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子杀继母
朱标此时依然满腹疑云:老朱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明明谈得好好的,怎么一下子扯到了允炆和允通头上?还拿两人和朱政比较……言语间那股炫耀之意浓得化不开,仿佛急着向旁人证明自己的子孙多么出色,全然不顾及自己的感受。
朱标虽觉得被推上火线有些尴尬,但也只是苦笑摇头,默不作声——反正父亲高兴就好,愿意显摆就让他尽情去吧!
不过这倒也是个契机,正好可以趁机看看两位儿子的心智与学业是否有所长进,能不能担得起培养期望。
“但愿不会让朕失望……”朱标心中暗自思量,旋即扫视了一眼一脸胜券在握的老朱,胸中莫名涌起一团火气。
若是两个笨小子表现不佳,使自己在父皇面前颜面尽失,纵使性情温和如他,恐怕也得让他们好好品尝一下严厉父爱的滋味……
不久之后,只见刘和携着朱允炆和朱允通匆匆而归。
二人踏入大殿,齐声行礼:“参见皇爷爷、父王!”
尽管对朱元璋突然宣召不明就里,但他们仍旧表现得极尽恭敬。
特别是朱允炆,态度谦逊,举止有礼,显得颇为得体。
其从容自如的神态更彰显出几分气度不凡。
站在一旁的朱政只是默默扫了一眼,眼神微微波动,旋即便恢复平静,好像彻底忘却了朱政曾经痛殴他、让他颜面尽失的仇恨。
相较之下,朱允通的表现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他面色苍白,畏畏缩缩,说话时甚至带着些许颤抖,显然是紧张的不成样子。
见此情景,朱标不由得暗自叹息一声。
作为朱允通的父亲,虽然平日因政务繁忙疏于教导,将管教之事交给了吕氏,但他并非漠不关心。
可惜,眼前的软弱模样让朱标很是失望。
根据他收到的消息,朱允通平日里贪玩放纵,不肯用心读书。
与之对比的是,朱允炊虽然也有诸多缺点,性格略显固执迂腐,但至少有上进之心,在这一点上明显胜过朱允通。
在一旁默默观察的朱政同样摇了摇头,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朱允通。
仅仅从初见的印象来看,他已经隐约明白了为何朱元璋在辞世之后选择朱允炊而非朱允通接班。
要知道,朱元璋向来以强硬刚毅著称,其性格可谓古今罕见。
在他看来,继任者可以是狡诈似豺狼,可以是勇猛如虎豹,可以伪装正人君子,也可以是个手段阴损的小人,却绝对不能是个结结巴巴、怯懦无能的懦夫。
难怪朱元璋会对朱允通如此失望。
“好了,起来吧!”
朱元璋斜眼看向神情慌乱的朱允通,皱了皱眉,并未说什么,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两人起身。
紧接着,他缓缓说道:“今天叫你们来,也没什么别的事儿,就是随便聊聊罢了。
既然你们的父亲也在场,不如我们就借这个机会,看看你们最近在学业上是否有长进。”
两人闻言,不敢怠慢,急忙应道:
“谨遵皇爷爷、父王教诲!”不过两人的表现大相径庭。
朱允通暗呼一声不好,满面忐忑不安,双腿都打起哆
嗦。
另一边,朱允炊双眼发亮,他一向认为自己的学问无人能及,更别提是连自己都不放在眼里的“废物弟弟”朱允通了。
此时此刻,他的斗志高涨,决心通过这次机会,一举洗刷之前因为朱政之事而被训斥留下的不良印象。
于是,他的心情愈发炽热,急不可耐地等待着接下来的考验。
老朱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
只见他随手从龙案上拿起一份奏章,淡淡开口:“这是刑部报上来的案件,我念给你们听听……”
“说的是京城发生一起子杀继母的案子,凶犯名为刘宇,金陵人士。
他的亲生母亲去世后,父亲纳了个妾室。
后来这个女人出轨被抓现行,谋杀了丈夫,还报官说是强盗所为。
当时刘宇年幼无知,长大后才得知真相,随即杀害了这个女人。”
讲到这里,朱元璋语气稍作停顿,然后淡然问道:
“现在这个刘宇已经被抓拿归案。
你们觉得如何判罚比较合适?”话音方落,
朱允炊便迈步出列,昂首挺胸地说道:“回禀皇爷爷,依大明律…”
父母犯下极大不孝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处以极刑。
刘宇虽为生父着想,令人同情,但他确实杀了继母,而无论嫡庶,母亲就是母亲。
这行为扰乱了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更何况大明律由先祖亲定并颁布全国。
为了国家稳定,理应依法处置,警示他人,确立上下尊卑秩序,维护社会规则。
听完这一通长篇大论,朱标微微皱眉,似有话要说却最终忍住,只是轻轻摇头。
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全然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
这种僵化的态度出自一位迂腐儒生之口也就罢了,可这是来自他家朱允炆,太子长子的发言。
如此刻板如何担当大明江山重任?对此表现,朱标深感失望。
而朱元璋面色平静并未对朱允炆的言论做任何评价,转而看向朱允熥:“你又是如何看待此事?”被皇帝问到,朱允熥极为紧张,在两位长辈面前本不敢多言,起初只想附和兄长蒙混过关。
听到刘宇故事后联想到自身经历,忍不住求情:“刘宇虽然杀母但出于保护生父,值得怜悯或许可以从轻发落。”
然而此语未竟即被朱允炆厉声打断:“荒谬!若从轻处罚,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大明律法及伦理秩序?仅凭怜悯岂能说服众人?未来必会导致更多仿效者,置皇爷爷律法与朝廷尊严于何地?”
受到震慑,朱允熥面无血色连忙认错。
见对方低头,朱允炆得意地哼了一声,转头期待得到祖父和父亲赞许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