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哪步出错
丧子的悲伤像潮水一般将他吞噬,让他几乎窒息,口中喃喃着无法理解的话语:“这到底怎么回事?标儿的身体一直很好,为何会突然病逝?”
朱瞻基叹了口气道:“祖父大人,之前我想提醒您来着,可那时您的状态实在太激动了,我还没来得及细说……”
可惜这些解释并未被听进去,只因朱元璋的心态已然崩溃,仿佛整个世界都要崩塌一般。
毕竟对这样一位已经失去配偶的老者而言,再失去挚爱的儿子简直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种绝望恐怕常人难以感同身受。
随后不久,在朱瞻基施展手法后,他们便瞬间返回奉天殿。
站在空旷大殿中,朱瞻基安慰道:“祖爷爷请放心吧,从今天开始我们能改变历史进程,再也不允许悲剧重演!”继而他又转向故去的太子说道:“大爷爷,请放心交给我照料好身体,定然不会让您年轻轻早早离开。”
朱元璋闻言皱眉问道:“咱始终觉得奇怪。
老大的身子一向康健,他为何会在壮岁时陨落?这究竟是出了哪步差错啊?”
“其实根源就在于晚年马皇后驾鹤西去之后,您整日忧愁过度,事务缠身,大爷爷看您压力巨大且心惊胆战不已,加之日日夜夜埋首于政事之中操劳过度,长期积劳成疾最终不治……”朱瞻基缓缓解释道。
闻此,朱元璋沉默半晌才缓缓开口,语气里掺杂了太多复杂情感:“原来如此……真是可怕至极!若非公子你的出现提前告知一切,则日后恐真按旧轨发展下去不可收拾矣。”
但很快他又生疑惑,追问道:“可是贤孙,既然历史可能逆转更改,那你又是怎样做到未卜先知知晓这些未来之事的呢?”
“顺便问一下,那位建文究竟是何许人也?依照历史脉络,标儿难逃一死,那我到底将这皇位交给了谁?”朱瞻基莞尔一笑,“祖爷爷,要是让您作选择,您想把皇位给谁呢?”
这一问真让朱元璋愣住了。
但很快,他挑了挑眉,反问道:“该不会是允炆吧?”
“没错,祖爷爷果然睿智过人,您确实是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瞻基接道,“之后,您于洪武三十一年辞世,于是朱允炆继位。”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表情顿时阴郁下来,“竟然是这个家伙!这么说,那些削藩的事都是他自导自演咯?”
“可以这么认为。”朱瞻基轻轻一笑,不再多言,抬手之间,场景便切换到一个新地方——奉天殿。
映入眼帘的是垂暮之年的朱元璋躺在榻上,朱允炆跪在他身旁。
现在的朱元璋已是行将就木。
目睹自己晚年的模样,朱元璋一时感慨良多,原先他还以为自己会在洪武二十五年离开人世,却不曾想又坚持到了洪武三十一年。
他低声询问:“我撑到了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说我活了七十多年?”
“确实如此,祖爷爷,您的坚韧令人敬佩。”
然而朱元璋却摇了摇头,若有所思地说:“倘若标儿能活着多好,活七十一也好六十也罢,甚至是五十岁我也认命。”
与此同时,眼前的场景中,病榻上的老年朱元璋正拉着朱允炆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嘱咐着,“允炆……不要为难……你的叔叔们……”
这句话他连说了三遍,语意含糊断续,这是他对孙子最后的叮嘱。
目击这一幕,朱元璋心中满是叹息。
老年的自己和年轻时如出一辙,都不愿看到家族内部刀光剑影,更谈不上什么削藩举措。
就在洪武三十一年,这位出身贫寒、牧牛为生的少年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铸就了属于他的传奇岁月。
此时此刻,朱元璋看着逝去的自己陷入沉思;另一边朱允炆则痛哭流涕地保证:“皇爷爷,您可安心离去,孙儿定不负所托,定保大明繁荣昌盛!”
