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李做司空,行使丞相职责。有一外族官员被罢免了京官外放。他去辞别李。李说:“明天早晨,你到朝房来见我。”第二天他如期到了朝房,英公手下的人都在一旁。那个番官来辞行。李皱眉对他说:“你平时不知道好好侍奉尚书侍郎吗?我老汉不认字,没什么可教你的,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留下你,实在是对不起你,你好好地去吧。”侍郎等人听了惶恐害怕,马上问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并领这个人到南院去看榜,很快又领回来,重新办理手续,让他到吏部去做令使。李做宰相时,有同乡人曾经来串门,李留他吃饭。这个人把饼掰开,把饼边扯掉。李说:“你啊,太年轻了。这个饼要犁地两遍,下种莳弄,收割打场后,再用磨来磨,用罗来罗,然后才能成为面粉,面粉才能做成饼。年轻人把饼边扔了,是什么道理?你在我这里这样还可以。如果在皇帝面前,你这么干,说不定要砍你的头。”那个人又惭愧又害怕。浮休子说:宇文(化及)朝华州刺使王罴,有一个客人也把饼边扔掉,王罴说,这张饼费了多大的力气,然后才能吃到口里。你把饼边扯下来,是你不饿,你给我擎着。那个人十分吃惊。又一次,部下侍候王罴吃饭,那个人削瓜的时候,把瓜皮削得太厚,扔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拾起来吃了,那个人吓得都不敢出气。如今一些没品行的年轻人丢饼边、切瓜皮把瓜瓤也切掉,以为这样就是公子哥的模样,实在是普通本分人所不做的。

后来,这个浪费粮食的同乡人经过李的教导,变得珍惜每一口食物。而那位被李重新任用的外族官员,也因为李的一席话而改变了自已的为人处世方式,学会了尊重上级和同事。

多年后,李告老还乡,将自已的为官之道传授给了子孙后代。他的事迹在当地流传开来,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个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影响他人的一生,而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更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多年后的一天,李坐在自家院子里,看着孙子们在庭院中嬉戏玩耍。他想起了当年的那个浪费粮食的同乡人和那位外族官员,心中感慨万千。

这时,一个年轻的身影走进了院子。李定睛一看,竟然是那位外族官员的儿子。他专程前来拜访李,感谢他当年的教诲。

两人谈起了往事,李欣慰地看到,当年的那段经历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官员,深受百姓爱戴。

李微笑着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说道:“希望你能将这份正直和善良传承下去,为更多的人树立榜样。”年轻人郑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李望向远方,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他知道,自已的付出将会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延续,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李的孙子们围拢过来,好奇地听着他们的对话。那位外族官员的儿子微笑着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讲述了他父亲与李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神中流露出对爷爷的敬佩之情。

送走了那位外族官员的儿子,李转身对孙子们说:“孩子们,做人要懂得珍惜,尊重他人,不可骄纵奢靡。”孙子们齐声答应,决心秉承爷爷的教诲,做一个有品德、有担当的人。

从此,李的家风代代相传,家族中的子弟皆以李为楷模,努力践行着他的教诲。这个小镇也因为李家族的存在而充满了正义与温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

在李的教导下,孙子们茁壮成长,其中最出众的当属长孙李明。李明聪明好学,心地善良,深得李的喜爱。

一日,李明在镇上偶遇一位落魄书生。书生名叫杨凡,因家道中落,生活拮据。李明见他可怜,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李与杨凡相谈甚欢,得知他才华横溢,便鼓励他参加科举。杨凡感激涕零,发奋读书。

数年后,杨凡金榜题名,成为一方大员。他不忘李的知遇之恩,时常探望。

李含笑离世,临终前嘱咐家人为善积德。李明牢记祖父教诲,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造福一方。

多年后,李明的儿子李陵也长成了一位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青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陵结识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名叫婉儿。

婉儿出身贫寒,但她勤劳善良,品性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