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凑个字数,介绍一下古代饮品)
1、杏酪,捶杏仁作浆,校去渣,拌米粉,加精糖熬之。
2、面茶: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3、茶汤:茶汤因用龙嘴大铜壶冲制,水烧开后,铜壶盖旁的小汽笛“呜呜”响着,冲茶汤的师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铜壶,壶嘴向下倾斜,一股沸水直冲碗内,水满茶汤熟。茶汤的主料是秫米面(高梁米面)、糜子面,调料有红糖、白糖、青丝、红丝、芝麻、核桃仁、什锦果脯、葡萄干、京糕条、松子仁。用滚开水把秫米面冲成稀糊状,加上各种调料,即可食用。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爽,极为可口。
4、“熟水”:在我国古代,早就有制作方法成熟的各种夏季饮料,这些古代饮料大都采用天然材料制作而成,而且特别重视口感和保健的双重需要。只是古代还没有“饮料”一词,聪明的祖先,把他们喜爱的这些饮料统称为“熟水”。熟水之名首见于宋代,《本草纲目》中,熟水被叫做太和汤,一般是指古人用各种天然中药、香草煎泡而成的古代饮料,也叫饮子、香饮子或暑汤。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京,今河南开封)当时的风貌习俗。画上有多处卖饮子的摊子,桌子旁坐着两人,旁边还有一辆驴车经过,摊子上面有遮阳伞,还吊着“饮子”或“香饮子”的小招牌。赶路人渴了,会坐下,点上一碗饮子,消暑解渴,歇歇脚,再赶路。
据历史记载,宋代的熟水曾在宫廷和坊间相当流行。《广群芳谱》里记载,当时皇帝宋仁宗曾命翰林司组织御医和御厨,对用各种天然材料及各种口味与功效的熟水进行评级比赛和排名。经评比,最终用本草紫苏制作的·紫苏饮·名列第一。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是著名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书中介绍紫苏熟水的做法:“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修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服之,能宽胸导滞。”其做法相当儒雅。用现代语解释:将紫苏叶放在纸上隔火烘烤,不能翻动,待香气溢出收起。用滚水洗泡一次,时间不能太久,再用滚水泡着喝。紫苏饮是以干紫苏叶为主的古老的饮料,其气味辛散芳香,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保护人体阳气,适应酷暑天气。在夏日饮用,有助于健脾祛湿抗暑。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对熟水甚是喜爱,可以说是标准的熟水达人——“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她的这首《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里提到了豆蔻、木犀汤两款熟水。李清照尤其喜爱豆蔻熟水,刚开始的豆蔻熟水,只是单用豆蔻的皮作饮。后世经过发展和功效的增加,用到了豆蔻、石莒蒲、甘草三味草药。现代制备时:可适当将豆蔻、石莒蒲捣碎,单取豆蔻皮3克,莒蒲2克和甘草5克放入杯中,沸水冲泡,用盖子盖好,透明玻璃杯更好,可以实时观察杯中情况。稍等一会儿便可以喝了,若感觉味道稍浓,还可以继续增加热水。饮中:豆蔻燥湿健脾开胃,石菖蒲化湿益智醒神,甘草解毒益气补脾。日常饮用,有祛脾胃寒湿之效。
制作熟水的原料,大都具有芳香化湿的功效,现代人经常熬夜,喜爱喝冷饮,多数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实可以喝一些古代的饮料代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