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的门客一针见血地建议他:别自立为赵王。张耳听后一拍脑门,恍若灵光乍现,“果然如此,赵王的头衔只是个虚名罢了,最重要的还是实权。”他心里明白,要稳住自已的阵脚,比什么都重要。看看那个武臣的下场,短短三个月的王位,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于是,张耳依照门客的建议,迅速派人四处寻觅赵王的后人。别看这任务不小,张耳和陈余在赵国人脉广得很,最终找到了一位名叫赵歇的家伙,立他为赵王。随后,他们在信都安定下来,召集赵国百姓,准备对抗李良,展开反击。

当李良听到张耳和陈余在信都拥立赵歇的消息时,他立刻决定:趁机先发制人,不能让他们势力壮大,否则就迟了。于是,李良不用张耳和陈余来找他,他已经带着大军直扑信都。

张耳和陈余听闻李良亲自领兵攻打信都,张耳忍不住笑了。陈余心领神会,冷冷地对张耳说:“李良这不是自找死路吗?”张耳点点头,微笑道:“那你能送他一程吗?”陈余毫不犹豫地答道:“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

陈余立刻带上两万兵马,出城迎战。当两军对峙时,陈余高声喊道:“李良背信弃义,杀了自已的主人。你们愿意跟这种禽兽为伍吗?现在赵国的后裔赵歇已经在信都称王了。大家都是赵国人,你们想让赵国重回赵国人之手,还是交给这个叛徒?决定权在你们手中!”

陈余的话还未说完,李良的战鼓已经急促地擂响。打仗的士气极为重要,而陈余的战前演说不仅激起了自军的士气,更使李良的部队士气低落。尽管李良的战鼓声如雷鸣般催促,但士兵们的脚似乎被胶水粘住,一时迟疑不前。李良见状,大声喝道:“不听军令者,杀无赦!”

然而,李良的威胁并未能激发士兵们的战斗热情。士兵们的行动迟缓,最终在李良的一声令下,他们纷纷弃械逃亡。陈余见状,哈哈一笑,带着大军直扑李良。看到自已的军队溃散,李良明白这仗根本不用打就知道结果了。他赶紧向邯郸城撤退,却发现城中的居民可能也会对他不利。

想到这里,李良突然心生一计:“既然如此,不如顺水推舟,投降秦国吧。”他决定前往章邯处投降。章邯面临的叛军声势浩大,硬攻已经不现实,接纳李良的投降比直接攻打要明智得多。招降不仅能避免更多战斗,还能避免叛军抵抗的激烈。于是,章邯决定接纳李良的投降。

这下章邯打算向陈胜发起进攻,对北方的赵国就不用担心了。赵国此时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自顾不暇,哪里有余力去援助陈胜?章邯知道,这正是他稳扎稳打的好时机。先解决掉楚军,然后再悠闲地品茶,才是王道。

当章邯从赵国的动荡中获悉,周文和田臧已经被击败,荥阳的威胁得以解除后,他立刻将目标转向荥阳周边的楚军。这两支楚军分别由邓说和伍徐领导,他们驻扎在现今的河南郑州市附近。

邓说在郏城守备,听到周文和吴广接连败北,脑袋里立即冒出了“稳重”的念头。他迅速决定:与其与章邯硬拼一场,导致伤亡,不如撤回陈县,集合陈王的力量,再来一场绝地逆袭。于是,他下令全军撤退,奔向陈县。

然而,许县的守城将领伍徐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信奉“宁死不屈”的原则,认为只有通过真正的较量,才能验证章邯的实力。于是,他坚持要与章邯一决雌雄。结果,没过多久,伍徐发现自已完全不是章邯的对手,战局不利,于是也只得狼狈撤回陈县。

陈胜见到邓说和伍徐接连失败,脸色铁青。一路上如同摧枯拉朽的大楚军,竟然在此处碰了钉子,这让他难以置信。他听到邓说的理由,气得七窍生烟。伍徐虽败犹荣,至少他试图迎敌,而邓说则连战斗都没打就跑,居然还信口雌黄说要保存实力,真是笑话!

