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的弓箭手们蓄势待发,瞄准了大明的铁甲车。然而,当他们射出箭矢时,却发现箭矢根本无法穿透铁甲车的坚硬外壳。
原本,大明的战车都是牲畜拉动的,只要将拉车的牲畜射死,车厢便会成为困住自己的铁牢笼。
然而,大明的新式铁甲车却不仅能自己动,上面还装有无数刀片和尖刺。一旦接触到这些刀片和尖刺,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法幸免于难。
于是,瓦剌的十万大军只能且打且退。他们试图接近大明的铁甲车,但每一次都被铁甲车的刀片和尖刺所阻挡。他们不得不后退,最后退到了中西伯利亚的边缘。
而瓦剌的军队则显得疲惫不堪。他们的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无助。他们的步伐沉重缓慢,仿佛一群疲惫的狼在荒野中徘徊。
战场上的景象令人震撼。大明的铁甲车如同一座移动的堡垒,散发着冷酷无情的气息。它们轰鸣着前进,车轮滚动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战场上。而瓦剌的士兵们则被这股气势所压制,无法抵挡大明军队的冲击。
中西伯利亚的寒风呼啸,将战场上的硝烟吹散。瓦剌的士兵们疲惫不堪,他们的士气低落,面对大明的铁甲车,他们感到无助和绝望。
在绝境之下,爱遒答蜡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大明决一死战。他明白,退无可退,无需再退。他站在风雪之中,眼神坚定,神态决绝。他的衣袍被寒风吹得猎猎作响,雪花在他身旁飞舞,仿佛是天地间的见证者。
而大明这边呢?为什么一直没有对瓦剌赶尽杀绝?
主要是因为大明一直在往已经探明的草原矿产地铺设铁轨,对于瓦剌的情况根本就不关心。
瓦剌携十万大军在中西伯利亚边境对大明军队发起最后的猛攻。铁甲战车迎面而来,面对蒸汽和钢铁的力量,即便是成山的尸堆也无法阻挡它们绝对的力量。瓦剌的士兵们虽然勇猛无畏,但面对钢铁战车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一台蒸汽战车就能拖动几吨重物,更何况是几千辆战车?这岂是你小小十几万人能够阻止的?
战况如同掀翻棋盘一般,原本让历代华夏王朝头疼不已的铁蹄,在面对钢铁时不堪一击,除了在逃跑时能有一些机动性外,其余便毫无优势可言。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爱遒答蜡身先士卒,率领着瓦剌的士兵们奋勇拼杀。然而,面对大明的钢铁洪流,他们再也无法抵挡。最终,瓦剌的士兵们被彻底击败,爱遒答蜡也不得不承认失败的事实。
为了取得这场决战的绝对胜利,朱元璋甚至决定出动大明目前仅能生产两座的机枪。
机枪的口径达到了五十毫米,这是目前大明能够制造的最大口径。
当机枪响起时,它发出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震撼人心。巨大的轰鸣声在战场上回荡,仿佛是天神在咆哮,让人心生畏惧。
突突突突一阵扫射,瓦剌的骑兵们人马俱裂,活生生被直接打成碎块。他们的身体在空中飞舞,血肉横飞,场面惨不忍睹。鲜血染红了大地,残肢断臂散落一地,形成了一幅恐怖的画面。
同时,大明的铁甲战车也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如同无敌的巨兽一般。它们的装甲坚固无比,能够抵挡瓦剌骑兵的箭矢和刀剑。战车的轮子碾过战场,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仿佛是一条巨龙在草原上肆虐。
而在后方,大明的后勤队伍也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资和弹药。
三方合力之下,大明军队在这一战中彻底宣布,草原铁骑将不再是地球上最强兵种。瓦剌大军功亏一篑,大明的领土骤然翻倍,将近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让朱元璋有些无所适从。
朱元璋站在皇宫的最高处,仿佛站在边境,俯瞰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从未想过,大明能够有如此巨大的疆域,这让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
前线捷报传到皇宫之后,朱元璋连夜和张中正商讨了一整晚的瓦剌土地开发计划。
“矿产开发?”
“那么畜牧资源开发?”
“旅游业呢?”
