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棠给小秦氏请了早安就离开了。

路上,穹枝跟沈棠吐槽:“少夫人,您没瞧出来吗?唐姨娘在讨好夫人。”

沈棠转过头去淡淡瞧着穹枝:“她讨好夫人你觉得会得到什么好处?”

穹枝认真思考:“最起码会有赏赐,刚才夫人不是赏赐给她一对镯子跟一百两银子吗?奴婢觉得唐姨娘今日还会得到更多的赏赐。”

沈棠嗯了一声:“你很聪明,我也这么觉得。那么你觉得唐姨娘通过讨好夫人,想得到什么呢?”

穹枝想了片刻便有了想法:“自然是更多的赏赐了。前几日她跟世子流落在外身无分文,想必已经意识到没有银钱举步维艰。她一个姨娘没有什么挣钱的路子,就只能讨好夫人了。”

沈棠点了头,又问她:“那你觉得夫人会赏她些什么呢?”

穹枝不以为然的耸肩:“顶多赏赐金银首饰和衣服,别的就不可能了……”

她突然想到了什么,眼睛亮晶晶的瞧着沈棠:“少夫人,唐姨娘是想要铺子!”

沈棠向她投去一个赞赏的目光,总算没有白教这个丫头,够聪明。

“不错,我觉得她想要的是铺子,甚至她想要我的少夫人之位。只可惜呀……”

穹枝也面露不屑:“只可惜她玩的只是些讨好人的小把戏,又没做什么大事,夫人怎么会赏赐她铺子呢?她想学少妇人,也得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做得那点事配不配赏赐一间铺子。”

“少夫人,咱们得防着她点,你瞧今日夫人高兴的,指不定哪天就赏赐个大的。”

沈棠倒是赞同这个说法:“派人留心吧,咱们初入侯府,哪里都不熟,也不要做的太明显。”

“奴婢知道。”

……

唐婉陪着小秦氏玩了半日的斗地主,午膳之前才返回青竹阁。

因为她的挽月阁还没有装点好,所以这段日子暂时住在青竹阁。

一回来她就跟着丫鬟小桃盘点今日得到的赏赐。

一对羊脂玉桌子,一百两银子,还有一对珍珠耳环,一匹不知道什么材质的布料。

“小桃,快叫候嬷嬷过来,帮我看看这些值钱不值钱!”

唐婉觉得小桃年纪小,不识货,要说识货的还得是顾廉生母留下来的候嬷嬷。

小桃欢快的跑走了,不多时就叫了候嬷嬷过来。

候嬷嬷给唐婉施礼:“姨娘叫奴婢过来有什么吩咐?”

唐婉看了一眼候嬷嬷的臭脸,就知道候嬷嬷其实也不怎么喜欢她,只不过是看在顾廉的份上,才对她很恭敬的。

她指着桌子上的东西问候嬷嬷:“你看,这些都是夫人赏赐给我的,是不是很值钱?”

候嬷嬷拿起那对羊脂玉镯子,对着阳光看了看,很恭敬的回话:“姨娘,这对镯子能卖五十两银子。这对珍珠耳坠能卖二两银子,这匹布料就是普通的缎面,不值什么钱,不过样式倒是挺新鲜,是今年时兴的料子,做成衣服,您穿着也很好看。”

唐婉立刻就泄了气:“闹了半天不是价值连城啊,才值这么点钱。”

她失望的很,她瞬间失去了兴趣,她本来还想着拿着这些首饰去换个几千两银子,就能买个铺子做生意赚钱了。

闹了半天才值这么点钱。

候嬷嬷施礼退下,面无表情。

唐婉深深的叹息一声,趴在桌子上,摆弄手镯,她丧气的问小桃:“你说在京都朱雀街买一间铺子得多少银子啊?”

小桃微微皱眉,认真的想:“奴婢从前听府里的管事说过,咱们侯府当初在买朱雀街的钱庄的时候,花了十五万两银子,好像是!”

唐婉眼睛瞪的大大的,她更加丧气了:“这么多啊,我这几十两几十两的攒,岂不是要攒到猴年马月去了?”

她有些崩溃,她只是想在这个时代有自己的产业,能立足而已,有朝一日离开顾廉也能衣食无忧。

怎么就这么难呢?

“那租一间铺子呢?”

小桃摇头:“奴婢不知,不过朱雀街的租金很贵,一年至少也得两万两银子吧?姨娘,咱们在别处租也行啊,偏僻的小巷租金不过二十两。”

唐婉哼了一声,很不乐意:“你也说了是偏僻之处,那种地方能挣到钱吗?”

小桃咬着唇想法子,很快她就有了法子:“不租铺子,摆摊也行啊,摆摊的摊位费很少的。”

唐婉再次摇头:“我跟世子说过摆摊的事了,他说抛头露面的,不行。”

小桃只能安慰她:“其实姨娘不用这么辛苦,世子会养姨娘一辈子的,等侯爷百年之后,侯府的一切不都是世子的?到时候姨娘想要多少铺子都行。”

这一点,唐婉倒是不反对,顾廉也这么说过。

可是她觉得顾廉这是在给她画大饼,眼下长宁候身体康健,再活五十年也不成问题,她都不一定活到那个时候。

主仆二人想了很久,也没想到什么来钱快的法子。

下午,唐婉叫了马车,带着小桃去街上转悠,想看一看有什么地方人流量大,租金还便宜的,买不起就先租,不管怎么样,也得想法子赚钱。

沈棠听说,一笑而过:“唐姨娘真是心比天高啊。”

她拿着库房的账本看,在盘算自己一共有多少银子。

她要把全部的银子都拿出来交给王管事,让王管事全都买了粮食。

宋嬷嬷在她一旁扒拉算盘:“少夫人,咱们一共有五千七百两现银,别的东西虽多,却不能换成银子。”

她财产不少,而且值钱的东西很多,只不过不方便换成钱。

“就先买这么多吧,我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些钱来。你让王管事先找几个适合存放粮食的地方。”

宋嬷嬷答应下来:“再过一个多月,新麦就要下来了,今年年景好,粮食价格不会高。”

沈棠嗯了一声:“王寒也来信说,南边今年也丰收,稻米的价格很低,很多粮商都不收了……若是有足够的钱就好了,我们也多收些南边的稻米。等到了冬天倒手就能多赚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