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中正还在大本堂内论述土地兼并国家败亡的事时,却不知朱元璋就在门外不远处,坐在椅子上听着张中正讲述的内容。

当张中正最后以讽刺的语调讲华夏百姓很能忍的时候,朱元璋的手狠狠地握在扶手上,随即又轻轻松开,只是叹息一声。

想了想,最后朱元璋还是站起身推门而入。

宋濂此时正觉得背脊发凉,努力控制着浑身的颤抖,却见朱元璋推门而入,不由得被吓的直接昏厥过去。

朱元璋给二狗太监使了个眼色,作为朱元璋的贴身太监,二狗太监自然也略懂一些医术。

走到宋濂面前,一看面色二看舌苔,最后一把脉,便对朱元璋说道“陛下,宋大儒只是惊吓过度昏过去了,并无大碍。”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后看向张中正。

此时张中正已经面无异色,朱元璋见状嘴角直抽。这臭小子真会给自己搞事情啊!

“你讲的课,咱都在外面听到了。讲的很好,内容可谓是直指核心鞭辟入里。”

“就是废话少一点就好了。”

张中正作揖行礼,笑着回答道“谢陛下夸赞。”

朱元璋点点头,随后说道“咱知道,你讲的都是真的,甚至讲的还少了,莫说两百年,只需百年我大明便会陷入无地可用的阶段。”

“咱想问你,土地兼并的困局,可有什么法子解决?”

张中正听朱元璋让他想个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便看了看坐在堂下的皇子。

朱元璋无所谓的摆了摆手“让他们听,免得日后就藩之后为祸百姓。也让他们知道知道一国不易。”

张中正见朱元璋都无所谓,想了想便开口说道“有解决办法,共三策,需要一同使用。第一土归国有,第二摊丁入亩,第三阶梯纳税。”

朱元璋品味着三条政策,适宜张中正继续说下去。

张中正轻咳一声,缓缓说道“第一土归国有。此法并非上古的均田制。均田制中,土地在本质上是个人的,而土地国有化本质上土地是国家的。”

“国家掌握绝对的土地控制权,个人不再能够随意交易土地,任何交易当时都需要经过上报和审批,就算最后卖出,土地是用来耕种还是建房,都是国家管控,所以绝对控制权本质上还是国家。”

“第二点便需要配合第一条的配合,既废除人头税,而是改为摊丁入亩。废除特权阶级的不纳税权,收税看向所有人,如果土地归于个人,这一点很难实施,很可能会造成逃税漏税的情况。”

“土地国有化之后,摊丁入亩便能相互配合,地主不再能够隐藏土地或者将耕地推到佃户头上。”

“第三点阶梯纳税,便是为了照顾百姓,按照土地实际占有数量加谷子的产出量来算税率,例如低于三亩田不收税,低于十亩田收百分之五,低于五十亩收百分之十,五十亩以上按拥有量逐步提升。”

“如此安排之后,就算有地主想出了逃税的办法,也能将基础税收收到。”

“只是一切办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人员不到位,很可能…此法只是梦幻泡影。”

朱元璋捋着胡子,看着张中正“政策还行,只是还有许多漏洞,若是地主将这些土地以三亩地全部分化到个佃户头上,又该如何收税?”

张中正冷笑一声“此法行不通,因为微臣还有一策,既税务自报。”

朱元璋露出感兴趣的表情“看名字是让人自己交税?仔细讲讲。”

张中正立刻说道“将土地分化给个人然后逃税?那就直接下一个大网给他们一种可以逃税的表象。”

“取消强征税,改为税务自报,每年年底让他们自己计算要上多少税。”

“然后上至户部下至县令,将所有官员的税务权利全部去除,成立新部税务部。”

“税务部每年年初预估大致收多少税,年底根据今年各地情况计算大概收多少。”

“收税则建立税务兵,直接中央管辖,全国哪里逃税打哪里,税务不缴纳的不仅要补交税款,还要则强制罚款逃税金额的两倍到一百倍,随着逃税的金额增加而增加。”

“为了保证税兵到达当地之后不会贪污,罚款的金额分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作为奖赏分给税兵。”

“由此以来,征税的兵直接在皇帝手中管辖,不会和当地地主官员有来往。因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偷税,所以皇帝豢养大量只属于皇帝的私兵也算合理。”

“底层税务局最好以县为基础单位,每年下去帮助不识字的老农报税,至于地主那便不用管,要的就是他们偷税漏税然后打掉他们!”

“个人认为,税兵人数在五万到十万左右最合适,因为奖金性质,可以降低基础军俸,到时候皇帝赚多少钱,他们就赚多少钱,税兵与皇帝的利益也会保为一致。”

“陛下也不用担心平时白养活税兵麻烦,我华夏地大物博,到处征税恐怕就要浪费一年时间,正好可以让这些税兵有的可忙。”

“如果陛下担心兵制内部贪腐,便取消终身制度,三年五年就从兵部或者民间选吧一批人替换,开设武举与税兵同期,干的好的将领也可以扩充进兵部。”

朱元璋听着张中正一直说,也没有打扰,等到张中正说完之后,朱元璋才哈哈大笑“好!赏!”

“你且想要什么?要不咱给你烧过去两个侍女?”

张中正连忙摆手“陛下万万不可,微臣已经试过,纸人烧过来还是纸人,活的动物烧过来微臣也只能得到焦炭,若是陛下给微臣烧了活人,那等微臣收到也只有焦炭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那咱给你烧一座府邸试试!不行再说其他的吧。”

朱元璋转身对二狗太监说道“召户部尚书,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进宫,到御书房议事。”

“标儿,你也跟着来,张先生也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