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温体仁北上
按照道理来说,大明现在文臣领兵里面有卢象升,有杨嗣昌,有洪承畴还有孙传庭,武将里面有曹文诏,有曹变蛟,有贺人龙,有祖大寿,有祖大弼,有吴三桂等等猛将,还有史可法这种直臣,温体仁也当了好多年的首辅了。
流民流寇也大幅度减少了,灾情虽然也一直有,但是因为余七安的插手,死人已经很少了,大明原本灭亡踩的坑基本上都被填平了。
但是整个大明感觉还是晃晃悠悠的,犹如一辆即将散架的马车,晃晃悠悠的跌向悬崖,好像一切都不可避免,一切都不可阻挡,一切都不可改变一样。
这个时候再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比天灾更可怕的,其实是人祸,天灾虽然可怕,但是只要上下一心,只要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内外困局不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这人祸一起,人心不齐,就算一手好牌也能打的稀烂。
余七安搞走了流民,买走了流寇,并没有让剩下的百姓变得好过,只是让原本风雨飘摇的地方恢复安定,恢复安定之后,这群家伙更加变本加厉的盘剥穷苦百姓。
那些人被迁走大半的地方地主会不会为了找人来种地,少收一些地租?
事实证明并不会,这群地主感觉就算田地荒了也不能便宜那些泥腿子,而且地方官员因为可以收税的人少了,可以服徭役的人也少了,更加变本加厉的盘剥剩下的百姓,各种苛捐杂税徭役都从那些逃跑的人头上加到那些留下来的人的头上。
这么努力的收税,朝廷收到的税变多了?并没有,朝廷收到的税反而变少了,因为对下面的税没有变,但是余七安的行为让他们多了一个不给朝廷交税的理由。
所有被逼无奈的百姓又变成了流民,又变成了新的流寇,整个大明继续滑向更深的深渊。
就这么说吧,余七安感觉,哪怕自已现在直接投降朝廷,把自已的钱和军队都交给朝廷,那不过是延缓朝廷崩溃的时间而已。
甚至都不会延缓,反而会加速朝廷崩溃的时间,这群人会为了利益分配大打出手,会因为手里有强大的军队天高皇帝远生出别样的心思,总之,这是一个烂泥潭,跳进去,就别想独善其身。
温体仁在过年前又出了山海关,虽然大家都说出了山海关就冷了,不过在温体仁看来,关外现在可比关内舒服多了。
到离山海关还有一百里的地方,就是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这条路是双向八车道的,一边四个车道,每个车道十二尺宽,也就是余七安这边说的四米,八条车道就是三十二米,加上两边十六米的辅道,每一边五米宽的花坛中间十米宽的花坛,路两边还有排水渠,还有道旁树等等,整个路有一百米宽。
这样的路一直延伸向北,听说余七安要沿着整个地球修一圈,只要纳入大明的领土,都要通上这种大道。
温体仁的马车走上这样的路面,路途的劳累就去掉了一半,剩下的虽然偶尔也有小颠簸,但是对于铺了三层棉被还有白狐皮毛毯的温体仁的马车来说几乎没有感觉。
马车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马都高兴了一些,跑起来哒哒不停。
这边的驿站每五十里就能换马,根据马牌,上等马换上等马,中等马换中等马,下等马换下等马。
如果你跟自已原本的马有感情,也可以把它寄养在出发的驿站,花钱买一个马牌,一路上全用驿站的马,只需要取回自已的马的时候把马牌上交就行。
就像是把自已的马抵押了出去,如果想用好马,只需要加钱就行。
温体仁看到每个驿站里都有二三十匹的马等待被换,感觉余七安是真的牛批,这一路下来得有多少马?大明每一个驿站也就只有驿马一匹,大一点的驿站能有几匹马就不错了。
温体仁看那里面的大部分马匹在大明都能够当做战马来用了,真的不敢想象,余七安的战马到底有多厉害。
不过余七安有这么多马,为啥只有十几万骑兵呢?骑兵不应该是越多越好么?尤其是像余七安有这么多的领土,骑兵不应该是最好的战士么?
难道余七安也会因为没钱所以不敢养那么多骑兵?
冬天的路面有些地方有厚厚的积雪,到驿站的时候,驿卒会给一个铁链,可以套在车轮上防止打滑,听说余七安这边的路还会撒盐除冰,感觉跟听天书一样。
一开始温体仁是不信的,直到他真的看到了撒盐除冰的工人,人怎么可能有钱到这个地步,怎么可能奢侈到这个地步,用盐除冰?这多浪费啊!
虽然一般用盐除冰只清理一条车道,而且只有主干道才会这么干,但是这也是一笔了不得的开销啊。
感觉余七安做的事情都是看不懂的,温体仁只感觉余七安跟大明所有人都不同,这路修的不一样,马车跟他用的也不一样。
听说京城有钱人家买过辽东的马车,说的什么减震什么橡胶轮胎啥的温体仁也不懂,总之就说坐在里面感觉不到颠簸,速度还快。
温体仁也不是买不起,只不过他是大明首辅,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大明的体面,本来很多人都说他私通余七安了,要是自已在用辽东的东西,坐辽东的马车,岂不是让那群人更落下话柄。
过了山海关,温体仁就看到那所谓的辽东马车了,首先就是轮子更大了,车子也更大了,货车一车拉的东西顶大明关内的三车,客车也制作的宽大看着就很舒适。
迷迷糊糊的睡了一觉,看了一路的书,就到了宁远城,递上拜帖,就去驿馆候着。
让温体仁意外的是第二天余七安就见了他,这一次可是算最早的一次了,以往几个月也等过,半年也等过,这第二天就能排上见面的机会,实属有点意外了。
到了巡抚衙门的时候,温体仁看着熟悉的门脸,其它地方变化都很大,就是这巡抚衙门没啥变化,看来余七安也是觉得这里不是常住之地,没打算修缮改造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