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肇基于乞颜部族首领铁木真建立的大蒙古国,那时的蒙古还在金朝的统治之下,随后铁木真带兵攻打当时已经开始衰落的金朝和西夏,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正月初十灭金朝,[19]同时蒙古在西方发动过三次大规模西征,之后形成称霸欧亚大陆的国家,疆域超越历代,欧洲称其为蒙古帝国(Mongol Empire)[3]。
元宪宗九年(1259年),第四代蒙古大汗孛儿只斤·蒙哥(拖雷长子)于征伐南宋的战争中去世后,忽必烈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拖雷第七子)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忽必烈于1264年获胜。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建号“中统”。至元八年,忽必烈建立汉语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即元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统治全中国地区。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国力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中期元皇位之争愈演愈烈、政治动荡不安,诸帝施政亦不甚如意。元惠宗晚期,爆发红巾军起义。[9]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陷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北元后主天元十年(1388年)去大元国号[b],北元亡。[21]真正意义上的元朝共传5世11帝,国祚98年。[22]
元朝在政治上,政府大量使用色目人[c]。同时,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用,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在外交上,由于征战和版图的扩大,元朝建立的对外联系也更加广泛,元朝与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多种联系。文化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23]在经济方面仍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向前发展,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24]
在文化上,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元朝皇室极力推崇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乃至景教,对中华文化则采取与西亚文化并重的模式进行发展。[25]虽然元朝前期没有系统性举办科举,但对儒家文化有着应有的尊重,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史录。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26]
国号
元朝前身是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的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蒙古语音译为也客•蒙古•兀鲁思)[27],在汉地也有使用大朝作为国号,元初汉文史科中亦有大朝蒙古国,蒙古大朝国。[1]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元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宜早定于鸿名,可建国号曰“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意[28]。元朝官方编纂的《经世大典》解释:“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29]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国号之前的统一王朝。[d][30]
元朝建号以后,大蒙古国之名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但并没有废除,蒙文文书中仍用此号,通常是与汉名国号并称,写作大元大蒙古国(Dai’on yeke Mongghol ulus),或大元的大蒙古国(Dai’on Kemeku Yeke Mongghol Ulus)[29]。一些学者也会使用蒙元朝[31],国际学者亦有称其为蒙古帝国(Mongol Empire)[2]、大元国[32]。
历史沿革
蒙古统一
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金灭辽后,乘金军大举南下而无暇北顾之机,合不勒汗[e]建立了早期的蒙古国家,即蒙兀围,此后蒙古一直侵袭金朝的边境。合不勒汗死后,俺巴孩汗[f]成为新的大汗,后来由于塔塔儿人的出卖,俺巴孩汗被金朝皇帝金熙宗钉在木驴[g]上致死,此事件埋下了蒙古对金朝复仇的种子。13世纪初,金朝在卫绍王完颜永济的统治下走向衰落,蒙古乞颜部铁木真开始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征程。
铁木真先是联合克烈部的脱斡邻和札答兰部的札木合击败了三姓篾儿乞[h],救出自已的妻子和部人,而后铁木真开始独立设营,逐渐扩大自已的力量。南宗淳熙九年(1182年),经乞颜贵族和各部首领讨论,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可汗,建立蒙古汗国[i]。但是随着铁木真的不断扩大势力,却遭到了札木合的不满,他认为两雄不能并存。最终因为札木合的弟弟抢走铁木真那可儿的马群而被杀之后,札木合召集十三部三万余人对铁木真发起进攻,史称十三翼之战。因为铁木真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只得暂时败退。虽然札木合在战场赢了铁木真,可是因为他的残暴导致有更多部落不满,这些部落纷纷投奔了讲道义的铁木真,所以铁木真的力量反而得到了增强。[34]
