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结束了秦末的大乱,建立西汉。[2]西汉历经文景之治[3]、汉武盛世[4]、昭宣中兴[5]、王莽代汉[6]等事件,享国两百一十一年,十二位皇帝掌权[b]。公元9年,王莽废刘婴,建立新朝,西汉就此灭亡。[6]

西汉最大疆域达到600多万平方公里;最大人口为汉平帝时期的6000万;政治上,前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7],汉武帝之后实行中朝制度[8],地方实行郡国制;经济上,以农业为主[9],畜牧业[10]、林业[11]、渔业[12]、手工业[13]、商业也占据一定规模[14],比较有名的城市有长安、洛阳、成都、定陶、邯郸、临淄;文化上,大篆、小篆、隶书都有使用[15],儒家、谶纬学(预言学)十分兴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16]、刘向的《别录》[17]、桓宽的《盐铁论》[18]。[19]外交上,西汉政权与周边文明都有交往,这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与匈奴的战争和融合。[20]

西汉将政府和皇室划分,将宰相和皇帝并列,已经认识到皇权之外有相权,皇室之外有政府,并且使用了客观的标准选拔各地的人才。钱穆认为:西汉的政治制度已算合理化、开明与进步的了;西汉主张轻徭薄赋、宽假平民,主张裁抑富厚,促进了社会平等;西汉所出现的问题不应该抹杀制度的合理性。[21]

黄仁宇认为西汉由平民(刘邦)所建立,并且吸取秦王朝的灭亡的教训,构建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楷模。[22]

国号

西汉的国号是“汉”,这源于汉朝的创建者、汉高祖刘邦在鸿门宴之后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国号也被定为“汉”。[1]

为了和之后刘秀复兴的汉朝区分,史学上也将其称为“西汉”[c]或“前汉”。[1]

地理环境

西汉王朝以农耕文明为主,地理环境对农业十分重要的。[23]

气候

西汉时期的气候,整体比较温和,亚热带的界限比现今[d]的秦岭淮河界限更加靠北,但是汉武帝时代之后,严寒气候逐渐增多。[24][25][26]

地貌

构成西汉的重要地理部分主要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灌溉的盆地,这个地区拥有大量适合农耕的平坦土地,但是被山脉所割裂成冲积平原、盆地、沿江平原等。[27]

黄河流域的中部高原以风积黄土为主,这种土壤很疏松,使用简单木制农具就能够进行耕种。虽然年降雨量只有250-500毫米,但是足以种植粟米、小麦等农作物。同时,由于气候干旱,这种多孔隙的土壤不会被降雨冲刷侵蚀,并且能够持续肥沃并保持其碱性。此外,高原上堆积成山的黄土,能够有效防止洪水的漫延。[28]

在东部的大平原地区,黄河水携带的泥沙在这里沉积下来。虽然使得此处的土壤比黄土更加肥沃,但沉积性泥土也更容易产生洪水泛滥和盐碱化问题。70%的降雨集中在8月份,春季和初夏的降雨量较少。在农作物最需要水分的生长旺季,黄河的水位较低无法用于灌溉,农民一般依靠于自挖的水井或者富户开挖的水井。[28]

长江以南地区地势崎岖,地形大多都是高山或者陡峭的山丘。只有在河流谷地、三角洲以及沼泽地这些地形,才有可能发展农业。[28]

水系

西汉时期,主要水系有渭河、黄河、汉江、淮河、长江等,但是这些水系都是东西走向,在南北方向上没有天然适合航行的水系交通枢纽。另外,由于滥耕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在上游冲刷大量的泥沙并在下游沉降[e][29],造成黄河多次溃堤,给沿岸的民众造成重大损失。[30]

生态

西汉时期,水土资源比现今的状况要好,但是因为滥耕、人口迁移等人为因素,森林被大规模的破坏,有边境地区沦为沙漠地区或接近沙漠状态。[31]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原因,沼泽遍野、野兽横行、瘴气四起。[32]