陈胜心想,要是大楚的将领都像邓说这样,哪里还需要敌人?江山都得拱手让人了。他决定将邓说推出去问斩,这不仅仅是为了泄愤,更是为了树立一个血淋淋的榜样,警告所有将领:不战而退是死路一条!

至于邓说的撤兵理由是否站得住脚?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将领都必须拼尽全力,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谁要是再敢退缩,便是邓说的下一个下场。

陈胜的怒火还没有熄灭,他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在于这些将领的能力不足。于是,他决定派出武平君畔,去东海郡监督那些正在围攻的部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章邯已经逼近自家门口了,陈胜非但不急于调兵增援,却还要担心部队的士气和攻城的用心。真是反应神速,难以理解。

自从陈胜起兵以来,他对秦军的表现简直是不堪入目,比起童子军还显得稚嫩无比。他无法想象,自已的英勇大楚军会屡屡败北。常言道,少年得志,反而不幸,这话说的毫不夸张。陈胜似乎对失败一无所知,也无力应对困境。面对周文和田臧的惨败,他不仅选择了逃避,更是不愿意正视现实的残酷。

当邓说和伍徐两位将领都退回陈县后,陈胜勉强找了个相对靠谱的人上柱国蔡赐去抗衡秦军。然而,蔡赐与章邯交战的结果竟然是由驻守在陈县西方的守将张贺传来的消息。奇怪的是,蔡赐为何不亲自回报呢?因为他早已无力回天,在章邯的猛烈攻势下已然陨落,陈县的局势堪忧。

眼见形势急转直下,陈胜这才像被浇了一盆冷水般清醒过来。秦军已近城下,他决定亲自带领上千名士兵去支援张贺。然而,刚走到一半,张贺战死的消息便飞快传到了陈胜耳中。他心中暗自盘算:蔡赐和张贺都被章邯击败,我这几千人过去岂不是自取灭亡?于是,陈胜迅速改主意,决定撤回陈县,甚至派人四处求援,试图争取一线生机。

陈胜的撤退显然是个更直接的表述,那就是他还没开战,就已经夹着尾巴逃了。他急忙催促车夫加快速度:“快点,快点!你动作怎么那么慢!”车夫庄贾被陈胜一催再催,心里却已经有了其他打算。庄贾回忆起陈胜过去的诺言——一旦发达,便分享荣华富贵。但当年陈胜得势后,乡亲们因谈论他过去的事被处决,让庄贾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昔日的领导。

庄贾心里暗笑:陈胜现在失势了,我怎么能不趁机出出气?在车子停下时,庄贾悄悄与几位陈胜身边的人商量,讨论是否要干掉陈胜,投降秦军。陈胜此时正忙着对庄贾怒斥,没想到却突然感觉到一阵寒意,眼前一片黑暗。庄贾已经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他一刀两段,真正地送他上了黄泉路。

最终,陈胜,那个历史上第一位发动平民革命并在位六个月的张楚王,就这样被历史的洪流吞噬,谥号“楚隐王”。

在陈胜被庄贾一刀斩落马下之后,庄贾和一帮新权臣迅速返回陈县,草草写了降书送给章邯。可是,章邯的回应尚未传来,吕臣——曾经接到陈胜求援信的将领,已经风驰电掣地赶回了陈县。

一听到陈胜被杀的消息,吕臣立刻抛弃了沉痛的悼词,举起了战旗。没有任何犹豫,他立即对陈县发起了进攻,并一举剿灭了庄贾等一众叛徒。最终,吕臣替陈胜收拾残局,将他埋葬在芒砀山上。虽然吕臣曾试图固守陈县,但在章邯的大军压境下,他的部队根本难敌。陈县最终沦陷,吕臣带着残部只能向另一支楚军会合——这支楚军由黥布所率领,正在攻击清波。

秦军在章邯连续获胜后士气高涨,仿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清波之战中,黥布和他的猛将们展现了真正的战斗力,将秦军打得措手不及,败得惨不忍睹。尽管黥布和吕臣最终攻下了清波,但黥布心知这点胜利不足以改变战局,必须寻找新的战略机会。