宋庆元二年(1196年),原来从属于金朝的塔塔儿部叛金,金章宗派丞相完颜襄前去讨伐,塔塔儿不敌败走。完颜襄派人通知了铁木真,铁木真随即联合克烈部,以“为父亲报仇”的名义,于斡里札河击溃塔塔儿。战后,完颜襄大喜过望,一笔勾销了几代以来与蒙古人的仇恨,封铁木真为“札兀惕忽里”,即当时的官方已正式承认了铁木真的地位,铁木真可以用朝廷命官的身分统率蒙古部众和统辖其他贵族。[34]
庆元六年(1200年),铁木真与王罕在萨里川会师,击溃泰赤乌和篾儿乞的联军,杀死泰赤乌首领塔儿忽台。次年,又在阔亦田战胜札木合联结的十二部军队,史称阔亦田之战。接着,铁木真又讨平塔塔儿,此时王罕亦收降札木合,蒙古草原只剩下蒙古部,克烈部和乃蛮部成三足鼎立之势。随后,铁木真用计攻破王罕联盟,击破克烈部,不久又击败太阳汗,攻破乃蛮部。元太祖元年(1206)年,铁木真召集了各部首领在斡难河源头举行大库里尔台,正式建立大蒙古国,铁木真也被尊为成吉思汗。自此,蒙古统一。[15]
南伐西征
大蒙古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又征服了蒙古草原以北的零散部落,巩固了大蒙古国的统一。随后又收降了畏兀儿和哈刺鲁,打通了蒙古与西方的交通通道。而蒙古与金为世仇,成吉思汗复仇势在必行。但是西夏与金的联盟阻碍了蒙古的计划,所以要优先征服西夏。于是蒙古先后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元太祖二年(1207年)、太祖四年(1209年)三次出兵进攻西夏,直指西夏首都中兴府,迫使西夏献女议和,解除了进攻金朝的后顾之忧。元太祖五年(1210年),成吉思汗拒绝了金朝的诏书,正式决定讨伐金朝。次年春,成吉思汗在不儿罕山誓师,在野狐岭战役中以十万军大破金军四十万,分三路直逼华北地区,最终于元太祖九年会师于金首都中都(今北京),金被迫献女称臣,而后迁都汴京(今开封)。隔年元军攻占中都,又挥兵南下,直逼汴京,此时黄河以北几乎都是蒙古人的天下。[35]
元太祖十年(1215年)花刺子模派使团来访后,成吉思汗于次年派出使团前往花刺子模表达友好交往意愿,但花刺子模首领摩诃末却不以为然。讹答刺守将杀蒙古商旅,摩诃末侮辱蒙古使团。成吉思汗怒不可赦。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麾下大将木华黎为国王,命其继续南征,成吉思汗则回北方准备西征。木华黎在南方持续攻打金朝,使得金朝疆域不断萎缩。[36]第二年,成吉思汗派者别率两万兵讨伐西辽,者别最终取屈出律首级。十五年( 1220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西征花刺子模。最终这场战役以太祖十五年摩诃末惨死,十六年花刺子模被灭国结束。太祖十九年(1224年),木华黎之子孛鲁根据成吉思汗的密旨,率军攻破银川,次年成吉思汗亲征西夏,直逼首都中兴府,但是成吉思汗却在太祖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病死军营,三天后,西夏投降。此后由成吉思汗四子孛儿只斤·拖雷监国,直至太宗元年(1229年)三子孛儿只斤·窝阔台即位,史称元太宗。[37]
元太宗即位后第二年率皇弟拖雷和皇侄蒙哥南征金朝,命拖雷自汉水攻打汴京,不久拖雷在河南三峰山之战击溃金军。太宗六年(1234年)蒙宋联军联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朝亡。蒙古为了防止华北的汉人世侯叛变,派探马赤军(振戍军)进驻汉地;进行两次人口调查,将半数汉人分封给蒙古功臣。七年,窝阔台汗定都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尔和林县)后,遣诸王拔都及皇子贵由、皇侄蒙哥征西域,皇子阔端征秦州(今属甘肃天水)、巩昌(今属甘肃天水),皇子曲出及胡土虎伐宋,唐古征高丽。因为拔都是名义上的主帅,故史称拔都西征,这是蒙古第二次西征。
经历1236年一1241年的五年征战,拔都军征服了欧亚草原的突厥钦察人,征服了伏尔加流域的保加利亚、基辅罗斯、加里西亚、摩尔达维亚、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王国(孛烈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波西米亚与捷克、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拉什卡,威逼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威尼斯共和国等国。蒙古军席卷东欧与中欧,击败神圣罗马帝国联军,使基辅、布达佩斯等三十多个城镇遭受摧毁与屠杀。[39]
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窝阔台驾崩,六皇后乃马真氏执政。直至定宗元年(1246年),子贵由(元定宗)即位后,才重新由皇帝掌权 。两年后,定宗在西征途中去世,海迷失皇后欲立其孙失烈门为新汗,但拔都等认为应立拖雷之子蒙哥。最终,蒙哥(元宪宗)即位,失烈门等人欲反,蒙哥察觉,蒙哥遂将海迷失后赐死,后将失烈门投水。[40]蒙哥即位后,实行新政,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在直辖地设立行尚书省事,命皇弟忽必烈领治蒙古、汉地民户,忽必烈治理汉地时,任用了许多幕僚和儒士巩固统治,并与大将兀良合台攻灭大理。宪宗四年(1253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亚,史称蒙古第三次西征,宪宗七年旭烈兀攻灭伊斯兰教的暗杀组织木剌夷。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从和林到六盘山,与诸将集议分兵三路侵宋。蒙哥亲自领兵攻打四川,攻蜀后继续东进,塔察儿领东路军由河南出襄阳,再取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征大理的兀良合台领兵北上,攻潭州(今长沙市)。三军在鄂州会师后,再沿江东进围攻南宋都城临安。十年蒙哥汗在合州的钓鱼城之战战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夺位。[41]同时西线方面,西征军攻占阿拔斯王朝最后领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达。同年占领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然而当旭烈兀得知蒙哥于南征南宋时去世的消息后,立即班师欲回争位,抵达帖卜利司后,得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间已发生矛盾冲突,故其本人未返蒙古故地,而是在其占领地区建立了自已的汗国。元世祖五年(1264年)忽必烈遗使至波斯,册封旭烈元为伊利汗,从此其汗国以“伊利汗国”之称被载人史册。留下的蒙军也在今以色列加利利的阿音札鲁特战役败于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第三次西征结束。
