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骆婉淑的震惊
张秋来到青年文学社,这次不用别人带路,他轻车熟路地来到骆婉淑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门并没有关,而是半掩着。
从门缝透过的那缝隙,能看见骆婉淑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正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审稿,她精致的脸蛋时而皱眉,时而舒缓,仿佛随着稿件的内容而心情起伏。
张秋来到门前,轻轻地敲了敲门。
骆婉淑闻声抬头,发现是张秋,脸上露出有些惊讶的神情,说道:“你怎么来了?”
张秋微笑着走进去,回答道:“当然是有事了。”
骆婉淑挑了挑眉,问道:“是来问稿费的?”
说着,她从抽屉里找出一张报表,接着说道:“这个月到目前为止,《暗算》一共卖了将近 3 万册,累计销量30 万册,扣除税以及其他费用,总收入合计 126 万。”
张秋本来的目的并不是这个,但听到骆婉淑这么说,不禁好奇起来:“怎么会多出这么多?”
他虽然没有仔细去算,但心中也大致有个估量,最多也就 100 万出头这样。
骆婉淑微微一笑,解释道:“有导演花了 25万买了《暗算》的影视版权。”
张秋恍然大悟,怪不得收入会超出自已的预期,原来是这样。
他不禁好奇地追问:“哪位导演这么有眼光?”
骆婉淑笑着回答:“江文。”
张秋心中暗自感叹,原来这份惊喜来自于他啊。
骆婉淑见张秋真的不是过来询问稿费的,给他倒了一杯茶,好奇地问道:“你还没说找我有什么事呢?”
经她这么一提醒,张秋这才想起正事,赶忙说道:“我最近又写了一部小说。”
“哦,原来是这样。”
骆婉淑淡淡地应了一声,然后拿起茶杯轻抿一口,刚咽下喉咙,猛然回过味,一下子被呛到,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咳,你说什么!”
张秋一脸无辜地重复道:“我说我又写了一部小说。”
骆婉淑来不及收拾和擦拭嘴角的茶水,眼神紧紧地盯着他,急切地问道:“对比《暗算》如何?”
张秋自信地回答:“只高不低。”
闻言,骆婉淑瞬间失神,距离《暗算》发布到现在过了多久?
也才两个月多一点,眼前这个男人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又写出一部佳作,这还是人吗?
如果说,今天张秋过来只是跟她说心里已经有下一部作品的想法,骆婉淑心中可能会感到惊讶,远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失态。
可现实却是张秋已经将完整的作品写出来了。
尽管在心中她对张秋的才华,已经尽量给予了最高的评价,可眼前的人竟然再一次打破了她的认知。
过了半晌,骆婉淑终于回过神来,连忙问道:“你带稿子来了没有?”
张秋点头,从包里拿出厚厚一沓手稿,放到桌面上,解释道:“这部作品字数对比《暗算》少了一些,只有 15 万字。”
要知道,“活着”原著一共有 13 万字左右,张秋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自已的想法,所以才有了现在的 15 万字。
骆婉淑强忍着现在就翻开稿子阅读的冲动,对着张秋说道:“你在这等一下,我去叫总编过来。”
说着,她抽出几张纸巾,仔细地擦了擦脸上的茶水,然后匆匆离开了办公室。
过了 5 分钟左右,骆婉淑跟在一个中年男人的后面,缓缓走了进来。
中年男人名叫江建国,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灰色中山装,头发花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透出一种儒雅的气质。
一进来,江建国便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过来,紧紧拉着张秋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你就是‘暗算’的作者,张生吧?我与你神交已久,上次没能见面,真是遗憾呐!”
张秋被这老头的热情搞得有些发懵,但还是礼貌地回应道:“哪里哪里,您过奖了。”
就在两人寒暄的时候,后面的骆婉淑忍不住说道:“江叔,您先坐下再说。”
好家伙,怪不得骆婉淑能在不到 30 岁的年纪就当上青年文学社的编辑,原来这是自家叔叔啊。
不过,一想到骆家的深厚背景,张秋倒也觉得正常。
被骆婉淑这么一打岔,江建国也反应过来,说道:“小骆说得没错,我们先坐下。”
三人相继坐下后,江建国一改之前的休闲姿态,神情认真地说道:“听小骆说,我们的大作家又写了一部不亚于《暗算》的作品?”
话中虽然是带着疑问,但他的眼神却直勾勾地看着桌上的稿子,那急切的模样仿佛恨不得立刻将其抓在手中。
张秋微笑着说道:“这不是听骆姐说,报社把《暗算》推荐到作家协会参加这一届的茅盾文学评比了吗?所以我想趁着这个势头,再拿出点新作品。”
说着,张秋拿起桌上的本子,递给了江建国。
江建国迫不及待地接过,目光在封面上写着“活着”两个字的地方观摩许久,然后开始翻页。
身为阅历丰富、阅文已久的编辑,江建国看书的速度很快,几乎一目十行。
然而,当看到中间部分后,原本有些随意的坐姿顿时变得端正起来,于是,他又从头开始翻阅。
这一次,他看得极为认真,脸上的神情不再像刚开始那般从容,而是带着深深的思考和凝重。
一旁的骆婉淑见江建国这副模样,心中像有只小猫在挠痒痒一般,等到他把看过的部分放到一边后,她急不可耐地拿了起来。
一时间,屋内只有翻书的“沙沙”声。
张秋等得无聊,于是起身开始在屋内走动。
时而看看窗外逐渐黯淡的天色,时而瞅瞅墙上挂着的装饰画。
一直到晚上 6 点,江建国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声音在安静的屋内显得格外清晰。
他意犹未尽地放下手中的稿子,看了看手表,说道:“张生,一起去吃个饭吧?”
“没问题”
肚子早有些饿的张秋爽快地应道。
几人来到报社的食堂,找了个空位坐下。
吃饭途中,江建国夹了一口肉,边咀嚼边说道:“张生,你那本‘暗算’的初稿还在吧。”
张秋下意识地看了骆婉淑一眼,发现后者的表情也是有些疑惑。
他想了想,最终如实说道:“在的。”
江建国咽下嘴里的肉,接着说道:“有朋友托我问,想买你那手稿,价格方面不是问题。”
张秋疑惑地问道:“用来收藏?”
江建国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对于你们作家来说,作品的初稿意义非凡,但还是请你考虑考虑。”
张秋沉默了,别说,这问题还真难倒他了。
毕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处女作往往都承载着特殊的情感和回忆,而且这还是他第一本书的初稿,这就有点难以割舍了。
别说他现在不怎么缺钱,就是缺钱,也不会轻易出售。
古人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叫文人重情,尤其是对自已的心血之作,那更是视若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