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简述清朝起家和皮岛毛文龙旧部将士
军事会议一开始,孙可望见大西军的将领们到得差不多了。就决定给大家普及一下清朝崛起的经过还有辽东袁崇焕,毛文龙等人的恩恩怨怨。说清楚尚可喜洪承畴这些人。与清朝的关系。以及辽东战争的所有经过。
孙可望声明之后,首先说起了清朝的起源。他对大家说起了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少年时候家道中落,他的爷爷和父亲被明朝官兵误杀,因此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容了他,帮助他壮大了家业。还让他做了建州左卫指挥使。
没想到李成梁养虎为患,一手为大明王朝扶持出来了一个掘墓人。在李成梁的扶持下,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力量壮大以后,努尔哈赤对明朝宣战。要为他的爷爷和父亲报仇。
经过多次战争,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成为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死敌。偏偏明朝方面还婚屡出昏招。尤其是萨尔湖之战,明朝十余万名大军,却兵分四路。被努尔哈赤所趁,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了四路明朝大军。
经此一战,明朝损失惨重,从此再也无力防守辽东地区了。最后后金大举出击,夺取了开元和铁岭,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了防御后金的屏障。
经过几次大战,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努尔哈赤迁都辽阳新建了东京城。后来他又打败了。辽东明军夺起了辽西重镇广宁。紧接着又连续共取了锦州、大凌河等辽西40多座城堡。明朝辽东经略熊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只好率领明军残部和数十万辽东居民撤往山海关。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正式成为与明朝分清抗礼的地方政权。第二年努尔哈赤又向明军发动了进攻。但是这一次他遇到了要他命的人。在宁远城下。他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明军的统帅袁崇焕。在宁远城下袁崇焕打败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取得了宁远大捷。据说那还是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被明军炮火所伤。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袁崇焕作为明里明军统帅,也因为得罪了明朝政权的重臣和宦官们,后来也被免职。离开了辽东。因为明朝官员们的腐朽无能。接替了努尔哈赤职务的皇太极继续多次侵犯明朝的边界。这使辽东战火越来越来越厉害了。明朝在辽东地区越来越处于下风。但是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员名将毛文龙。
毛文龙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却喜欢兵法。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领兵封侯的志向。1605年,毛文龙参加了辽东五局考试。升任了辽阳千总。但是后来辽阳被努尔哈赤攻陷以后,毛文龙从海上逃了回来。继续在明军中任职。最后胜任都司。
天启元年,也就是1621年,毛文龙生升任练兵游击,有一次他奉命率领220个人收服了镇江。后来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副总兵,让他率兵驻守皮岛。还被任命为平辽总兵官。
1624年。袁崇焕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重新返回。辽东战区,升任蓟辽督师。毛文龙跟袁崇焕上下级之间不合。1629年袁崇焕设计用尚方宝剑诱杀毛文龙于旅顺口附近的双岛。此处开始天下大乱。
毛文龙能够率孤军雄踞海岛之上,被一代雄杰皇太极视为心腹之患,又被杰出人物袁崇焕所忌惮,这固然有毛文龙自身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可也离不开他麾下诸多猛将的鼎力拥戴啊。
毛文龙善于招揽人才,皮岛军中充满了勇武之士,他麾下的将领们大都是骁勇善战之辈,所以,毛文龙东江镇官兵的战斗力是很非常强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此,我只想粗略地盘点一下毛氏的将领们:
最能打的将领当属李九成和尚可喜了。
我们都知道,因为东林党人王象春仆人家的一只鸡,引发了明末历史上著名的“吴桥兵变”,对明朝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其实,“吴桥兵变”爆发的真正诱因是:高级军官李九成把巡抚大人给他的买马钱花光了,或者是弄丢了。
当时,那只鸡被杀吃以后,王家的仆人闹到孔有德的军营里,孔有德并没有护短,他严厉地惩罚了偷鸡的士兵,把那个士兵“穿箭游营”,进行示众,以肃军纪。
孔有德的做法,实际上已经算是解决了这个偷鸡事件。
谁知道,皮岛出来的官兵个个桀骜不驯;那个偷鸡士兵受到惩罚,心中不忿,在夜里又溜出军营,去杀死了王家那个告状的仆人。
这下子就把事情闹大了。王家是山东望族,王象春又赫赫有名,是东林党干将,乃是《东林点将录》上大名鼎鼎的“浪里白条”,其家族的声望自然不容许一群当兵的来冒犯;于是,王象春的儿子亲自去找孔有德,讨要说法;而孔有德也丝毫没有以后的骄狂,表现得很有涵养,一直陪着笑脸,低声下气地说着好话。可以说,那时候的孔有德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念头。
