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鳌拜的挑衅
大清,康熙时期。
朝堂之上,晨光初破晓,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少年康熙身着龙袍,面容虽稚气未脱,但眼神中已透露出超越年龄的睿智与坚定。
“众卿家,”康熙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回荡在空旷的殿堂之中,“尔等且看,前朝海瑞,其一生清廉自守,不畏强权,公正无私,实乃忠臣之典范。朕以为,海瑞之精神,应为我大清所传承,所弘扬,以正朝纲,以安民心。”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多数大臣纷纷点头称是,面露敬仰之色。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更是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皇上圣明,海瑞之忠贞清廉,确为我辈楷模,当广而告之,激励百官,以清吏治,惠万民。”
然而,就在这和谐之声中,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兀响起,如同寒冰裂石,令人不寒而栗。
鳌拜,这位权倾一时的重臣,面容冷峻,嘴角挂着一丝不屑的笑意,冷哼一声,目光如刀般扫向苏克萨哈,冷言道:“苏克萨哈大人此言差矣,我大清自有我大清之规矩,何必去效仿那亡国之臣?莫非苏大人心中仍念及前朝,欲行那反清复明之事?”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气氛骤然紧张。
苏克萨哈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内心翻涌着愤怒与无奈,心中暗骂:“这个该死的鳌拜,拉拢不成,如今竟在朝堂之上公然诬陷于我!真是欺人太甚!”他强压下心头的怒火,目光如炬,直视鳌拜。
“鳌拜大人此言,实乃无稽之谈!”苏克萨哈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屈与愤怒,“我苏克萨哈身为大清辅政大臣,一心只为国家社稷,百姓福祉,何来反清复明之心?倒是鳌拜大人,您今日之举,未免太过偏激,似有矫枉过正之嫌。皇上提及海瑞,乃是为了倡导清廉公正之风,激励百官,您却无端揣测,将忠臣之言曲解为反意,此等行为,岂是身为重臣所应为?”
鳌拜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仿佛早已料到苏克萨哈的反应,他轻蔑地摇了摇头,嘲讽道:“苏克萨哈大人,您何必如此激动?本官不过是就事论事,提醒您一句罢了。您若真是清白无辜,又何必急于辩解?再者,前朝之事,已成过往云烟,您又何必念念不忘,莫非真有什么不可告人之秘?”
苏克萨哈闻言,怒不可遏,他上前一步,声音提高了几分:“鳌拜,你休要血口喷人!我苏克萨哈行事光明磊落,何惧你等小人诽谤?你今日在朝堂之上,公然挑衅皇上权威,诬陷同僚,才是真正的居心叵测,意图不轨!”
鳌拜冷笑更甚,他轻蔑地瞥了苏克萨哈一眼,仿佛在看一个跳梁小丑:“苏克萨哈,你何必如此激动?本官不过是就事论事,你若心中无愧,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还是说,你心虚了?”
两人之间的气氛剑拔弩张,朝堂之上的大臣们纷纷屏息以待,生怕这场争执会进一步升级。然而,苏克萨哈并未退缩,他继续据理力争:“鳌拜,你休要胡言乱语!我苏克萨哈一生为国为民,岂会受你等小人挑拨?你若再敢胡言乱语,休怪我不客气!”
鳌拜见状,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他并未直接回应苏克萨哈的威胁,而是转而向康熙行礼道:“皇上,微臣并无他意,只是就事论事,提醒苏克萨哈大人一句罢了。还望皇上明鉴。”
鳌拜的话语中,满是对苏克萨哈的讥讽与威胁,更是对少年康熙权威的公然挑衅。
他站在那里,仿佛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气势汹汹,目中无人,完全不顾及皇帝的颜面与尊严。
少年康熙的眉头微微一皱,但随即又舒展开来,他深知此刻不可示弱,必须稳住阵脚。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炬,直视鳌拜,声音虽轻却充满力量:“鳌拜大人,朕提及海瑞,非为效仿前朝,乃是为了借古鉴今,警醒百官。我大清自当有自已的治国之道,但清廉公正,为民请命,却是历朝历代所共倡之美德。鳌拜大人身为重臣,更应以此为鉴,而非妄加揣测,扰乱朝纲。”
鳌拜闻言,嘴角虽仍挂着几分不屑,他声音虽冷却也带着几分敷衍:“那是微臣错怪苏克萨哈大人了,还望海涵。”说罢,他随意地向苏克萨哈摆了摆手,那动作中满是不以为意与傲慢。
......
大清,乾隆时期。
和珅府邸的书房内,烛光摇曳。
“主子,您瞧瞧这个,说的是明朝那位海青天,海瑞的事儿。”刘全在一旁,语气中满是唏嘘:“主子,这海瑞好惨啊。七十二岁高龄才得复出,本想再为朝廷尽一份力,却偏偏遇上那般严苛的皇帝和冷漠的朝臣。他严禁娱乐,上书恢复旧制,哪一样不是为了国家好,可到头来,却落得个有悖政体、词多迂戆的评价,真是让人心寒。”
和珅轻轻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确实令人敬佩,但政治,从来都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改变的。他的遭遇,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悲哀吧。”
刘全继续说道:“更可怜的是,他临终前七次上疏乞归,都未能如愿。死后留下的,除了那点微薄的薪金和几件旧衣,别无他物。这样的清廉,这样的忠诚,却换不来朝廷的一丝温情,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言罢,和珅轻轻挥了挥手,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继续说道:“刘全,你觉得大人我,贪么?”
刘全心头一紧,连忙四下张望,确认周遭无人,才小心翼翼地回答:“大人,您是让小的说真话么?这……”他犹豫片刻,终是鼓起勇气,“大人做的这些,小的明白,都不是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而是为了……”说到这里,刘全的手不自觉地指向了屋顶。
和珅轻笑一声,眼中闪过一抹赞许,“你小子倒是机灵,懂得察言观色。”他语气一转,变得深沉起来,“万岁爷乃十全老人,心思细腻,喜好往往藏于不言之中。作为臣子,我们的责任便是揣摩圣意,尽力满足万岁爷的每一个细微需求。”
刘全在一旁点头称是。
和珅继续说道,“知道那李侍尧为什么没被杀,最后还被万岁爷找个理由给官复原职了么?原本每年只有过年,大家才给万岁爷进贡一些奇珍,就是因为他,这个孙子还真会讨万岁爷欢心,每逢过节,什么端午,中秋,只要是个节日,就给万岁爷拿一些‘特产’来,他一个云南总督都这么勤,我们这些皇上身边的人岂能落下。”
说到这里,和珅的眼神中闪过一抹复杂的光芒,“更有趣的是,万岁爷曾亲临李侍尧在京城的府邸,本想查看他是否中饱私囊,结果却发现,府中堆满了被万岁爷退回的‘特产’,而他李侍尧自已,竟是一丝一毫都未曾留下,也难怪万岁爷会舍不得这条肚子里的蛔虫了。”
.......
光幕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