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看向女子,入目的举止轻盈自然,充满着朝气和活力,让人不禁感叹她的活泼可爱。

李彤璇是兵部侍郎家的独女,正好听到几个小姐背后议论自己,言语上教训了下她们心情颇好。

姜秀才觉得自己灵魂能感受到夏天的微风,悄然而至。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

李彤璇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是喜欢文人书生。

看到对面坐着一名青年书生,眼神迷离的看着自己。

缓缓上前挥手询问:“你没事吧?”

近距离的接触,却能让姜秀才感受到,她带来的温暖与舒适。

手捂额头轻声道:“头晕起不来,想吐。”

李彤璇感觉他在撒娇似的,看着书生道:“那,我用自己马车送你回去”?

姜秀才只能点头,轻声呢喃:“多谢”~

李彤璇根本没听不到,只看他轻微点头,便知同意了。

姜秀才感觉自己在天上旋转,李彤璇只得让丫鬟叫个小厮过来。

扶着他往外面马车走去,吩咐自家马夫送他回去。

上前询问他住在哪?只听:“客栈”,再问一直重复客栈。

扭头看他打呼噜,已经睡着啦。

丫鬟问:“小姐怎么办?随便找个客栈去?”

李小姐一脸无奈:“只能这么办了。”

随便找个最近的客栈,开了一间房间,让小二帮忙扶上去。

吩咐小二熬点醒酒汤给他灌下去,看着他喝完,李小姐也回去了。

第二日李小姐不放心,毕竟是能去侯府吃酒的生面孔,应该是新娘娘家人吧。

到了客栈,问了小二说是:“那位公子退房了,留了纸条给她。”

姜秀才纸上写着:“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姜书翰留书

李小姐看完有点害羞,还有点新奇,这是第一次有人给她写情书。

拿着小纸条走出客栈,心里期待再遇到那个书生。

姜书翰以为和昨天的女孩有缘无分,才大着胆子把表白写下来留言!ƪ(˘⌣˘)ʃ优雅

另一边的侯府萧鹏带着妻子,早上给父母敬茶,认亲互相收礼完毕。

侯夫人让他们两个回去休息,晚上过来一起家宴。

侯府占地虽大,但人口简单就七个主人,庶出旁支大多祖地居住。

第三日萧鹏带着妻子,来客栈送别舅母,带着给家人的报平安信和诸多礼物。

站在客栈外看着远走马车,萧鹏看出妻子情绪不开心,就想带着自己妻子逛逛京城。

边走边说个笑话,逗趣妻子。

清嗓道:有一家富户,有三个女婿。大女婿有点小才,二女婿聪明伶俐,只有三女婿很愚笨。

某天,老丈人新买了一匹好马,就让三个女婿各写诗一首助兴,就是要形容马跑得快,作诗要快捷,不必拘泥文采。

大女婿说:“水面浮金针,丈人骑马到山阴;骑去又骑来,金针还未沉。”老丈人听了,很满意,连声称赞。

二女婿接着说:“火上放鹅毛,丈人骑马到余姚;骑去又骑来,鹅毛尚未焦。”丈人听了也开心,不停夸奖。

轮到三女婿了,恰好此时,丈母娘放了一个响屁,他瞬间来了灵感,兴高采烈地念到:“丈母娘放响屁,丈人骑马到会稽;骑去又骑来,屁声犹继续。”

