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疆域辽阔,其疆域已经西达青海、西藏及四川西北部、甘肃西南部,东部疆域拓至辽东、朝鲜半岛东北部,北抵长城附近,南至越南中部附近。[1][5][6]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攻灭六国,一统天下,共5次巡游天下,最终死于途中。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大兴土木,劳役百姓,任由赵高等人掌权,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各地起义军争相呼应,项羽在钜鹿之战中大败秦国主力军队。秦二世为赵高所杀,接着赵高又扶持子婴为秦王。后赵高被子婴所杀,前207年时,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1][3][7][8]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为后世帝王所沿用,另外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度治理国政,在地方废分封推行郡县制。[1][9][10][11][12]同时,秦朝重视律法,要求百姓学习要以吏为师。[1]为了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推行法家思想,但儒家等思想也依然存在。[1][13][14][15]另外,为了促进全国统一,秦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还统一货币与度量衡。[1][16]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通过北拒匈奴、南攻南越等边疆战役,巩固了边疆统治。[1][17]秦朝重农轻商,鼓励农业发展,常使用的主食有禾、黍、麦、稻、菽和麻。秦朝冶金业也较为发达,大部分农具已经是铁器打造。[18][19]秦朝比较重视祭祀,一般主要是祭祀五帝和社神等。另外,中国园寝制度也是由秦朝首创的。[20][21]秦朝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1][22]除此之外,秦朝推行小家庭,一般都有父母子女构成。[23]
国号
秦国的国号源于其地名。在西周时代,秦族的首领秦非子由于为周王室提供马匹的贡献,于公元前905年被周孝王封在秦地,从此,“秦”成为他们的族名,他们建立了秦国,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嬴秦”。在周幽王的统治期间,犬戎侵袭镐京,秦襄公在保卫周王室的战役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正式封为诸侯国,此时,“秦”便成为了国号。当秦始皇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后,他仍然选择“秦”作为国号。[24]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渐强势,逐渐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25]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兼并韩国,两年后,秦国又攻破赵国,赵公子嘉在代地(今河北省蔚县东北)自立为王。秦始皇二十一年 (前226),秦军攻陷燕国国都蓟城(今北京市附近),燕王喜被迫东迁辽东,四年后,秦军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自此灭国。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王贲引水灌魏都大梁城,魏王被迫求降,魏国自此被灭国。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始皇派王翦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第二年,秦军又攻破了据守淮河以南的楚军将领项燕与被项燕立为楚王的昌平君,自此楚国覆灭。同年,秦将王贲攻打代,俘虏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打齐国并俘虏了齐王建,齐国灭亡。秦至此完成统一山东六国大业。[1]
始称皇帝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认为不更换名号,那么就无法彰显自已的成功,于是他令大臣为他取一个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等大臣都认为上古五帝的功绩都比不上秦始皇,而且三皇中,泰皇最为尊贵,因此建议秦始皇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秦始皇去掉“泰”这个字,保留“皇”字,并采用上古“帝”位的叫法,合称为皇帝,然后自称为始皇帝。秦始皇推算五行循环的顺序,认为周朝是火德,那么秦朝应该是水德,所以以黑色为尊,一切数目都以6为单位,如6尺为一步。同时以每年十月初一[e]为元旦。[1]
推行郡县
秦朝建立之初,丞相王绾认为楚国、齐国和燕国等旧地地处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难以镇服当地百姓,所以希望秦始皇封诸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让大臣讨论这件事情,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可行,但李斯认为这不可,说分封诸侯容易导致天下大乱。秦始皇赞同李斯的话。秦朝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个郡都设置守、尉、监等官职,并将百姓称之为黥首。同时,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熔铸成12个铜人、钟和鐻[f]。另外,秦始皇还把国内12万富豪之家都迁到了咸阳。[1]
巩固边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命令尉屠雕率领五十万大军,继续向边疆偏远地区进攻。该大军一共分为5路,一路向东攻击东瓯[g]和闽越[h],一路经由萌渚岭入贺县[i](现已改为贺州市),一路途径越城岭进攻桂林[j],剩余两路进攻南越。除了进攻东瓯和闽越这一路外,其余四路皆因河道纵横运粮不便而迟迟不能前进。为此,秦始皇派遣史禄开凿灵渠。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灵渠顺利竣工,最终攻下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兵攻下陆梁地[k]。第二年,秦始皇又发配50万罪徒戍守开垦陆梁地。[1][3]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去河套地区进攻匈奴,并取得了胜利,最终收回了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并设置了九原郡。四年后,秦朝又迁内地4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地区)一带屯垦。紧接着,为了防止匈奴卷土重来,秦始皇决定征发大量人力来修建一条东起辽东,西达临洮(大致是今天甘肃省临洮县)的长达5000千米的长城。[1][3]