内心嗤笑不止,脸上却毫无表情变化,“我看你是骗人不眨眼!如果我不知道事情真相的话,还当真差点相信你说的话。”
这一刻,朱元璋简直有种亲手教训朱允炆的冲动——此君伪装技艺太好,竟把自己弥留之际的老人哄得信以为真,要是当初能预见朱允炆即位后的作为,怕不是更为气急败坏。
看着这般情景,朱瞻基只能无奈叹息。\"祖爷爷,要是您感觉不舒服的话,那就不用再看了。
毕竟,马上就到建文帝登基的时刻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削藩。”
朱元璋与朱标互相望了一眼。
最后,朱元璋狠狠地咬紧牙关说:“看,一定要看!不管怎样,我们都得把事情看得明明白白的,不然怎么甘心?”
朱瞻基点了点头,之后便不再多言。
下一刻,场景又变了,画面切换到了朱允炆登基的时刻。
他稳稳地坐上了皇帝之位,并宣布天下大赦。
然而,这一情况却令朱元璋怒火中烧。\"这逆子竟然等不及,在我刚退位没多久就急于称帝。”朱元璋满是愤怒地说,“真是瞎了我的眼!”
让朱元璋更加气愤不已的是,就在他刚刚辞世不久,朱允炆立刻下达旨意,禁止所有藩王入京为他吊丧!
“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几位王爷联合起来搞鬼。”朱瞻基试着解释。
但朱元璋却不认可:“身为大明的皇帝,竟连这点雅量都没有,还担心藩王会作乱,我真的是昏头了!”
朱瞻基没有接话,保持沉默。
…………
随后画面再次变化。
这次出现在御书房里的是新帝朱允炆和他的三位心腹大臣: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儒。
看到这一幕时,朱元璋心里一阵慌乱:“标儿,难道这三人就是协助朱允炆的大臣吗?”
朱标轻轻点头回应:“很有可能。”
朱瞻基补充道:“他们三个人一直在辅佐朱允炆商量如何削藩的事情。”
朱元璋听到这里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
朱标也同样沉默不语。\"这个不成器的儿子,自己到底有没有半点主见?就这样听信他们三个的意见去着手削藩了?”朱元璋的脸因怒气而变得铁青。
他知道,这三人不过是读书的文士。
如果仅听取这些书生的建议来治理国家,岂不是误国?
朱瞻基点头认同这一观点。
朱元璋忍不住骂出了口:“该死!”
接着镜头转换。
画面中的朱允炆望着那三位大臣,轻声道:“好了,如今我的祖父已经去世了,我们也该去做本应该做的事情了。”
方孝儒附和着说:“陛下英明!此刻您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规模削藩,将那些驻守边疆的重要藩王削减其势力。
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皇位的稳定。”
齐泰在一旁也急忙进言:“臣也是这么认为,请陛下尽快下决定!”
听完这话后,朱元璋当场就差点气得头顶冒烟。
刚即位就这么急着动手削藩?你哪来这样的胆量?
他的身体由于盛怒而不住地颤抖。
随后他目睹朱允炆真的开始了削藩计划——大幅度实施这项措施。
他的几个儿子也因此惨遭灾祸,特别其中的一个直接命丧于此,这一个个悲惨的情景在朱元璋眼前接连呈现。\"啊啊啊啊!”
朱元璋连连喊道:“天杀的!怎么会这样?早知道这样的话,还不如让别人来做这皇位,这个朱允炆太荒唐了,居然对自己的叔叔也这般狠手,简直难以置信,这是怎么回事!”
他还记得临终前自己千叮万嘱过的那一番话。
当时曾明确告诉他:不要难为自己叔叔辈的兄弟们。
但朱允炆竟完全无视了他的警告。
朱元璋因为过于生气导致脸色发白,全身微微震颤。
一旁的朱瞻基拍打着这位老祖宗安慰他说:“祖爷爷别生气了,祖爷爷消消气吧。”
朱元璋的脸色显得十分苍白。
他最为忌惮的一件事,便是后代之间因争权而互相残杀。
当他得知老十二——也就是朱柏的离世后,他的心情就像天塌了一般沉重。
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啊,在朱元璋心中,每个孩子都如自己身上的肉一般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