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的京城,寒意渐盛,更有一股肃杀之气在空中弥漫,让人不觉心惊胆颤。

内阁设在皇宫文渊阁,距离御书房不过数里,以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草拟批答,平允庶政为责。

此刻内阁政事堂内,暖炉已经点起,将寒意驱散,室内温度如春,五位大学士端坐堂内正在处理政务,明日是大朝会,他们今日最主要工作就是要审定朝会议题,以便明日朝会讨论。

内阁首辅李密精神矍铄,虽连日工作。丝毫看不出疲惫,他手上拿的是一份内廷传来的邸报,上面寥寥数语,却让他眼角微缩,面色一凛。

杨一直看出他的异样,轻声询问道:“首辅,可是有事?”

李密随手将邸报传给崔浩,道:“这是今日清晨内廷传来的邸报,大家都看看吧。”

这五位添在中枢,位列阁臣,权势滔天,可也尊卑有序,以李密为首,清河崔氏崔浩为次辅,太子授业恩师陈敬斋、范琦、杨一直依次排序。

“内官监张琳暴毙而亡,御马监刘方准予告老还乡”

崔浩一字一句,将邸报念了出来。

“出了何事?涉及内廷十三监两位太监。”

范琦皱眉道,往日内阁发的邸报也是如此,字越少,事越大,他隐隐觉得此事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内廷乃陛下圣心独裁,我们还是不要过问为好。

李密提醒他道。

“首辅大人,明日大朝会议题已定,是否即送陛下过目。”

陈敬斋出言转入正题。

“不,先送太子殿下,由太子殿下呈交陛下。”

李密不愧为三朝元老,老成持重,规矩不敢稍有逾越。

掌灯时分,门外寒风如刀,街上寥无行人,只有青楼、酒肆、赌坊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红袖楼,号称京都三大烟花之地,今日更是来客络绎不绝,达官贵人、世家子弟多有在此寻欢作乐者。

而今日尤以为甚,只因红袖楼头牌姑娘怜影要开门接客,在京城纨绔子弟之间引发不小的轰动。

崔晓、段安、卢毅等世家子弟竟然也出现在大厅内,翘首以盼,再过半个时辰怜影姑娘春宵一夜就要拍卖,以价高者得之。

与喧嚣的大厅相比,红袖楼的后院静谧无声,一间隐秘的房舍内正有六人密谈。

居中为首之人头戴金黄狮子面具,显示着他无与伦比的地位,其余五人头戴青铜魔豹面具,面具眉心处分别铭刻一、二、三、四、五数字,众人排坐两侧。

这是一次绝密的会议,在场众人皆不以真面目视人,就连声音也经过转化,冰冷无情。

因为接下来,他们要谈的每一句话都是石破天惊,一旦暴露,必是诛灭九族之罪。

金黄狮子面具之人首先开口道:“诸位,据可靠消息,陛下天邙山一战后,受到重创,他的身体不知何故,正在加剧衰老。”

他的声音略显兴奋,“六年了!我们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如今时机终于到来。”

“狮王,陛下是否会传位太子?”

豹一问道。

“目前来看,太子的地位依然稳固,陛下虽然让二皇子、四皇子、八皇子参与朝政,但是时间太短,很难得到群臣的支持,而太子乃皇后嫡出,多年来深得众臣与百姓的拥戴。”

“狮王所说不错,想让陛下改变主意,传位他人难度太大。当前,或许只有一个办法或许可行。”

狮王心中一凛,:“豹二,你的意思是政变逼宫?”

豹二发出一阵冷笑,道:“狮王所言不错,不过政变要想成功,难度极大,就算我们能掌控文武百官,若得不到白鹿书院的支持,必将陷入被动。”

“豹二,别卖关子了,你有何良策?”

豹五催道。

“陛下当年为何能夺得皇位,涉及一个天大的隐秘,而知道这个隐秘的,在陛下登基后无一活口,我也是偶然得知。”

“豹二,这个隐秘从未听你提过,陛下以太子继承皇位,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其余众人也暗暗心惊。

虽在密室,豹二仍然小心翼翼,悄声将该隐秘和盘托出,众人半晌才震惊中平复心情。

豹五打破沉默,说道:“兵部尚书长孙卢毅就在前厅,掌握他,对我们后面的行动会有帮助。”

“嗯,卢家长期把持兵部,门下将领之多无出其右者,让怜影好好招待他,卢家三代豪杰辈出,没想到这长孙如此不争气。”

密室内传来一阵桀桀笑声,让人不禁毛骨悚立。

翌日,备受瞩目的大朝会,终于拉开序幕。

元庆皇帝,满面春风,龙行虎步来到殿内,端坐在龙椅之上,他双目神光闪动,扫视群臣,霸气无双。

众人朝拜后,太监黄力朗声道:“陛下旨意,着内阁上奏大朝会议题,交付众臣讨论。”

“臣,李密瑾奏。今年秋闱即将开始,望陛下选定总考官和赴各州的的主考官”

“奔赴各州的主考官,不必详报了,你们内阁与四皇子相商后,由太子定夺。”

元庆皇帝淡淡道。

他一语出,殿下众臣却脸色一变,国家三年一次秋闱,事关重大,往日四皇子从未参与此事,况且他已分管户部,难道礼部也要交给他,众臣不禁心生揣测。

太子与四皇子同时躬身领旨,面无表情。

“至于总考官嘛…,你们内阁的意见呢?”

“礼部侍郎王潜才学品行皆是上乘,可担当此任。”

“这是你的意见?还是内阁统一的意见?”

元庆皇帝突然问了一句。

李密微微怔了一下,似乎有点迟疑,因为他乃内阁首辅,他的意见自然代表内阁的意见,现在陛下如此问,显然有其他含意。

崔浩赶忙解围道:“启禀陛下,主考官人选,我们内阁商定,确实王潜是合适人选。”

元庆皇帝面不改色,指着群臣笑道:“你们呢?也推荐王潜吗?”

有资格参加大朝会的哪个不是城府深沉,智计百出。此刻听元庆皇帝如此说,众臣心中明白,陛下这是属意他人。

只是不知陛下心中人选是谁,众臣又生怕推荐错了,吃力不讨好,故而朝堂一时鸦雀无声,分外压抑。

“启禀陛下,臣推荐国子监祭酒沈朝沈大人。”

吏部尚书于侗打破宁静。

国子监祭酒沈朝早年间在白鹿书院学习,以博学著称于世,三十岁就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是大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青贵。

而四皇子在白鹿书院求学时,沈朝正是他的授业老师。如果主考官是沈朝,那么就意味着本次秋闱大考,完全落入四皇子手中。

难道这就是陛下的心意?众臣纷纷暗中猜测。

“不错,沈朝确实是上佳人选,内阁拟旨吧,沈朝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兼领国子监祭酒,为本次秋闱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