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始三年。

在夜色深沉的营帐中,刘秀、邓禹和冯异三人围坐在火堆旁,火光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决心。

此前,刘秀看到光幕中的神龙政变,李显复位称帝,恢复了唐朝的国号和制度。

刘秀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他仿佛从光幕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与豪情。他知道,现在是时候了,是时候再次扛起复兴汉室的大旗,将汉朝的辉煌重新带回这片土地。

他站起身来,双手紧握成拳,仿佛要将所有的决心和力量都凝聚在这一刻。

刘秀一拍桌案,声音洪亮地开口:“邓禹、冯异,时不我待!更始帝刘玄昏庸无道,百姓水深火热。吾等当高举‘复高祖之业’之大旗,光复我大汉江山,推翻无道之刘玄,还天下以太平!”

邓禹眼中精光一闪,立刻回应:“主公所言极是!吾愿即刻起草檄文,昭告天下,以主公之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共襄光复汉室之盛举,助主公一臂之力,共赴国难!”

冯异则站起身来,虎目圆睁,声音洪亮地说道:“主公,若您登上帝位,我冯异誓将率领百万雄师,冲锋陷阵,横扫关东、陇右、西蜀,将更始余孽一网打尽,使其无处遁形!我冯异愿以项上人头担保,不破更始,誓不还朝,誓不罢休!”

刘秀听后,眼中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他站起身,声音愈发激昂:“好!有二位将军之忠勇与智慧,何愁大事不成!今日,我刘秀欲向全军将士,发出最为庄重的号召!”

冯异与邓禹齐声应诺,转身离去,迅速行动。很快,全军将士已列队整齐,铠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气势如虹。

刘秀步出营帐,登上高台,俯瞰全军,气势如虹。他深吸一口气,开口朗声道:“将士们,听吾一言!”

众将士齐声回应:“愿闻将军令!”

刘秀声若洪钟,字字珠玑,振聋发聩:“天下纷扰,黎民涂炭,皆由更始帝刘玄之昏庸所致。吾辈身为汉室子孙,安能坐视?吾虽不才,然志在承继高祖之伟业,誓举‘复高祖之业’之旗,匡扶汉室,推翻暴政,还天下以太平!”

“吾知诸将士皆忠勇之士,心怀家国,视死如归。然此战艰险异常,非有钢铁意志、雷霆万钧之力不可胜。然吾深信,若我等同心协力,共赴国难,以铁肩担道义,以热血铸忠诚,则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今日,吾刘秀在此,对天发誓,对地盟誓,对列祖列宗立誓,必将倾尽全力,披荆斩棘,誓复我汉室江山,再现汉室荣光!望诸将士牢记使命,奋勇杀敌,为我大汉,为我百姓,血战到底,直至功成!”

众将士闻听此言,无不热血沸腾,齐声高呼:“愿随将军,共谋大业!复兴汉室,万死不辞!”声震云霄,久久不散。

......

武周。

夜色如墨,月华如水,狄仁杰踏着宫灯映照下的石阶,一步步走向深宫。他的步履沉稳,眼神坚定,仿佛早已洞察了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

宫门缓缓打开,一阵冷风夹杂着远处的丝竹之声扑面而来,狄仁杰紧了紧身上的朝服,稳步前行。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武则天的御书房前。

书房内灯火通明,武则天坐在龙椅上,眼神深邃,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她看着狄仁杰,缓缓开口:“国老,你可知这光幕中所示,乃未来之事?”

狄仁杰站在殿下,抬头望向光幕中那惊心动魄的政变场景,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波澜。他缓缓跪下,双手合十,恭敬地回答道:“臣知陛下英明,定能洞察先机。然而,臣更知陛下心中之苦,需有人分担。”

武则天深深看了狄仁杰一眼,声音低沉而威严:“狄仁杰,你就不怕我二话不说,直接就将你杀了么?”

狄仁杰深吸一口气,挺直身板,目光坦然地与武则天对视,回答道:“陛下,臣不怕。”他的声音沉稳有力。

接着,狄仁杰开始详细列举武则天的功绩,娓娓道来:

“陛下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在政治上,您打击士族贵族势力,扶持寒门学子,改革科举制度,首创‘殿试’之法,亲自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使得朝廷人才济济,国家昌盛。您又开创‘南选’制度,让偏远地区的士子也有机会入朝为官,真乃圣明之举。”

“在农业上,您推行‘均田制’,减免农民赋役,鼓励农业生产,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粮仓充盈。您还编写《兆人本业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发展。”

“在商业贸易上,您疏通大运河,促进了国内外商业贸易的繁荣,使得我朝经济蓬勃发展,国富民强。”

“在军事上,您收复安西四镇,抵御外敌入侵,保卫了国家的疆土。您又善待各族民众,使得多民族和睦共处,国家统一安定。”

“在文化上,您重视文化教育,提拔文人墨客,使得我朝文学艺术繁荣昌盛。您又善于纳谏,鼓励臣民进言献策,使得朝政清明,人心归附。”

狄仁杰列举完武则天的功绩后,语气更加坚定:“臣深知陛下乃一代英明之主,自即位称帝以来,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皆有卓越之绩。陛下之威名,远播四海,为天下所敬仰。臣知您非残暴无道之君,即便面临困境,也定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臣不怕。”

武则天听后,微微蹙眉,目光如炬地审视着狄仁杰,声音中带着几分严厉:“狄仁杰,你倒是会说话。但这未来,你似乎推翻了我。作为臣子,你怎能不因此感到惶恐?我又怎能不因此想要杀你以绝后患?”

狄仁杰深吸一口气,他深知此刻的言辞必须更加谨慎,他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臣不敢有丝毫大逆不道之心。臣之所以直言不讳,正是因为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对武周王朝的未来深感忧虑。臣为陛下恪尽职守,忠于陛下,才敢说出心中所想,做出臣子该做之事。”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陛下,您英明神武,定能洞察先机。光幕中的未来虽令人不安,但陛下也定能化危为机,守护我武周王朝的安宁。张氏兄弟祸乱朝廷,实乃我朝之大患。陛下心系天下百姓,定不愿让百姓因朝廷动荡而受苦受难。母子之情大于一切,陛下对太子殿下(指李显)的慈爱之心,也定能让陛下做出明智的决断。”

狄仁杰的话语恳切而坚定,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武则天的忠诚和对武周王朝未来的忧虑。武则天听后,脸上的严厉之色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沉思。

武则天沉默了片刻,双眸深邃地注视着狄仁杰,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狄仁杰,你的话,朕会考虑。你且退下吧,别让朕再看到你。趁着朕现在心情尚可,别等朕后悔。”

狄仁杰心中一凛,深知此刻的警告并非儿戏。

他恭敬地行了一礼,声音中充满了坚定与忠诚:“陛下,臣告退。但请陛下相信,无论何时何地,臣都心系武周王朝,忠于陛下。若有朝一日陛下需要臣,臣必将挺身而出,万死不辞。”

言罢,狄仁杰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