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者无惧,不是真正的勇敢,是不知天高地厚。畏道无知,谦虚谨慎,才是真正的勇敢。是故老子说常使民:心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为无为无不治。老子说法有这层含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也有这层含义。人七十岁能从心所欲,是因为心已无欲,所以才能从心所欲。

真正的勇敢并非来自于对世界一无所知的探索好奇心,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天道本体的敬畏。那种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的态度,并不能称之为勇敢,反而更像是一种莽撞和愚蠢。

真正的勇敢应该建立在对事物本质关系的深刻理解之上,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才能在行动时保持清醒和果断。正如老子所言:“常使民心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为无为无不治。”这里的“无知无欲”并不是指让人们变得愚昧无知,而是要摒弃自以为是的我知我见,以一颗纯净平等的心灵去面对世间万物。

同样地,老子所说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并非因为他们拥有超凡的智慧或能力,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放下自我中心,真正关注和体察百姓的需求与感受。这种无我的境界,正是真正勇敢的表达。

当一个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往往能够做到随心所欲,这并非仅仅因为年龄增长带来的阅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心境已经摆脱了欲望的束缚。心中无欲无求,自然就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这种境界既需要时间的磨砺,更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已的内心修养。

无心就是心的本来面目,心空万事空,才能心无挂碍,才能真正的勇敢。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可见所有的真理都是互通的。

敢为天下人之先,而不敢为天下天之先,有敢为必有不敢为,是谓真勇敢。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器免成,夫唯道,善贷且成。

光明之道来自于晦暗不明,前进之道和后退之道其实是同一条道路,故此: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道才善于给予并成就一切。

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宇宙间的自然法则或真理。只有她具有无尽的创造力和慷慨,能够赋予万物生命和成长的机会,故此问道一生,在所难免。

心灵就像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一粒种子,如果我们每天不浇水施肥,它就不会发芽。于是我们又种下更多的种子,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每天浇水施肥,终究没能有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才是真正的勇敢,因为这是善贷且诚的天道法则。

弱定胜强,柔必可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何以故?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是以正言若反。昔日你对我视而不见,今朝我让你莫成望尘莫及,这就是心无挂碍,一往无前的真勇敢。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不以智治国,得一守静,国之福也。

唯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方可称之为真正的英勇无惧。这种勇敢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喧嚣与张扬,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淡定从容。它不依赖于任何物质或地位的支撑,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信念。

当我们处于安静之中时,便能更好地洞察自已的内心世界,直面真实的自我。如此一来,我们将不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也不会因他人的评价而动摇。我们会变得坚定而自信,因为我们知道自已的价值所在。

同时,安静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在面对压力和危机时,我们不会惊慌失措,而是以冷静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沉稳与果敢,正是源于内心的那份无所畏惧。

此外,心无所欲,意味着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包括功名利禄、情感纠葛等。这样的心境自然是安安静静的,使我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当我们不再为外物所累,就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去实现自已的理想与目标。

总之,安安静静才是真正的勇敢无畏,心中一无所住,故而一无所惧。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本心,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一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