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之中,朱由检的惨叫声伴随着朱元璋靴子的拍打声此起彼伏。

朱元璋一边打,一边怒喝道。

“大明亡在你手里,你觉得全部是那些大臣们的错吗?”

“你是皇帝,你是第一责任人!”

“大明一届一届换了多少个皇帝了,有遵崇咱的祖训的吗?”

“东林党那些人有什么用,他们能治国吗?没那个能力知道吗?”

“小袁带的蛮好的你把他换了要搞什么?你告诉咱!”

“缺乏自信!不敢担责!刻薄寡恩!毫无自知之明,刚愎自用!鼠目寸光!朝令夕改!”

朱元璋骂累了,也打累了,而朱由检则是忍着疼痛艰难地爬起来继续跪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咱大明亡于你手一点不冤。”

“但是……”

朱元璋将靴子穿上,走到朱由检面前蹲下,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声说道。

“你……尽力了。”

朱由检那灰暗的眼神中突然就充满了生机,被朱元璋痛打时都未曾流泪的他此时却因为这句话而双眼通红。

两行热泪划过面颊,朱由检重重地朝朱元璋磕了个响头。

朱由检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说不出话了,想要发出声音却也只能发出呜呜地哭泣声。

等待许久,朱由检的情绪平缓了一些,朱元璋将他扶起来,然后爽朗大笑着说道。

“你水平不行就好好看着你太祖爷操作,让你看看该如何治国!”

……

奉天殿的事结束以后,朱元璋就带着朱由检和杨天炎来到华盖殿中。

朱标还是如往常一般在桌案前批阅奏折,见到朱元璋到来后赶忙前来迎接。

来到朱元璋面前,朱标拱手道。

“孩儿见过父皇!”

朱元璋乐呵呵地说道。

“标儿啊,从今天起,这由检就跟在你身边同你一起,辅助你处理朝政,都是自家人,他有啥不懂的带带他。”

朱标有些疑惑,这符合规矩吗?但想了想自己老爹就是大明最大的规矩,当下也就领命了。

朱元璋坐在主位上后看了看那堆成小山一般的奏折,想起了朱标提到过的内阁,随后便开口说道。

“由检,能否给咱详细说说,这内阁之物是什么?”

朱由检立刻起身回复道。

“禀太祖,内阁乃是太宗时期建立的组织,主要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朝政……”

随着朱由检的讲述,朱元璋理清了内阁制度的发展。

一开始,内阁的定位就是秘书,活是要干的,权力是没有的,皇帝看你不爽直接就一键清除。

但后来,内阁在三杨,也就是杨荣、杨士奇、杨溥的手中获得了票拟权,权力加强。

而到了明堡宗猪骑朕手里,因为皇帝年幼,内阁又得到了阁员举荐制,既能参与政事,又能决定己方队员。

发展到后面,内阁出现了第一任首辅李贤,这时候的内阁获得了首辅秉笔权。

至此,内阁就变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宰相了。

到了朱厚照那里,他发现内阁的权力太大了,想要限制,找太监,找勋贵来掣肘内阁,但却莫名其妙落水而亡。

接着上来的嘉靖学聪明了,他不找太监,不找勋贵,他直接分化内阁,让内阁里的人斗来斗去,他嘉靖自己坐收渔利。

这也导致了明朝大贪官严嵩的出现,但嘉靖虽然聪明有手段,但从不考虑自己的后代,只管自己修仙。

后面的嘉靖自己的孙子万历上位后,内阁直接来到了顶峰——张居正。

万历的头十年,大明朝可以说是不姓朱,而是姓张。

只是物极必反,张居正一死,万历成年后开始清算,之后的内阁就乖了,交出了内阁秉笔制。

但此时,内阁又变化出了内阁分票制,对于一个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服谁,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党争也就开始形成了,明朝灭亡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再次看了看那堆奏折,问道。

“由检,我记得你说标儿是因为去往陕西视察时染上风寒而亡的是吗?”

朱由检答复道。

“是的,太祖。”

朱元璋觉得有些奇怪,说道。

“不过是个风寒而已,标儿出行一定会带着太医啊,这是怎么回事?”

这时杨天炎就回答道。

“老朱,后世猜测朱标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身体虚弱,所以一场小小的风寒便要了性命。”

朱元璋有些难以相信,但看看那些堆起来的奏折,以及朱标脸上以往都不太察觉到的黑眼圈,这些情况让朱元璋不得不重视。

“可要是启用内阁制度,这后果已经在眼前了,这该怎么办?”

杨天炎随即便解答道。

“老朱你也不要太过于担心,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仅仅一个内阁制度就能决定的,先将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再说。”

“没有一种制度是能够维持千年万年的,大多数制度数十年就会变更。”

“何况,还有我在,给我二十年,我还你一个比现在强大百倍的大明!”

朱元璋也明白,短时间不可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目前最紧急的是减轻朱标的压力。

但朱元璋还是不能说服自己,千辛万苦终于废除了宰相,将皇权高度集中,这才没几年就开始松口了,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嘛。

杨天炎也看出了朱元璋的犹豫,随后杨天炎就拿起一封奏折说道。

“老朱,减轻批阅奏折的工作量其实咱们可以从简化公文入手。”

朱元璋眼睛一亮,立刻就好奇地问道。

“小杨,你有什么办法快说。”

杨天炎摊开奏折指着上面的内容说道。

“你们看,这些奏折上面写的全篇基本九成都是废话和歌功颂德,重点也都还藏在了其只言片语中,看起来费心费力。”

说完,反手便将奏折中所写之事用公文报告的方式写下。

寥寥几句,便将事情弄得一清二楚,比如某地患灾,需要粮食多少赈灾,需要多少棉服。

而作为领导者的皇帝,只需要对大致方向的把握即可。

朱标也附和道。

“这样的话确实可以建立内阁。

虽然不能让全体官员都如此上奏。

但可以让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学士代替简化公文。

决策者依然是皇帝。”

朱元璋也补充道。

“只要限制他们的权力,

不要弄出个什么秉笔,

只保留辅政之职即可。”

随后,内阁也就在几人商议中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