历史

秦末大乱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此时百姓苦于秦政已久,民间酝酿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秦起义。公元前209年,秦王朝征发贫苦百姓去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f],这其中包含陈胜和吴广。他们行至大泽乡的时候,遇到大雨而停留,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会被斩首,由此陈胜和吴广密谋起义。他们将写有“陈胜王”的字条藏于鱼腹中,戍卒在剖鱼的时候发现字条并感到震惊。晚上的时候,吴广模仿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为起义制造了声势,之后陈胜激怒军尉并反杀了军尉,由此控制了队伍,史称“大泽乡起义”。他们打着扶苏与与项燕的名号建立了“张楚”政权,随后陈胜带领队伍夺取了多个县城,在攻打陈县时,已经拥有战车六七百、骑兵一千多、步兵一万人了。[33][34]

陈胜占领陈县后,诸多人响应陈胜,其中秦代的基层官吏,后落草为寇的刘邦在沛县起义,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在会稽郡(今江苏苏州)起义。[33][34]

楚汉争霸

后来由于叛徒和农民起义本身的局限性,诸多的起义军不是被秦军剿灭,就是毁于内讧,陈胜、吴广的义军就被秦军剿灭。[35]

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章邯的部队,使得秦帝国丧失了主力部队,项羽也经此战成为了义军的首领。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帝国灭亡,项羽分封了刘邦在内的诸多诸侯王,并尊从楚怀王之孙为义帝。刘邦在此次分封中,被封在巴蜀,他是首先进入咸阳的,但是项羽未遵守“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言,在随后的“鸿门宴中”,刘邦畏惧与项羽的实力,迅速的进入了巴蜀地区,但是萧何在咸阳的时候,收集了咸阳城内大量关于国家税收、地理、政治的资料,为后来刘邦崛起奠定基础。[36][37][38]

之后,项羽杀死了义帝,刘邦经过巴蜀的积累实力也大增,由此对项羽宣战,经过彭城之战、荣阳之战、亥下之战等战争,汉军掌握住了优势,而项羽由于部队得不到补充,实力越来越弱。最终项羽在乌江自刎。[39][40][38]

西汉建立

刘邦灭亡楚政权后,为了防止韩信对他造成威胁,先解除了韩信的军权,之后又将韩信的封地由齐国迁往楚国,进一步削弱韩信的实力。[2][41]

公元前202年,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诸侯王联合上书,请求刘邦称帝,刘邦经一番推脱后在“氾(fán)水之阳”的定陶称帝,后世将这一年称为“高帝五年”,并在娄敬的建议下,迁都长安。[2][42]

翦除异姓王

西汉初年,刘邦将七位功臣分封为异姓诸侯王,七位诸侯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他们占据广阔的封国,不听朝廷指挥,威胁到西汉的稳定。[43][42]

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反叛,不久后就被刘邦平叛,后来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公元前201年,有人上书言楚王韩信谋反,刘邦便征召韩信入宫,削去了韩信楚王的称号,封为淮阴侯。韩王信封地在颍川(今河南禹县),处于中原险要地带,刘邦不信任韩王信将封地调换至太原,来抵御匈奴。后来,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并归降与匈奴,并随匈奴反攻太原。刘邦率大军反击,被围困白登山七日,后来才逃脱。公元前199年,刘邦经过赵国,发现赵相贯高、赵午等密谋反叛,于是废赵王张敖为宣平候。[43][42]

公元前197年,韩信与代国相国陈豨(xī)被指控谋反,陈豨自立为代王,部将四处游击,波及整个华北地区,刘邦向其他几位诸侯王发出征召,但是除卢绾外没有响应者,后来刘邦通过重金贿赂的方式收买了陈豨的部将。公元前195年,太尉周勃在当城(今河北蔚县)斩杀陈豨。韩信则被萧何和吕后用计杀死在未央宫中,但是后世史家不认为韩信参与了谋反。[43][42]