说到旅游业,张中正摇了摇头:“旅游业暂时还搞不起来。虽然大明的经济在逐渐发展,但老百姓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旅游的程度。”
“而且,瓦剌大军虽然被打败,但难免有残兵败将在草原上干一些抢劫的勾当,这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最后,朱元璋一拍板:“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只会全都要。我们既要发展畜牧业和矿产业,也要关注旅游业的发展。但目前最主要的还是畜牧业和矿产业的开发。”
为了加速大明的发展,同时不影响国内经济,朱元璋果断地批准了两千万两白银的草原大开发计划。
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并确保质量,采矿点的建筑工作被直接外包了出去。同时,朱元璋还明令设立锦衣卫作为监督机构,以避免商贾们偷工减料、敷衍了事。
打败了瓦剌之后,中东的地上丝绸之路再次恢复了稳定。
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重新焕发了生机,商队络绎不绝,货物往来频繁。
而大明胜利的消息也从中东顺着地中海,一路北上传到了欧洲大陆。
这个消息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没有被大明插手内乱的国家一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慌得不行。
他们深知大明的实力和雄心壮志,担心大明会专攻欧洲,将他们如螳臂当车一样碾压。这种担忧和恐慌在欧洲各国之间迅速蔓延开来。
汤和冷冷的看着那些起义军在争相模仿法兰西的民主政策,也看到了他们的结局——一旦民主政策到了后期,为了争夺选票,民粹和胡乱发福利的分子就会上台,导致政府陷入混乱和衰败。
在大明繁华的造船厂中,赵䎝站在船坞旁,目光疲惫而坚定。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白发苍苍,但他的眼神却透露出一种对大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他看着眼前的一艘艘即将下水的商船和铁甲战舰,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这些船只代表着大明的国力和实力,也是他们工部辛勤工作的成果。
为了确保它们的质量和效率,工部需要在各个造船厂之间协调资源,组织人力物力。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他听着锦衣卫的汇报,得知赵䎝差点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揪痛。
赵䎝为大明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而如今他却因为工作过度而身体崩溃,这让朱元璋少有的感到愧疚和心疼。
为了保住赵䎝的性命,朱元璋决定采取行动。
南北矿业分开,再将矿业独立出来,以免有人权力过大。这样可以减少赵䎝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可以让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明的发展中来。
经过半年的调整和改革,大明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到了洪武十三年八月,一艘艘新的战舰成功下海,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一艘,由山东造船厂耗时一年建造的纯钢铁蒸汽船,首次成功下水。
朱元璋站在海边,看着这艘雄伟的蒸汽船缓缓驶向大海,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激动。
这艘船代表着大明的国力和实力,也是他们大明人的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蒸汽巨轮下海的第一条路,选择的便是通往北美洲的航线。
几十艘船带着数千人,浩浩荡荡地驶向美洲。海面上波涛汹涌,船队却稳稳地前行,仿佛一条巨大的银龙在海面上翱翔。他们的目标是为了建立新的定居点,为未来大明入主美洲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大明工业研究所内,廖望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汽油车的研究中。
在实验室的另一边,老道士出云子还在研究无线电通讯的原理。
张中正和沈云卿则在新材料研究所中忙碌着。他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发现新型材料,为大明更快走向空中时代提供支持。
时间一晃,又是半年过去。此时的大明已经陆陆续续向欧洲驻军五万人。
汤和因为突然病重,只能回到大明。
因为李隆基有驻军的经验,欧洲那边管事的名额便给他留了一个。第二人选便是朱棣。朱棣的神态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威严,仿佛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挑战的准备。
欧洲此时看似和平,但实际上这些贵族还打算做最后的反扑。所谓的和谈不过是权宜之策,暗地里他们却在策划着更大的反扑。
面对即将到来的欧洲第二次内战,朱元璋也想看看自己这个正常历史中登基称帝的儿子,到底是什么水平。
他决定让徐达和李隆基,一起陪着朱棣到欧洲。
朱元璋对欧洲的局势判断得十分准确,那些贵族为了反扑大明的势力,联合了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十几个实力还算可以的欧陆国家,向大明间接管理的法兰西和罗马帝国进行偷袭。
几百年前,意大利曾是罗马帝国内的领土,但是在百年前意大利的执政贵族趁罗马帝国内乱之际,从罗马帝国内夺回了意大利的自治权,由此之后意大利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之后,意大利便一直和周围的邻国左右逢源,日子过的也算滋润。然而,随着法兰西平民开始暴动,战火一直烧到了意大利的北部。
此刻的意大利,犹如一只惊弓之鸟,惶恐不安。他们担心自己的国家会被卷入战火之中,担心自己的家园会被摧毁。
而朱棣却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指出了这次反扑的最大弱点——意大利。只要能够控制住意大利,就能够牵制住这些欧陆国家的进攻。
上一次战争时,因为大明军队强势入场,让意大利那些老牌贵族不得不和起义军妥协,成立了民主政府。
那些贵族们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民主政府的成立,但他们的神态中却透露出一种不甘和无奈。他们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权力,只剩下少量的军权还握在手里。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他们将土地和资产假装分给数人,但实际上自己还是意大利大部分资产的掌控者。这种做法让他们成为了战火后依然保持着富裕生活的少数国家之一。
朱棣则看穿了意大利左右逢源的本质。他明白,只要意大利面临的压力一大,联军必然会抱头鼠串,如此便能轻而易举打乱联军的节奏,以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胜利。
此刻的欧洲,刚刚平息了不到半年的战火再次被点燃。一场东方与西方的较量,再次在这片从未和平过的土地上展开。
大明军队与联军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的士兵们奋勇争先,拼尽全力,只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朱棣身先士卒,亲自率领着精锐士兵出征意大利。在清晨的阳光中,朱棣的身影显得高大而威武,仿佛是战神降临。
欧洲虽然学习了大明的线列阵战术,但是此时大明的武器装备早已过渡到了更加先进的栓动步枪时代。
相比于火绳枪,步枪武器的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威力更大,比起排队枪毙战术,分队突袭更加具有优势。
战场上,大明的军队展现出了他们的机动性和武器先进性。他们如同闪电般的速度和精准的射击让联军措手不及,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联军的包围,朱棣率领一万人轻松刺穿了他们的包围圈。他们的身影在战场上犹如一把锐利的剑,直指联军的心脏。
随后,朱棣又只带了五千人,开始轻装上阵,直接向意大利的中心奔袭而去。
一战定乾坤,意大利见势不妙,顺势投降,直接出卖了所有的贵族盟友。
明军和法军配合之下,对这被撕开包围的其他国家,进行反包围战术。轻而易举的将这些企图复辟的旧贵族彻底拉下了历史的舞台。
朱棣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陌生的土地。这场战争只是开始,大明的势力将会继续向欧洲大陆扩张,直到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