建号大元
元宪宗去世后,忽必烈立即与南宋和谈,返回与七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宪宗十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自立蒙古大汗,年号中统。同时在先朝诸臣阿蓝答儿、浑都海、脱火思、脱里赤等的支持下,阿里不哥僣号于和林城西按坦河,两人开始了争夺汗位之战。最终在至元元年(1264年)阿里不哥不敌投降,忽必烈守住汗位。忽必烈在位时推行汉法,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中书省,四年设立枢密院,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中都(今北京市),并命刘秉忠兴建中都城。1268年设立御史台等等国家机构;设置大司农司并且提倡农业;尊孔崇儒并大力发展儒学等推行汉法的政策。然而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后形成“内蒙外汉”两元政治。[43]
至元八年(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采纳汉人儒士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乾元”之意,宣布新王朝为继承历代中原王朝的中华正统王朝,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次年改中都为大都(又称汗八里),将上都作为陪都。[44]
元世祖虽然争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但由于汗位取得不合法与崇尚汉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国有三国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国几近解体。[45]最后窝阔台系的海都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但是在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又与察合台、窝阔台两系的后王一起率军越过阿尔泰山,企图再次发动叛乱。元成宗派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率兵迎战,海都重伤不治,死于归途,海都之乱结束。[46]
中统三年(1262年),正当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进行争位之战时,江淮大都督李璮在山东益都发动叛乱,忽必烈派哈必赤平定叛乱。平叛之后,忽必烈开始削弱汉族军阀的权力,实行军民分治,让蒙古族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务。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忽必烈按南京宣慰刘整的建议,派大将阿术带兵进攻襄阳,正式发起宋元战争。[47]最终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史称襄樊之战。而后忽必烈遣左丞相伯颜、史天泽左丞相率军南征。元军一路南下,收降沿途宋城,次年通过丁家洲之战瓦解南宋水军。随后攻下建康,南宋彻底失去反抗之力,隔年元军又攻下临安,南宋太后和宋恭帝投降。[48]
恭帝投降后,南宋大臣先是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五月在福州拥立其异母兄长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文天祥,张世杰,陈宜中等人持续在华南抗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击破文天祥队伍之后,将军张弘范率军由闽入粤,在崖门海面,水陆夹攻崖门宋军,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宋瑞宗投海。自此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地区,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49][50]。
灭掉南宋后,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和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两派之争激烈。由于蒙古开支过重,财政日趋紧张。儒臣派认为元廷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而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认为南人即南方的汉人藏有大量财物,应予没收,用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儒臣派和理财派之争在朝中没有停止过,忽必烈信任色目人阿合马,让他负责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派在太子真金的支持下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真金也于其后病死。真金死后,忽必烈仍然用汉人卢世荣、藏族人桑哥等理财派官员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51]