公元前196年3月,梁王彭越未应征刘邦击杀陈豨的命令,部下劝彭越反叛,彭越不听。刘邦听说此事后,命人将他绑到洛阳,废为庶人,流放蜀青衣(今四川雅安),后来被吕后下令诛全族。公元前196年7月,英布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英布兵败后,逃至江南,被当地人杀死。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谋反,卢绾包庇了部下反叛,有秘密与陈豨联系,后来樊哙率军攻打卢绾,皇子刘建被立为燕王。四月的时候,卢绾听闻刘邦过世,于是带领部将逃亡匈奴。[43][42][44]

吕后称制

公元前193年刘邦逝世,汉惠帝刘盈即位,但是朝政大权在皇太后吕雉手中。吕后当权的时候,对功臣、皇族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先后杀死了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赵隐王刘如意、饿死梁王刘友、逼死梁王刘恢等。在公元前188年,24岁的刘盈逝世,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不久被废。在公元前187年到公元前180年,西汉不是皇帝当政,当政者为吕后。吕后还分封了诸吕为王,在吕后死后,周勃,陈平按照刘邦遗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击杀吕氏,将刘邦之子刘恒迎还进京,是后世的汉文帝。[45][46]

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到汉武帝之前,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这即是对秦王朝苛政的反思,也是因为西汉遭遇了多年的战争,百姓、经济需要恢复。[47]汉文帝及汉景帝执政的三十九年间,继续减轻徭役、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这些使得粮食价格大大下降,并且也减轻刑罚,重视对社会风气的改革,史家将其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中也有弊病的存在,比如从政策中获利最多的是商人和地主,入粟拜爵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不可否认的是,文景之治为汉武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3]

七国之乱

公元前153年,由吴王刘濞见到汉景帝不断削藩,产生了反叛的心思。他联合了楚国、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共同反击西汉。汉景帝见此先行斩杀晁错,但是不能满足七国的野心,后来委任周亚夫为太尉,联合汉景帝亲弟梁王等诸侯王,共同平息了七国之乱。[48]

汉武盛世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汉武帝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西汉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有不俗的表现,这除了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和人民的付出以外,还有文景之治的积累。政治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迁徙郡国豪杰、惩治地方游侠;经济上,确定了实行五铢钱,统一了此前混乱的币值,将盐铁规由国家专卖,也实行算缗与告缗的政策打击富商;文化上,“举贤良,明教化”也“重法尊儒”,并由董仲舒确立了对儒学的改革;军事上,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作战,任用卫青和霍去病为大将军,重创了匈奴,除此之外也积极的开拓疆土,在西南、东南、东北地区设立郡县或者少数民族机构来统治,也与西域建立起了联系

轮台诏

汉武帝末年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的社会弊病:刑法过于严酷;连年的战争导致了百姓疲惫;鬼神学说盛行。汉武帝末年还发生了巫蛊之乱,使得太子刘据被冤杀,后来查出主谋是刘屈氂和李广利,由此斩杀了刘屈氂全家,逮捕李广利妻子,此时李广利正率军攻击匈奴,李广利得知此事后,率军投降匈奴,导致战争失败。汉武帝由此颁发《轮台诏》,停止了连年的战争转为与民休息的政策。[51][52]

昭宣中兴

汉武帝死前,将刘弗陵确立为太子,考虑到太子年幼,为防止太后专权,处死了太子生母钩弋夫人。公元前87年,八岁的太子刘弗陵继位,是后来的汉昭帝,朝政由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位托孤大臣主持,以霍光为主。霍光主政期间,继续实行汉武帝晚年修养生息的政策,同时减轻赋税、刑罚。公元前80年,大将军霍光、宰相车千秋召集各郡国的贤良文学(官职),颁布法令取消“盐铁酒专卖”、罢免盐铁官。[5][53]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卒,昌邑王刘贺继位,但是刘贺在任上荒淫无度,在位27天后就被霍光废去。霍光后来选择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帝,是后来的汉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卒,汉宣帝亲政,“励精图治”,被称为“中兴之主”,设立西域都护府、匈奴归降就发生于汉宣帝时期。[5][54]

