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点知青们得知李宁静今天休息,早早过来喊李宁静去水库边逮鱼。
一行人经过田间小道,终于到了水库,波光粼粼的水波在水面上轻轻摇荡,水的颜色碧绿碧绿十分清澈;
四壁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时而从远处传来几声鸟的鸣叫让水库显得更加幽静,鱼儿在水中欢快得游动,给水库增添了份生机。
知青们在水库边试着用各种方法逮鱼。常见的逮鱼方法是下须笼。
柳条子编成的须笼其实就是一个口小肚子大的鱼篓子,里面放上豆饼什么的。
须笼下到水底以后,鱼儿受豆饼诱惑,会从进去容易、出来难的须笼口钻进去吃豆饼。
用这种方法逮鱼虽然省事儿,但逮到的也尽是些个手指长的小鱼儿。
李宁静挽起裤腿走进靠近岸江的水中,提起须笼查看有多少小鱼儿,只见须笼里有十多条小鱼儿。
叹气道:“就这点小鱼儿哪里够我们四个人吃。”
重新将须笼放进水中,等待小鱼儿进入须笼之中,有知青在放鱼线。
一根几十米长的、鞋底线般粗细的蜡线上,挂上几个大鱼钩,鱼钩上是手指长的小鱼儿或小蛤蟆、大蚂蚱之类的鱼饵,蜡线上靠近挂鱼钩的一端拴上一个几两重的铁环之类物件。
晚上放鱼线时,提溜着蜡线拴有铁环的一端,尽力向水库中心方向甩出去、越远越好。
等绷直了的鱼线沉入水库底后,将鱼线的这端固定好。第二天清早溜鱼线时,一般都会有收获。
正当知青下须笼正起劲时,村长带着全村老小来到水库边。
村长冲李宁静她们大喊:
“知青们,我们今天水库起鱼,每人能分到2条鱼,最后留下来的鱼被收购站收购。”
村子里面高高廋廋的男人走向岸边杂草堆,手抓起杂草扔向一边,推出几条小船,小船慢悠悠飘上水库。
村子里面大叔见小船从杂草堆推出来,纷纷拿起渔网上船。
村子里的大叔们他们神态悠闲地理着渔网,然后张开双臂,渔网被轻捷地抛撒出去。先是挤挨成一团,在飞行途中快速张开,落到水面时已变成一个很大的圆形。
唰——,网坠儿击水发出清脆的响声,平静的水面顷刻间荡起一圈圈涟漪。
刚刚还在尽情享受着夕阳余辉的池塘水面犹如揉皱了的彩绸,在风中轻轻地抖动着,发出晃人眼球的波光。
他们各人撒网的姿势迥然不同:有的如白鹤晾翅,有的如老猿献果,有的如童子拜佛,有的如懒汉作揖。场景轮换,此起彼伏。
“起鱼啦!”伴随着一声吆喝,渔网渐渐收拢,肥美的鲢鱼、草鱼等破水而出,在渔网里欢快地跳跃,溅出串串水花。
男知青放在水库中心的鱼线也被渔网捞上来了。
李宁静与村民们站在岸边,等待着装满鱼的小船回到岸边,小船带着满满一船鱼慢悠悠地驶来。
小船停在岸边,船上的大叔拿起船上绑紧绳索,将绳索紧紧绑在一棵小树。
大婶们看见满满一船鱼激动讨论家长里短。
“今年的鱼可真肥美!家里一个月没有吃到肉。”
“可不是嘛!家里小孙子吵着闹着要吃肉。”
“平时,家里偶尔买一次肉,都是给劳动的人吃的,小孩子难免会馋肉。”
“别提小孩子会馋肉,我们大人也会馋肉。”
七十年代,人们不喜欢吃鱼,因为鱼腥味太浓,吃着恶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除了大粒盐以外没有别的调料,花椒都是自己种的。
村里的大妈和知青们搬运一水箱子的鱼,李宁静按照鱼的重量分辨哪些是送到收购站,小的鱼留着村子里的人吃,大的呢?送到收购抵押之前欠的工分。
村子里小孩们咽着口水争吵起来,“酸菜鱼最好吃了,红绕鱼难吃死了”
流鼻涕脏兮兮的小孩直接把说红绕鱼难吃的小孩推倒在岸边,小孩被人推倒在岸边烂泥巴里。
烂泥巴里一只沾满泥巴的小龙虾,挥动钳子一下子夹住小孩的手指,痛得小孩子哇哇大哭起来。
(小龙虾1927年进入我国)
在一旁挑鱼的小孩子奶奶用手指缓慢的掰开夹住她小孙子的钳子,没有把小孙子伤口弄大了。
抓住小龙虾就要踩烂,李宁静见况连忙助止老奶奶,指着小龙虾说道:
“别看这小东西长得跟虫子差不多,它是小龙虾。它味道好极了,现在城里人非常喜欢吃它!”
李宁静其实撒谎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对这种外来入侵物种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只是把小龙虾是作为喂鸭喂猪的饲料。
在九十年代初,人民才开始食用小龙虾,发现其味鲜美,自此小龙虾走上人们的餐桌,成为中国人喜爱的美食。
“这破玩意城里人喜欢吃,它都是拿来喂鸭喂猪,我告诉你李老师啊!鸭子吃了你说的小龙虾生双黄蛋。”
老奶奶表示不信城里人会吃小龙虾,奶奶旁边被夹的小男孩插话道:
“李老师,你可不能骗我,小龙虾我饿的时候吃过,根本不好吃,龙虾腥,肉只有一指节的肉,怎么吃得饱?”
小男孩比划着龙虾肉的大小,李宁静解释道:
“小龙虾做得好!比肉都好吃,不信,老师让你们给我抓,我做好给你们吃,知青点的知青们,中午来我家吃小龙虾。”
村子里面的小朋友们听到李宁静的话,其中一个小男孩说:
“老师,我们给你抓小龙虾,你给我们糖果吃,如果小龙虾做好了,你给我们尝尝,好吃的话,我让我妈跟老师你学如何做小龙虾。”
村子里面的小朋友开始分散开来捉小龙虾,李宁静一边看一边挑选鱼。
村长赶牛车来的放鱼的地方,让年轻小伙子用扁担钩钩住鱼筐,然后,弓下腰,把扁担搭在肩上,用力往上一挺,走到牛车旁边。
年轻小伙子把鱼筐稳稳当当放在牛车上,村长用鞭子轻轻打在牛背上,牛感觉到微微刺痛,开始向小镇上收购站走去。
书记从小路上走过来,为所有村民与知青发放两条三四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