平定西北
元朝灭宋之后,要求邻近一些国家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国、爪哇)臣服并进行朝贡,但遭到拒绝,元世祖于是出兵攻打这些国家,至元十八年(1281年)攻打日本的弘安之役最为著名,这场战役因为元将范文虎错误判断和怯敌与台风来袭而失败。[52]进攻日本第二年,元世祖忽必烈遣唆都攻占城(今越南南部),安南王避战。后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元朝被迫退师。但退后过程中唆都遭反攻战死。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军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蒲甘王朝,迫缅国定岁贡方物。同年,元朝再侵安南,第二年因粮尽师老还师。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元将领史弼等人出侵爪哇,爪哇统治者降元,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成功后爪哇又举兵拒元,元军不敌退师。连年的战争也导致了人民的不满,江南地区纷纷揭竿而起,多至两百余起。[53]
太子真金早死,元世祖将“皇太子宝”真金赐予平反有功的三子铁穆尔并且让他镇守和林。1294年元世祖驾崩后,铁穆尔在库里尔台大会中获得玉玺继位。元成宗铁穆尔恪守元世祖时期的成宪,任用海山镇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乱,并且下令停止对外征讨。将对外之事任以宰相,专力整顿国内政治,减免江南部分赋税。然而,由于元成宗大兴佛事和过度赏赐,大肆拨款用于赈灾,入不敷出,使国库资财匮乏。[54]
西北地区方面,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自其晚年开始,统治集团中就推行汉法还是维持传统的斗争即已开始。在忽必烈时期,这种矛盾与争夺汗位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表现为海都、笃哇、昔里吉、乃颜、哈丹等诸宗王的武装叛乱。海都统辖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且与钦察汗国友好。元世祖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时被海都背刺,遂扶持八剌获得察合台汗位以牵制海都。至元六年(1269年)春,海都、八剌及许多反对推行汉法的宗王、贵族们,大会于塔剌思河(今楚河,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境水系),要维持蒙古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55]
至元七年(1270年)海都欲立捏古伯为察合台国之汗,遭到八剌诸子及许多察合台后裔诸王的反对。海都与察合台诸王反目成仇互相争战。忽必烈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阻止海都势力的扩张,于次年派皇子那木罕率军镇守阿力麻里,总领西北地区元军。至元十年(1273年),海都援助察合台,并立八剌之子笃哇为察合台国之汗,于是察合台国基本上已处于海都控制之下,又成为他反抗忽必烈的盟国。至元十二年,元将火忽乘机叛元,归附海都。西北形势紧张。忽必烈遂派右丞相安童协助那木罕处理西北军务。安童平定了火忽的叛乱。而后昔里吉又叛乱俘获安童,忽必烈派伯颜大败叛军。而后撒里蛮俘获昔里吉,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押送朝廷,忽必烈将其流放至海南岛。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钦察汗臣服,将扣留的皇子那木罕送还朝。海都亦将安童送还大都。[55]
至元二十三年,海都、笃哇联兵进攻别失八里,伯颜与之战于洪水山(今新疆呼图壁县西南),元军中伏。海都、笃哇乘胜东进,围攻哈密。忽必烈增派皇孙铁穆耳率军与伯颜军会合,击退海都、笃哇叛军。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月,宗王乃颜等在东北发动叛乱。忽必烈率军亲征。海都、笃哇乘此良机,大举东进。漠北形势再度紧张。75岁的忽必烈,再次亲征。海都等知忽必烈率军前来征讨,弃和林西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去世,铁穆耳继位。此时,海都内部再次发生分化,许多将士相继降元。大德二年(1298年)冬,笃哇集中兵力来攻。高唐王阔里吉思(忽必烈外孙)率所部兵迎战,三战三胜;遂乘胜追击,因深入险境而后无援兵,以致全军被歼,阔里吉思被俘不屈而死。铁穆耳遂以其侄海山代阔里吉思出为统帅。[55]
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笃哇逾金山向和林进攻。海山军败其前军于迭怯里古[j]。海都、笃哇主力到达后,元军分五路与之大战于哈剌合塔(今前杭爱省哈拉和林西南塔尔嘎特附近)。元军一度被叛军分割包围,经苦战两日,笃哇、海都因先后受伤,撤军西归。途中,海都死去。海都之子察八儿即窝阔台汗之位。大德八年(1304年)九月,笃哇、察八儿遣使入朝,请求归顺,成宗铁穆耳许之。十年(1306年)冬,海山、月赤察儿率军西逾金山征讨叛王斡罗思,明里铁木儿、秃满、阿鲁灰等诸王,相继投降。其余逃依笃哇。笃哇尽收其余部。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笃哇不久亦死,元成宗命其子宽阁(宽彻)袭察合台国汗位。大德十一年正月初八(1307年2月10日)成宗铁穆耳病死。正在金山的海山返回上都,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获胜,于五月间即帝位,即元武宗。察八儿后来被宽阁驱逐出察合台国,不得已向武宗请降。历时40年的西北诸王叛乱终于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