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处死收场
站在一旁的蒋瓛内心波澜起伏。
他与宋忠一直负责调查朱政的真实身世,虽未完全查明,却对朱政的身份有了大致的判断。
即便如此,看到朱政受到老朱这样的宠爱,他还是惊讶得不敢相信。
要知道锦衣卫是直接听命于皇上的特殊力量,就算是太子殿下也无权干涉他们的行动。
然而现在居然调派了一名千户专门为朱政效力,这足以说明他在皇上心中的特殊地位。
不过他也难免有所担忧,不知道这对宋忠来说意味着好事还是坏事。
毕竟朱政即便再受宠,也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蒋瓛一边思忖,一边表面不动声色地应道:“是,臣遵命!”随即皇上便要继续动身回宫。
“走吧。”朱元璋示意大家出发。
然而就在此刻,远处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
朱元璋注意到后皱了下眉。
等毛骧到跟前,略带不满地质问道:“何事这般紧急?就不能等到朕回宫再说?”
毛骧一听赶忙解释:“启禀陛下,有关官粮税赋之事已经有了线索。
您曾下令一旦取得进展就要立即汇报,因此臣才斗胆来见。”
“哦……那你且说来听听。”朱元璋神情逐渐严肃。
“经臣仔细查探,这件事确有不少可疑之处,户部侍郎傅友文也深陷其中。
具体情况为……”毛骧把嗓音压低了些许,将所有的侦查结果一一呈报给皇帝。
听完这些内容,朱元璋脸上的愤怒和杀气愈发浓重,整个人的气息都带着凌厉的杀机。
之前他就隐约感觉官粮收缴数量逐年减少有问题,怕是某些人私下做手脚。
为此特令毛骧暗地里彻查情况。
果不其然,正如自己所猜测,确实存在贪腐分子搞鬼!好家伙,这些人竟敢如此放肆!
“走,立即返回宫中!”朱元璋眯着眼冷声道。
察觉此景的朱政明白老朱这次动真格打算开杀戒了。
而且在刚才从毛骧的话中捕捉到了郭桓二字,立刻联想到明初那场赫赫有名的郭桓案。
据史料记载,在那个案件里,死去的人数不计其数。
要是老朱真的发飙,可真的是牵连甚广,尸骸遍野血满江河,令天下人都惶恐不安呀。
朱政心中默默感慨,“风暴似乎即将来临了……”他轻轻摇了摇头,不再多言。
迅疾地赶上前方的朱元璋,一同返回皇宫。
接下来的数月,大明朝局势突变,接连发生了多桩大事,令人目不暇接。
首先是魏国公、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病故。
朱元璋下诏停止朝会三日以示哀悼,并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予他葬于钟山之北,享祀太庙。
随后,朱元璋破格重用了徐达之子徐允恭,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接管左军都督府事务。
若是在以往,这无疑会引起朝野内外诸多议论。
然而此刻,文武百官却无心关注这些琐事,皆因另有一件震撼朝野的大事——朱元璋下令彻查一起涉及面极广的官粮税收大案。
此案件牵连甚众,从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户部侍郎郭桓,再到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朝廷要臣,均卷入其中;甚至连全国各地多个布政司的大批官员及下属胥吏也未能幸免,加上相关人员的家属,涉案者多达数万人。
然而,朱元璋对此毫不留情,命将所有相关人员一并逮捕审讯。
整个朝堂因此变得冷清无比,仿佛血雨腥风再次降临,人人惶恐不安。
京师乃至全国上下,笼罩着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
对于朱元璋的残酷手段,经历了胡惟庸案和空印案的明朝官员们再清楚不过:哪怕有十万百万条人命,老朱也绝不会手软。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并非只以简单处死收场。
剥皮实草便是其中最残忍的一种,被行刑者需在生命未逝之际完成剥皮,而后制作成坐褥,置于座椅之上,供继任官员就职时警醒。
不仅如此,还辅以凌迟、枭首、刷皮等酷刑,令人闻风丧胆。
面对如此暴虐君主,大小官员哪敢稍有怠慢?一些人甚至每日上朝前都要写好遗书交给家人,生怕当天再也回不了家;若能平安回家,则如获新生,喜极而泣。
至于辞官归隐更是不可想象。
奏折刚递上去,或许就立刻被牵连进郭桓案中,直接押送诏狱。
于是,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震惊朝野、波及全国的郭桓案进展神速,很快便水落石出。
谨身殿内,朱棣正坐在一张小桌前默默读书,却时不时用余光打量着旁边的朱元璋与朱标父子。
此时,朱标正在向朱元璋详细报告郭桓案的调查结果。
户部侍郎郭桓、礼部尚书赵瑁等朝廷要员,以及各地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的各级官员相互勾结,肆意贪污受贿,巧取豪夺,侵吞国库,导致太平府、镇江府等地税赋被截留,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不仅如此,他们还私自吞没大量官粮,总计达两千四百多万石,并借各种名目对百姓额外加征苛捐杂税,压榨民脂民膏。
当朱元璋得知此事时,神情逐渐阴沉下来,心中的怒火愈发沸腾。
终于,“砰”的一声巨响,他的手掌狠狠拍在龙案之上。
他猛然起身,怒吼道:“好,好啊!竟敢侵吞国税和官粮,妄图中饱私囊!还不顾百姓生死,巧立种种苛政搜刮!这就是我大明官员的所作所为吗?真是丧尽天良!”他继续厉声道:“这些人简直如蝼蚁般可恶!南山之竹也难以书其罪,五湖之水都洗不清他们的罪孽!难道这些家伙连基本的良心都丢掉了?只知道敛财就罢,为何还要残害百姓?岂不知道百姓能填饱肚子已是天大的愿望?你们竟然还不知足,非要把他们逼到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