怎么会突然消失呢?这可怎么办才好!"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几天皇上都没有露面,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另一位官员也感到束手无策。

看着朝廷越来越混乱,朱标深知朝廷不能长时间处于无主状态,他担心局势的失控,同时也明白自己这次是真正地无法再推脱了。无奈之下,朱标只能接受了禅位。

洪武朝十四年四月,朱标正式登基。

朝阳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映照出金碧辉煌的光芒。朱标身着龙袍,站在御阶之上,目光坚定而庄重。他环顾四周,看着文武百官们整齐排列的队伍,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登基后的第一道命令中,他决定改变历法。

从此,历代皇帝所使用的年号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皇帝历。

原本朱标打算将历法更名为黄帝历,但经过与钦天监的协商,最终决定将“黄”字改为同音字“皇”。

对于这一改革,文武百官们的反应不一。有些人表示支持,认为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当以时间长记。

而有些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更改历法后不易记录。

然而,在这个大明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各部门都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官员们忙于各自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关注皇帝要改变什么历法。

在皇帝历4078年的一个清晨,朱标正式登基,宣布大赦天下。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国家,无数囚徒们以为即将迎来新生,期盼着自由与美好的生活。

监狱的大门缓缓打开,阳光洒在囚徒们的脸上,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感激和喜悦。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大赦天下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宏伟的计划。朱标并没有真的释放他们,而是计划将这群囚徒派遣到澳洲去进行劳作。

他们的剩余刑期将被转移至澳洲,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在刑期结束后,他们将在那里获得一块土地,成为澳洲的居民。

由于大部分囚徒都是男性,为了平衡澳洲的人口结构,朱标还从南洋和倭寇岛迁移了一些贫困的女子到澳洲,与囚徒们共同生活。

初听到这个消息,囚徒们感到十分不满和困惑。

他们原本以为可以获得自由,但现在却要继续为朝廷工作。

然而,当他们了解到自己将获得上百亩的土地作为回报时,内心的抵触情绪逐渐消散。

他们明白,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可以从囚徒转变为土地所有者的机会。

至于澳洲当地的土著居民,朱标并没有采取种族灭绝的政策,毕竟大明又不是大英,华夏文明足够包容。

如今,整个亚洲已尽数掌握在大明的手中。澳洲、南美洲、北美洲和欧洲,都有大明的桥头堡和势力范围。然而,唯独非洲这块大陆仍未被开发。

朱标与张中正商议后,决定暂时不对非洲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欧洲有许多资本家的利益与当地紧密相连。如果大明贸然介入,切断了这些资本家的利益链,欧洲的资本家和旧贵族可能会联合起来,给大明带来不小的困扰。

这些资本家不仅会在经济上给大明制造麻烦,还可能通过各种手段骚扰大明的货运路线,造成不小的麻烦。

但不对非洲大动干戈,并不意味着大明对非洲置之不理。为了确保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大明决定在非洲建立自己的海外飞地。

朱标派遣使者与当地的非洲部落进行交涉,购买一块土地作为大明的海外飞地,作为大明在非洲的据点。

在这块土地上,大明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的非洲争夺战做好充分准备。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周密的准备。

与此同时,朱标通过锦衣卫的情报网络,密切关注着欧洲的发展动态。

朱标发现欧洲在这几百年还真是这个世界上的“天佑之地”。

众多科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有些人或许昨天还是修鞋匠,今天却突然觉醒,投身于自动缝纫机的研究。

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科学家,朱标有着独特的处理方式。他秉持着“请客、斩首、收下当狗”的原则,灵活应对。

对于有天赋的科学家,大明敞开怀抱,邀请他们来大明共同发展,享受更好的生活待遇。

如果对方不愿意,大明则会静待时机,例如在对方进行商业活动或与欧洲资本家合作时,巧妙地参与其中,利用各种手段获取对方的技术。

即使无法得到这些科学家的亲睐,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他们的技术。

凭借大明在欧洲本土招募的锦衣卫,本可以无成本地获取对方的专利技术。

当然,作为一个文明的国家,华夏人在做事时尽量保持风度,尽量不撕破脸皮,为双方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