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洛边吃点心,边看着锦衣卫对顺天府的州县学府调查,因为现在鸣玉坊雏形已经有了,王二加上袁应泰,把鸣玉坊建造完后就有经验应对以后的坊市改造了。
所以下一步杨洛打算对教育出手了,今年是杨洛登基元年,各地已经开始准备秋闱了。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人才又从教育中来,而国子监就是明朝的最高学府。
前世的学校真是遍地都有,而明朝现在的学校那真是稀缺的不能再稀缺,北京和南京各有一个国子监,下面就是各个府学,州学和县学。
明朝对这些读书人还是挺好的,每个府学有学生四十人,州学学生三十人,县学学生二十人,每月由国家掏钱,一人六斗米,地方还要提供鱼肉木炭等,同时上课的教授和教谕都是有这些待遇的。
明太祖的想法就是,我用国家的钱粮养你,你读书读完了就给皇帝做官就行了。
这本来是太祖给读书人的好处,方便读书人专心读书,但是后来科举制度成熟,读书人越来越多,明初定的学府人数就不够了。
那怎么办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府州县三级开始增加人员,这些人是没有米肉拿的,这些人叫增生,再后来名额还是不够,再增加,就有了附生,而原来有米肉的叫廪生。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三个等级,通过学习优劣,可以从附生升到增生,再由增生升到廪生。
从这些制度看的出来,太祖他老人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并且明朝的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是行省一级的考试,三年一次,大多考试时间是在八月,因此被称为秋闱,通过秋闱的考试后,成为举人,然后才有了进京跃龙门的资格。
“陛下,民女愿意留在宫中。”
“民女也愿意留下。”
“民女也愿意留下。”
第一个出声的张嫣,然后其余九人全部都表示要留下。
“你们别这么早肯定,朕不管你们是哪位大臣,哪个家族送到朕身边的,朕给你们两天时间,和你们家中的人商量好,入了这皇宫之中,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之前皇宫的血腥味还没散完,朕不想再杀一遍,你们也看到了,宫中现在宫女加太监,一共才两三百人,估计再杀一遍就没几个人了。”
杨洛说完便派人把十人送回了住处,自己一天这么多事,哪里有功夫和几个可能是别人棋子的人勾心斗角,以后发现一个逐出去一个。
就上次那番清洗皇宫,起码两三年内不敢有人再造次吧,现在宫里的宫女都是三十多岁,太监都是小太监,油条全给清出去了。
晚饭的时候,听王安汇报,只有三个人没有和外界联系,当即杨洛就把七人全部送出了宫,留三人也算对那群大臣有交代。
派人叫张嫣来陪杨洛一起吃晚饭,今日的晚饭一如既往的简单,两荤两素,加一个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