逗得一旁林谨溪捂嘴笑颜如花,眼泪汪汪,娇喘不断,萧鹏看的眼带着情意。

林谨溪看着旁边夫君的体贴入微,也慢慢从失落不舍的情绪里走出来。

好好看看京城的繁华,再买几个田庄打理。

离开亲人,仿佛失去了避风港,然而,独立也是成长的开始。

时间转瞬间,来年的夏天,林栖乐已经十四岁了,县城,府城名下的绣楼,茶楼,酒楼,书铺,蜜饯干果铺都有涉及。

还在努力攒钱,想去京城开店铺,买宅子。

在乡试的靠近,住在府城的周孟生已经十四岁了,他的星星眼眼睛是那样的清澈透明,仿佛可以洞察人心。

身着一袭青丝长衫,眉目清秀,鼻梁高耸,唇红齿白,好一个俊俏儿郎。

和李治在府城官学日日奋笔疾书,努力把自己不理解的记下来,向老师询问。

姜秀才也从京城赶回县城,带来了在京城订婚的好消息,对方是兵部侍郎家的女儿。

给恩师报喜后,收到一封信封和一个匣子,里面放着一对上好的鸳鸯子母玉佩,和一张写着“考完乡试后再看信”的信

姜秀才不明所以,还是遵从恩师的意愿,郑重的收好信,等乡试后再看。

远在江西的前礼部侍郎王茂才,在书房静坐了半宿,想到写给姜小子的信一脸无奈。

好好的学生被抢了,没办法只能断绝关系,祝他以后官途顺遂。

大楚国看似安稳,实际朝堂暗涌不断,皇帝对京城外的地方,掌控也有心无力。

各种朝堂党争派系,从古至今都存在的。

姜小子还只是秀才,定了兵部侍郎家的闺女,在外人看来你就是李党派的人,以后入了官场,只能紧跟他未来岳父,不然仕途难了。

恩师王茂才,不愿自己学生姜小子为难,只能自己斩断师生之情。

下个月就是乡试了,乡试又称秋闱。

林栖乐听闻舅母上门说,姜秀才和几位同窗,也要去河阳省考举人,就给了府城林府地址。

到时他们可以府城会合,路上一起有个照顾,赶往河阳省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每次考三场,每场考三天,分别于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

连续九天全封闭,应考读书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考棚内解决。

他们需要提前半个月到达河阳省,提前过去找地方落脚,预备考场吃食,防雨布之类。

乡试的考场称为贡院,周围墙壁被荆棘覆盖,因此也被称为“棘围”。

考生进入考场时,搜检严格,只能携带有限的物品,如篮筐、食物、笔、砚等。

衣物必须是单层的,鞋子要轻薄,砚台不能太厚,笔管需要镂空。

考生所携带的食物如糕饼、馒头等也需要切开检查。

此外,考生还需要对照相貌册核对身体特征。如果发现考生携带违禁品或夹带,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考生答题所在的区域称为“号房”,多的可达九千余间。

每个号房大约高60厘米、深40厘米、宽30厘米,内部有两块可上下移动的木板,白天用作写字桌,夜晚放下成为床铺。

考生在整个考试期间都住在号房内,通过号房的巷口有栅栏门阻隔,而巷尾设有厕所。

考生进入号房后,柵栏门会关闭并上锁,以确保考生不被打扰。

第一场:主要考察考生对“四书”义的理解,共三道题目;对经典文献《经义》的理解,共四道题目。

第二场:考生需要撰写一篇论述文章,考官会根据考生的文章提出若干问题,以及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第三场:考生将面临经史时务策的考核,涉及到的内容有五道题目。

通过这前三场的考试,合格的考生将被授予举人的称号,而在这次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人则被称为解元。

每场持续三天,总计九天。考生需要在考试前一天到达考场,并在考试结束后一天离开。

考试过程中,考生必须在指定的号房内答卷,吃喝拉撒也都需在号房内完成。

考生在考试期间的行动受到限制,除了参加考试外,不得外出。

监考官负责监督考试过程,防止作弊行为,但对于考生在号房内的私人生活则不予干涉。

到了府城的姜秀才,按照地址上林府的位置敲门。

开门便是杨柯,询问过后,姜秀才留下客栈的消息,等李治和周孟生回来再聚。

晚上周孟和陪同李治去了相约的客栈,几人互相介绍彼此认识。

夜晚的府城客栈,灯火通明,最近很多各地学子路过此地借宿。

客栈的房间,众多同行的三五同窗学子,高谈阔论。

互学互鉴,博采众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姜秀才的思维敏捷,常常有独树一帜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薛秀才学识渊博,见识广博,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够发表出精准而深刻的见解,可能跟他家祖上藏书有关。

薛秀才小的时候家境不错官宦世家,从他的祖父在京都去世后,家族才慢慢没落,更是在父亲去世后,不得已跟随家族,搬来东陵县继续读书科举。

李治和周孟生深夜才和姜秀才,薛同窗另外几位告别客栈。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几人约定第三日一早一起出发,赶往河阳州府参加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