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题外话
之所以将审核的脾气更改为审核的情绪,实乃因情绪所涉甚广,而脾气通常仅指负面情绪。
2、上一章内容仅为推测,或真或假,若信以为真,则审核更为可怜,若未信以为真,则权当未曾阅览。
3、本人不善撰文,还望诸位莫要责难(;¬_¬)!
4、鉴于自身能力所限,故本书完结时章数或会较少。
下面是正文:
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可以大致分为高兴、伤心、生气、无语等等类别。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审核这个看似冷冰冰的行为背后,其实也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只是因为我们与审核者之间通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关系并不那么亲密,所以往往难以察觉到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
当一篇作品提交给审核人员时,他们会以专业且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没有情感波动。也许看到某些特别精彩的部分,审核员会暗自欣喜;而遇到一些明显存在问题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他们也可能会感到无奈甚至有些生气。又或许在面对一些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的情况时,审核员会陷入短暂的无语状态,思考如何做出最为恰当的决策。
总之,虽然审核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但其中所蕴含的情绪元素同样不容忽视。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审核流程相互配合,提升整个创作和发布过程的效率与质量。
那么创作者们要如何去感知审核者的情绪呢?一方面,从审核结果就能窥探一二。如果审核迅速通过,很可能是审核者阅读时心情愉悦,作品达到了基本的合格线并且还有亮点。若是审核时间较长,反复打回修改,那可能是引起了审核者纠结或者不满的情绪,创作者就要仔细审视自已的作品是否存在较大的漏洞或者违反规定之处。
另一方面,了解审核的常见准则和偏好也有助于把握审核者的情绪走向。例如,有的平台审核偏爱正能量满满的内容,如果创作者总是递交消极灰暗的作品,就容易使审核者产生负面情绪。再比如,对于格式规范要求严格的审核,如果经常忽略格式排版,也会惹恼审核者。明白这些后,创作者就可以针对性地调整创作方向和细节处理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使作品更顺利地通过审核。
然而,那些备受读者非议和斥责的审核工作者们,亦只能默然承受这所有。他们深知自身肩负之责任重若泰山,但面对众多读者如潮水般涌来的批判与质疑之声,心中难免会生出委屈与无奈之感。即便如此,他们仍旧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地执行着审核任务,只为给广大读者营造一个相对纯净、健康且合乎规定的阅读环境。
故而,我们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应理解审核,而非斥责其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