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一个连小丫鬟黄眉都知道的武将世家。
沈家的祖先是安国开国元勋,是帮安世祖打天下的得力干将。世人皆知沈家的儿郎或枪或刀或弓或剑,都有一身好功夫。早年沈家为了防止自己功高盖主被人忌惮,一直在与梁国相邻的边境驻扎护国。
没想到安国的帝王传位了不过十代,就早已忘记打江山的不易。现如今的皇帝自继位起,自己的政绩平平,不关心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只在乎自己的王权是否安稳,疑心病极重,他先是把京城的权势鼎盛的几家大家族以各种罪名进行查抄。
看梁国数年未有动作便觉得派谁在边关都可震慑,于是打起了处置沈家的主意。
他先是发了一封密信要沈将军回京,又以沈家通敌为理由在朝上当场抓了沈将军。至于证据,就是一封除了安帝无人见过的通梁信函。
沈将军一被抓,各地的小势力开始骚动不安,远离皇城的百姓苦不堪言,可安帝充耳不闻,一心只想着怎么才能让他的皇位更安稳,甚至连自己的子嗣都不放过,最后只留了一个最无能的儿子定为太子,其余人或死或流放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君主昏庸至此,安国怕是气数将尽,民间到处是这样的传闻。
八岁的夏满不知道,几年后她会无可奈何的置身在风波之中。
转眼已到年关,夏府到处都挂着红灯,全家都喜气洋洋。阿年已来夏府半年,除了上次“警告”过那个小丫头外,他和她再没有讲过话。
过了年,阿年就十四岁了。去年的岁末阿年还在爹娘身边。直到现在再也回不去了,阿年才意识到自己心里有多舍不得边关。
那里虽冷,可漫天的雪和鲜美的牛羊,总能让小阿年欣喜。他从不像堂兄那样整日板着脸,健壮的臂膀上拿着长枪,总有种敌人要杀过来的气势。在军营的日子对小阿年来说并不冷酷难熬。他还小,他从未经历过任何战争。沈家兵的威力谁人不知,梁国早就不再试探,安国已经安稳数十年了。
有时候阿年的脑袋里也会有许多问题,比如为何已多年无战事,全家仍要在这远离京城的地方?
他记得前几年去出嫁的姐姐家做客的日子,满京城的繁华让从小长在边关的他错愕不已。
安国大将军的嫡长女只嫁到了京城一个普通文官家里,阿年起初是不理解的。直到他去玩了一次,才知道姐姐的日子过得有多舒心。
远离战争,远离荒漠。姐夫虽是文官,但小时候因父辈交好,曾在嫁入京城的姑姑家住过几年,还和沈家人学过功夫,虽然比不上沈家人的能力,但应对外面的危险已绰绰有余。姐姐嫁给文官后,基本不会有婶娘那样守寡的可能。两人琴瑟和鸣,日子虽不如京城全盛之家那样奢华,却充满温馨。
那时阿年就想,若长大了他娶妻,也定要像姐姐姐夫这般生活。作为将军的儿子,阿年没什么富贵病。他虽然没参与过战争,但他在很小的时候见过爹爹与梁国大战。
虽然爹爹赢的彻底,让梁国从此数年不敢再挑衅,但他也真实地看到了战后百姓的生活。沈家人受到的一直是沈家男人本就属于战场的教育,但就连英勇善战的爹爹也总与阿年说,征战是最终才会采取的办法。
所以,虽然生在沈家,但他向往和平。如果打起来,最难熬的是边关百姓。这里虽然没有京城人多,但阿年喜欢质朴的他们,他不想让他们回到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这让还年少的男孩更向往平凡和宁静。
可爹爹已老,沈家注定是要守在边关的,那作为儿子的他又怎么可能回去呢?想到这里,小阿年的心里总是不免爬上几许哀伤。要不然......自己还是不要娶亲了,他早已适应这里,他就该永远守在这茫茫的雪白之中,守着沈家该走的路......这是沈家人的命运。
谁知天不遂人愿。安国新上任的皇帝不再像老皇帝那样器重老臣。才继位几年的功夫,就在京城“大开杀戒”。亏得沈家不在京城,安帝莫名的怒火暂时烧不上来。
十三岁的沈思年已经开始在爹娘身旁听他们的分析事情了。这是爹让的。曾经的阿年什么都不用在意,只需要在雪地里踩满自己疯跑的脚印。
可最近一段时间,爹爹和娘商量事情时总会叫来阿年坐在一旁。爹只说阿年大了,该明白事了。
直到最后沈思年才明白,那会儿老谋深算的爹或许已经察觉出安帝的不对,他猜到了沈家也有像京城大家族那样被查的一天,但却别无他法。
女儿已经嫁给别家应该不会受到牵连,他只希望到时自己的小儿子也能全身而退,所以他有意叫来沈思年,让他知道遥远的京城都发生什么了,到时无论做什么,阿年都会快速理解,这样就会多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