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谢玄死,为太平弃教
谢玄死后,原本就诡谲多变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白莲教,这个在江湖中颇具影响力的组织,因其强大的号召力和众多的信徒,成为了皇帝心头的一根刺。
白莲教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持着扶危济困、拯救苍生的理念,在民间广结善缘,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然而,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在皇帝眼中却成了潜在的威胁。谢玄在世时,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在朝廷与白莲教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但随着谢玄的离世,这种平衡瞬间被打破,皇帝对白莲教的猜疑日益加深。
吴嘉,作为白莲教的核心人物之一,以其智勇双全和侠肝义胆在教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深知白莲教的宗旨是为了给百姓谋福祉,而非与朝廷对抗。但如今,皇帝的猜忌使得白莲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朝廷方面,不断派出密探,试图搜集白莲教意图谋反的证据。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对白莲教活动频繁的地区进行严厉的打压。一时间,江湖上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吴嘉看着日益紧张的局势,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一旦朝廷对白莲教采取极端手段,必将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乱。届时,生灵涂炭,百姓遭殃,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吴嘉独自坐在书房中,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他回想起自已加入白莲教的初衷,是为了拯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安宁。而如今,白莲教的存在却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这与他的初心背道而驰。
“我该如何抉择?”吴嘉喃喃自语道。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吴嘉回过神来,轻声说道:“进来。”
门被推开,一位心腹匆匆走进房间,神色紧张地说道:“教主,刚刚得到消息,朝廷已经调集了大批兵马,准备对白莲教进行围剿。”
吴嘉心头一震,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深知,与朝廷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但若就此屈服,白莲教多年来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吴嘉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天下太平,放弃白莲教。
第二天,吴嘉召集了白莲教的高层,向他们阐述了当前的严峻形势以及自已的想法。
“诸位,如今朝廷对白莲教虎视眈眈,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但我等若与朝廷兵戎相见,受苦的终究是无辜百姓。我决定,解散白莲教,以保天下太平。”吴嘉的声音坚定而沉重。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教主,这怎么可以?白莲教是我们多年的心血,怎能说放弃就放弃?”一位长老激动地说道。
“是啊,教主。我们可以与朝廷一战,未必会输。”另一位将领也附和道。
吴嘉抬起手,示意众人安静。
“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我们不能只为了一时的意气,而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白莲教的宗旨是为了拯救苍生,如今为了天下太平,我们应当做出牺牲。”
众人陷入了沉默,他们知道吴嘉说得有理,但要放弃自已多年来为之奋斗的事业,心中难免不舍。
最终,在吴嘉的再三劝说下,众人勉强同意了他的决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吴嘉开始着手解散白莲教的事宜。他亲自走访各个分舵,向教众们解释解散的原因,并安排他们的出路。
在这个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教中不乏一些激进分子,他们坚决反对解散白莲教,甚至指责吴嘉是叛徒。面对这些指责,吴嘉默默承受着,他知道,此刻的忍耐是为了更大的和平。
经过数月的努力,白莲教终于逐渐解散。大部分教众都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则投身军旅,为国家效力。
然而,皇帝对白莲教的猜疑并未因此消除。朝廷依然对吴嘉保持着密切的监视,随时准备对他采取行动。
吴嘉深知皇帝的心思,他决定亲自进京,面见皇帝,以消除皇帝的疑虑。
在京城,吴嘉历经重重关卡,终于见到了皇帝。
“草民吴嘉,拜见陛下。”吴嘉跪地行礼。
皇帝坐在龙椅上,冷冷地看着他,说道:“吴嘉,你可知罪?”
:“吴嘉,你可知罪?”
吴嘉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草民无罪。白莲教已解散,草民此次前来,只为向陛下表明忠心,愿为陛下和天下百姓效犬马之劳。”
皇帝沉默片刻,说道:“你当真已经解散了白莲教?”
吴嘉从怀中掏出一份名单,说道:“陛下,这是白莲教解散的详细名单,请陛下过目。”
皇帝接过名单,仔细查看了一番,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吴嘉,朕暂且相信你。但你若有半点不轨之心,朕定不轻饶。”
“草民不敢。”吴嘉再次叩头谢恩。
从皇宫出来后,吴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虽然暂时消除了皇帝的猜疑,但未来的路依然充满了艰辛。
吴嘉开始了新的生活。他隐姓埋名,在一个小村庄里当起了教书先生,将自已的一生所学传授给孩子们。
多年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每当人们提起吴嘉,都会对他的大义之举赞不绝口。
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是不可逆的,东晋虽然迎来的短暂的太平,但是其半壁江山依旧掌握在世家门阀手上。吴嘉这一次,又做错了,他的选择只给了天下百姓带来了短暂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