于是,黥布转向吕臣提议:“吕臣,我听说项燕的后人项梁已经攻陷了会稽郡,并正在向西推进。既然我们都挂着楚军的旗帜,何不前往会稽,看看能否与项梁合作,共谋大计?”吕臣点头同意,两人决定一起前往会稽郡投靠项梁。

提到黥布,这个名字其实并非他的原姓。他本名英布,来自今天的安徽省六安市。黥布之名源于一位算命师的预言,这位算命师告知他,若他遭遇黥刑——即脸上刺字——便能成为王。英布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脸上刺字实在不堪,便改姓“黥”,希望借此逃避命运的安排。然而,天意弄人,最终他还是被施以黥刑,脸上刺了字。

之后,英布被送往骊山服劳役。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豪杰和重要人物,最终趁机脱逃,转而成为山贼。陈胜和吴广的起义爆发后,英布看到了绝佳的机会,通过关系找到了当时的番阳令吴芮——也有人称其为番君。吴芮的父亲吴申曾是楚国的大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吴芮识得英布之才,认为秦朝已经山穷水尽,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起义,还将女儿嫁给了英布。

在那动荡的时刻,除了英布,还有另外两位前往加入项梁军的名将:蒲将军和陈婴。

先说这位蒲将军。名字上,可真是个谜。我查了半天,发现他究竟叫什么,还是无从得知。人们只知道他叫蒲将军,这名字似乎更像是个外号,而非正式的姓名。要不真是姓蒲名将军呢?谁知道呢。

再来聊聊陈婴,他是东阳县的乡亲,今安徽天长县人。陈婴为人诚信、谨慎,嗯,这个词用得没错。他这种性格是否适合造反?乍听之下似乎不太匹配,但事实证明,世事往往出人意料。陈胜和吴广起义后,东阳县的年轻人们纷纷响应,杀了县令,集结了两万民众。众人激动于一时,却不知后路如何。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推举陈婴为王。陈婴回家后与母亲商议,母亲的忠告却让他有些犹豫:“陈婴啊,自从嫁到陈家,我从没听说过我们家有什么显赫的先人。突然得到这么高的位置,我担心这未必是件好事。倒不如投靠别人,这样若成功了,你也许能封侯;若失败,至少还能保命。”陈婴听后觉得有理,于是顺水推舟地加入了项梁的军队。

项梁见到陈婴主动投诚,自然是欣喜若狂,立刻将陈婴及其部队纳入项家军。渡过淮河后,项梁迎来了英布、蒲将军和陈婴等人,部队人数已达六七万,进驻下邳。这下大家也明白了萧何和曹参为什么不愿意当沛公了——他们想为自已买个保险,保个万全之策。

除了英布之外,张楚还有另一支部队,那就是武平君的部队。这支部队原本负责围攻东海郡,驻扎在郯地。然而,秦嘉、董绁、朱鸡石、郑布、丁疾等人,早已自成一军,独立于外部指挥之外。收到陈胜要派武平君来监督的消息后,秦嘉对此嗤之以鼻,声称武平君年纪轻轻,军事经验不足。他不仅不听陈胜的命令,还自封为大司马,甚至模仿田臧的手法,假传王命杀掉了武平君。

不久后,秦嘉听说陈胜战败的消息,立刻决定拥立景驹为楚王,并继续打着大楚军的旗号。这种行为无疑是试图保住自已的位置,同时寻找新的支持者。

还有一支楚军由宋留所率领。宋留曾带兵平定南阳,并进攻武关,但由于南阳被秦军重新夺回,武关攻不下来,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在得知陈胜兵败和被杀的消息后,宋留意识到援军无望,宁愿投降秦军,免得白白送死。他带领部队向秦军投诚,这一举动标志着陈胜所率领的大楚军几乎彻底消失。

在这乱世中,所谓的英雄和将领,或许最终都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抹浪花,终将被巨大的潮流所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