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摆摊
摆摊之前,唐周在家算了一下成本,一斤粉条泡开了大概能做六碗酸辣粉,这样即使是大胃口的人也能吃个八成饱,再随便对付些别的就能吃饱,
再就是做酸辣粉的调料了,油泼辣子、油炸花生,再加一点灵魂酸豆角和酸菜,
现在温言自已中的小青菜刚出来,正是嫩的时候,用着正好,至于酸菜,村子里很多人都腌,轻易就可以买到,
酸辣粉的汤就用骨头汤,香味浓郁,可以提升口感,大骨头不值钱,一次卖个十文钱左右就够了,
这样算下来,一碗酸辣粉的成本在三文钱左右,唐周决定卖八文钱一碗,虽然里面没肉,但很多配料都是油炸的,还用了骨头汤,比起街上的馄饨也是不虚的。
东西早就领回来了,他特别定制了一个跟后世差不多的小吃车,套上驴子就能走,
账算好后,唐周和温言第二天就拉着东西出发了,因为他们卖的是午市和晚市,没有去的太早,
等他们到河道边上时,那里热闹极了,来来往的都是人,有卖东西的,有来码头看新鲜的,大部分是码头上的工人,和商人。
因为这次是在城外,所以他们的驴子也不好寄存在城里了,于是唐周在河道边转悠了一会,找了一个他们能随时能注意到的地方,把驴拴在了那里。
他们的摊子也简单,只有一张长条状的桌子,和两条长凳,等他们摆好后,差不多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侯,
骨头汤是今天天不亮就熬上了,装在车子最下面的一口小缸里,
剩下的配料也早在家里切好了,用小陶罐装着,把泡好的粉条全都摆了上来,唐周开始点火,因为没有先进的煤气罐,他就用两个炉子代替,一个用来给骨头汤加温,一个用来煮粉,反正他家最不缺的就是木炭了。
等到工人开始吃饭,一部分直奔相熟的摊子而去,节省一些的就蹲在岸边吃自已带的干粮,
即使没人上门,唐周也不着急,继续加热骨头汤,等差不多了开始烫粉,很快酸辣粉霸道的香味就飘散开来,引得路过的人频频回头,
人们这才注意这家新开的吃食摊子,有人跟着香味找了过来,好奇的打量摊上的东西,一碗做好的酸辣粉有红有绿,闻起来香气扑鼻,光是味道就让人胃口打开,
不过很多人都在官网,并没有来买,
张德发是个跑船的,刚把穿上的货清完,就饿的受不了了,他跟着香味来到唐周的摊子前,
“老板,这是啥子东西哟?”张德发忍不住问。
唐周笑了笑,热情地介绍道:“这是我们家的特色酸辣粉,好吃得很,大哥要不要来一碗尝尝?只要把八文钱一碗,”
张德发咽了咽口水,周围的十五他差不多都吃腻了,今天这个香味太勾人了而且这个价钱对他来说也很很便宜,于是掏出八文钱递给唐周,
“来一碗试试!”
唐周动作熟练地煮好粉,加好调料,端给张德发。张德发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赞叹:“好吃好吃!”
周围的人看到张德发吃得如此之香,不禁为之所动,纷纷围拢过来询问味道如何。张德发埋头大快朵颐,抽空回应道:“香!辣!太过瘾啦!”
话音未落,他又要了一碗。他已经许久未曾这般尽情享受美食了。
旁人见状,亦心生向往,但八文钱一碗的价格让他们有些犹豫。毕竟,旁边的面条只需五文钱就能买上一大碗。
有人试图讨价还价:“八文钱有点贵啊,里面又没放肉。人家旁边的面一大碗才五文钱呢,老板能不能便宜点?”
唐周眉头微皱,正欲开口,却被一旁的温言抢了先。
只见温言笑盈盈地解释道:“这位大哥有所不知,咱们这汤虽未放肉,却是用肉骨头精心熬制而成的,足足熬了好几个时辰呢。再说说这些配料,好多都是经过油炸处理的,耗费了不少精力,做起来可不容易,口感丝毫不比吃肉差”
温言越来越自信大方,唐周也没有打断他,只是在一旁欣慰地看着他,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其他人看到一个小双儿竟然敢插嘴,都有些不以为然,心里暗暗嘀咕:“一个小双掺和什么?”
然而,当他们发现唐周并没有反驳温言的话时,就意识到这个小双儿可能也是个能做主的人。
听了温言的介绍,众人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那股酸辣粉的香气实在太过诱人,于是便有几个人忍不住掏出钱来买了一碗。
唐周继续忙碌着煮粉、调料,动作熟练而迅速。温言则在一旁帮忙收拾碗筷,把用过的碗和筷子清洗干净,摆放整齐。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被香味吸引过来,摊位前逐渐排起了长队。不少人吃完一碗后觉得意犹未尽,纷纷再来一碗。傍晚时分,带来的粉条全部卖光了,连汤汁都不剩一点。
唐周和温言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即使唐周早有预料,也没想到今天的生意会这么好,这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收拾好摊位后,两人赶着驴车回家。路上,温言盘算着今日的收入,兴奋地对唐周说:“照这样下去,等我们的地薯收成,做更多的粉条卖出去,咱们很快就能把花出去的银子挣回来了!”唐周微笑着点点头,眼里也闪着光芒。
回到家中,疲惫的二人早早洗漱休息。,第二天还要早早得起来准备摆摊要用的东西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唐周和温言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准备好的粉条眨眼间就见底了,这让唐周有些始料未及,但好在他马上就在村子里收购到了新的一批地薯。
不过由于这次收购的数量太多,导致村民们的地窖几乎被掏空了。
好在唐周给出的价格相当可观,否则村民们肯定连一颗地薯都舍不得留下。毕竟如果不是为了给下半年预留一些种子,他们恨不得将所有的地薯都卖给唐周呢!
当得知唐周日后还会继续收购时,许多村民开始在心中盘算起来:下半年一定要多种点地薯才行啊!这样不仅能增加收入,说不定还能小赚一笔呢!
如果挣的钱能够冬天的徭役钱,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