王莽代汉

汉宣帝晚年的时候,“民多贫,盗贼不止”的言论常常出现在诏书中,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和小农大量破产的社会危机,而之后的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统治期间,吏治腐败、律税严苛、贵族横征暴敛、地主阶级骄奢淫逸,虽然统治者实行了限田令、限奴令、通过更改年号来悔过自新,儒生借助天人感应向统治者谏言,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农民起义连绵不断。[55][56][57][58]

汉哀帝死后,王莽重任为大司马,王莽一时权倾朝野,立年幼的刘衎(kàn)为皇帝,是后来的汉平帝,还将自已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在公元五年,王莽被加九锡,地位仅次于皇帝,但是王莽仍不满足,在公元五年腊月,他毒死了不愿服从自已的汉平帝(汉平帝当时14岁),并立2岁的刘婴为皇帝,此时臣民称王莽为“摄皇帝”。[59][58]

公元8年,梓潼文人哀章献给王莽一个铜匮(铜柜子),铜匮中有符书,写有“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来劝说王莽,取代刘氏江山是顺应汉高祖刘邦的心意。公元9年,王莽在一番推脱之下,将刘婴赶出皇宫,自立为帝。至此西汉王朝终结。[6][58]

疆域

疆域变化

西汉初期,由于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导致国力虚弱。河南地区被匈奴占领,同时南越、闽越、东瓯、黔中等地也相继独立,使得西汉的国土相对于秦朝大幅缩水,除此之外,西汉直接统治的区域内还存在着异姓诸侯国[g]。[60]

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政策,积极开拓领土。前127年(元朔二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设立了朔方和五原两个郡。随后修筑了光禄塞和居延塞,拓展了西汉的北疆。前121年(元狩二年),汉将霍去病出击灭了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设立了武威和酒泉两个郡。此后,又分别设立了张掖和敦煌两个郡。前111年(元鼎六年),南越国被攻灭,海南岛被占领,设立了南海、苍梧、郁林等九个郡。西南夷也被平定,并设立了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汶山等五个郡。前110年(元封元年),东瓯和闽越被平定,归入会稽郡。前109年(元封二年),吞并了滇国,设立了益州郡。还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个郡,吞并了卫氏朝鲜。汉朝的扩张使得其边疆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60]

在汉宣帝时期,汉朝继续扩张领土。在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了汉朝的版图。汉朝的疆域达到了极盛,东吞朝鲜,南据百越,西达葱岭,北至大漠,国土面积广达六百余万平方公里。在汉宣帝统治期间,汉朝还成功将匈奴降为北藩,并维持了较为稳定的边疆状态。[60]

然而,西汉后期,汉朝放弃了海南岛和南部一些区域,边疆地区也有所收缩,但整体疆域变化不大。[60]

统治方式

西汉的统治方式多样,有中央控制下实行的郡县制[62],有诸侯王分封的诸侯王国,对于边疆地区有,郡县制,西域都护府,属国都尉(根据地区不同,还有校尉、中郎将),羁縻形式。[63]

郡县制

西汉的郡分为三辅郡和内郡。三辅郡是对京兆尹(京师)、左冯翊(píng)、右扶风的统称,因其包含皇城、宗庙、陵寝,所以地位重要,郡的长官除了管理地方外,还要参与朝政。[62]内郡就是普通的郡,大概一千里设置一个郡,一个郡下辖十到二十个县不等,一个郡有近百万人口,西汉有一百多个的郡。郡的最高长官是太守,地位与九卿的地位。[64]

封国制

西汉初年,为了维护统治,实行了分封制。诸侯王在封国有极大的自治权,拥有财政权、司法权、兵权,这严重的威胁中央的统治,“七国之乱”之后,汉景帝就对诸侯国进行一系列的制裁。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将诸侯过不断的分割,随着一系列的削藩政策,西汉后期,诸侯国已经名存实亡,诸侯王只有经济特权而无政治特权。[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