历史事件也有很大的偶然性。当王象春的儿子正在指责孔有德的时候,李九成恰好来到了军营。
李九成也是毛文龙皮岛上的旧部,还是个参将,级别很高;这次他是被登莱巡抚孙元化派出去买马了,不知道究竟是自己挥霍了还是其它的原因,李九成花完了买马的经费,却没有买回来马。因此,此时的李九成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非常担心回来后会受到上司的处罚。
这种心态下的李九成,情绪肯定是不好的。当李九成来到孔有德军中时,正赶上王象春的儿子在军营里大吵大闹,威逼着孔有德呢。作为毛文龙的亲信旧部,李九成对朝廷和东林党人无疑是心怀不满的。眼见一个东林党官员的儿子就敢到军中训斥主将孔有德,李九成立刻就愤怒起来,觉得不如举兵反他娘吧。
李九成本就是一员骁勇悍将,偏偏他还有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儿子,名叫李应元,此时也在孔有德的军中,并且李应元在军中还很有号召力;于是,李九成和儿子一商量,父子二人就去找孔有德了。
别看孔有德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其实他当时还真不想造反,但是,李九成父子却由不得他作主了。
李九成、李应元父子武勇过人,在军中威信很高,而且,孔有德带领的这800精兵还不是孔有德的老部下,而是旅顺副将陈有时的旧部;这些骄兵悍将对孔有德并不畏惧,他们还对孔有德都很生气呢:因为这次跟着孔有德出征,大家吃的苦实在是太多了。
就这样,李九成父子煽动士兵们,挟持着带兵主将孔有德,在吴桥发动了叛乱。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李九成,吴桥兵变是不会发生的。
毛文龙被杀以后,皮岛上多次发生兵变,毛氏旧部分崩离析,散布在山东各地,心中大都憋着一口气呢。
李九成、孔有德率部一边在山东大肆攻城掠地,一边派人四处联络散布各处的毛文龙旧部。
在李九成、孔有德的邀约之下,耿仲明在登州加入叛军;旅顺副将陈有时也就地起兵响应;广鹿岛副将毛承禄,自然而然地起兵响应叛军了。
朝廷派来围剿叛军的官军中,很多将士都是毛文龙东江镇旧部,他们纷纷倒戈参加到叛军队伍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叛军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毛承禄在广鹿岛一起兵,就与旅顺的陈有时合兵在一处,兵力达到了七八千人;他们战斗力较强,很快就占据了东江镇辖区的一半,使朝廷非常震惊。
陈有时、毛承禄率军跟前来镇压的东江镇总兵黄龙所部打了几仗,就登陆上岸,跑到登州,跟李九成、孔有德他们会师了。
此后,山东境内就大大热闹起来,各处响应叛军的皮岛毛氏旧部都聚集到了登州,叛军的势力愈发壮大起来了。
李九成、陈有时、孔有德、耿仲明、毛承禄这5名叛军主将,被朝廷称为“五大渠魁”。这五大叛军首领带领叛军四下出击,多次把官军打得大败 ,搞得朝廷非常头疼。
当叛军势力发展到巅峰的时候,李九成等人竟然产生了在山东半岛自建一个国家的念头;当时,他们的老上司孙元化因为上当受骗,被叛军抓捕了;于是,李九成、孔有德他们就准备拥立孙元化来称王;可是,无论他们如何劝说,孙元化说啥都不干,这个建国计划算是破产了。
最后,叛军只能推举李九成为都元帅,孔有德为副元帅,充当叛军的最高首领。
这次叛乱规模越来越大,明朝政府不得不投下血本来进行平叛了。
朝廷四处调兵遣将,关内能够调用的军队基本上都动起来了。当时除了天津来的将领朱大典和皮岛来的张焘之外,朝廷还调来了天津总兵王洪、保定总兵刘国柱、通州总兵杨御蕃、蓟门总兵邓玘、登州总兵吴安邦、昌平总兵陈洪范、东江总兵黄龙、义勇总兵刘泽清等大批兵将,可谓是名将如云,人马众多了。
但是,这些兵马全部加起来,都不是叛军的对手,相反,他们倒是被叛军打得丢盔卸甲,狼狈至极。最后,朝廷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不得不从辽东战区抽调出五千关宁铁骑,由祖大弼、祖宽、吴襄、吴三桂等名将率领,从关外赶来,前往山东参战。关外、关内的官军联合起来,跟叛军血战了几场,堪堪打成平手,勉强算是遏制住了叛军的气势,战事开始处于胶着状态。
在朝廷调来大批精兵强将的情况下,毛承禄、孔有德等人在莱州城外的沙河与官军进行野战,被官军打败,不得不退回登州。叛军主帅李九成闻听毛承禄他们战败,就亲自率兵十万出击;一场恶战下来,叛军再次失利,不得不退入登州,开始固守城池。双方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攻防战。叛军战斗力也很强,官军攻了几次城,伤亡很大,只得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
1632年7月,叛军著名将领陈有时在率部攻打平度的时候,殒命沙场,对叛军的士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632年12月,为了打破官军对登州的包围,李九成率军出城,跟官军展开激烈的野战,不料,在混战中,一阵炮火袭来,李九成被炮火击中,死于战阵之中。
李九成、陈有时是叛军中的领军人物,二人都是勇将,敢打硬仗,善于作战,是叛军的灵魂。他们二人先后战死,导致叛军士气低落。
叛军剩下的三大首领孔有德、耿仲明、毛承禄,他们的胆略勇气,都比不上李九成和陈有时;在官军环伺的局面之下,孔有德他们一心只想着逃跑,疏于积极应战,从而使叛军很快走向了失败。
李九成勇猛敢战,胆略过人,是叛军真心拥戴的领导者,如果他不是意外战死的话,叛军势必还能坚持打下去的。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他们在海上遭遇尚可喜的截击,伤亡惨重,一气之下,投降了皇太极。因为他们给清朝带去了急需的舰队。红衣大炮和火器,所以他们受到皇太极的热情欢迎,还都被封王了。
尚可喜因为效忠朝廷,积极镇压造反的皮岛毛氏旧部,最后被皮岛官兵忌恨,最终也无奈投降了清朝,也受到皇太极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