巩固统治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整理各国文字,并规定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书写形式。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朝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一条通往过去的齐国、燕国的地方,一条通向过去吴国、楚国的地方。同年,秦始皇第一次从咸阳一路向西来到泾水的上游鸡头山(今甘肃平凉市西)。下一年,秦始皇又去琅邪(今山东南部)、上党(今山西长冶)巡游,途中遭遇张良和力士的狙击差点丧命。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始皇令人修建一条“直道”连接秦朝首都咸阳和北方九原郡,长达1800里[l]。这些道路与之前秦国统一六国期间修建在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后来修筑的“新道”一同构成秦朝发达的交通网。[1][7][16]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秦朝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即让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上报田产并受法律保护。同时,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重农抑商。另外,秦始皇还以秦国流行重大半两的方孔圆钱为基础向全国推行统一的货币。另外,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从咸阳前往碣石巡游(今河北乐亭附近)。[1][7][16]
实行苛政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仆射周青臣认为上古帝王也比不上秦始皇的威德,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但齐人博士淳于越不以为然,向秦始皇提出要想国家稳固还需要推行分封制。此时群臣开始讨论,丞相李斯趁机将矛头指向读书人,说是他们惑乱天下人,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开始焚书。除了秦国史记、博士藏的“诗、书、百家语”、医药、占卜和农业相关的书外,都要烧掉。并要求想要学习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1][16]
秦始皇渴求长生,于是寻找长生不老的法子,一些方士趁机投其所好,但皆没有效果。后来,秦始皇规定所献的方子没有效果的话,一律处以死刑。此时,为秦始皇献长生方的卢生、侯生两个方士说秦始皇残暴,不如早点逃跑,并逃跑成功。得知这件事情的秦始皇大怒,他认为自已如此器重卢生,却遭到他的诽谤。他令人去察看此事,竟发现了有人在咸阳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于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要御史将咸阳城里的儒生[m]抓来审讯,结果他们之间相互告密,最终秦始皇圈定460多人并把他们活埋在咸阳。[1][16]
秦朝赋役繁重,修建骊山秦始皇陵就征用了70多万人,并从秦始皇继位一直修建到他去世。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在全国征集了大量徭役用来修建阿房宫和直道。[1][16]
始皇巡游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通过武关南下到达云梦泽(湖北省江汉之间),面朝九嶷山(湖南省九嶷山)遥祭虞舜。然后一路向东,路过丹阳(安徽丹徒县东北)、钱塘(浙江杭州附近)前往秦朝东南部的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并在会稽山上祭拜大禹。之后,秦始皇开始返回咸阳,并在到达平原津(山东平原县南)时候,得了重病,最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东南)。[1][16]
胡亥继位
秦始皇去世之后,丞相李斯密不发丧,将尸体放在装有臭鲍鱼的车里,防止别人闻到尸臭味。此时,赵高劝说胡亥趁机夺权登基,并拉上了李斯。他们将秦始皇让公子扶苏前往咸阳登基的诏书改为斥责公子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令其自杀,同时也命令陪伴公子扶苏的蒙恬自裁。蒙恬劝公子扶苏不要盲目自杀,而要调查原委,但公子扶苏不听,最终自杀身亡。蒙恬不甘自杀而被捕。但公子扶苏自杀的消息传来之后,一直兜圈子不敢前往咸阳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立即直奔咸阳,公开为秦始皇发丧,并让胡亥继位,为秦二世。[1][16][26]
二世苛政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任命赵高为郎中令,总管宫内外所有事物,赵高因自已出身卑微,怕大臣不服,于是鼓动秦二世诛杀大臣。并在赵高的劝说下,秦二世几乎把自已兄妹都给杀掉,并诛杀了大量宗室大臣。另外,秦二世还命令始皇后宫没有子嗣的人都要给始皇殉葬,并将修建秦始皇陵的工人都埋在墓沟里。在李斯和赵高的放纵下,秦二世生活越发奢靡。并且深居宫中,国家一切事情皆有李斯、赵高决断。[1][8][27][28]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秦二世征调贫穷百姓前去戍边,陈胜、吴广也在其中。他们在途中遭遇大雨,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渔阳(今北京密云),按照秦律无法准时到达的都会被斩首[n]。于是,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o]的办法造势,其中两个押送百姓的将尉喝醉酒后因吴广故意说要逃走而大怒,不仅鞭打吴广,还要拔剑斩杀,这时吴广趁机夺剑杀了将尉,陈胜也杀了另外一个将尉,并告诉大家如今暴雨误期,他们必死无疑,不如趁机揭竿起义。陈胜、吴广趁机占领了陈县,然后陈胜自立为王,号称“张楚”。[29][30]
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带领下,天下各地开始纷纷响应起义。沛县人刘邦杀死沛县令,并自立为沛公。[29][31]与此同时,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兵分三路向西挺进。一路吴广率兵攻打荥阳(今河南省荥阳),以打通通往咸阳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领,从南阳(今河南南阳)直奔武关,最后一路人数最多,由周文率领直奔咸阳。九月,周文所率领的第三路军已经逼近咸阳,秦二世采纳少府章邯的建议,赦免修建骊山墓的刑徒,并给他们发放武器,并打败了周文军队。紧接着,章邯率军直达陈县,陈胜抵挡不住,且战且退,最终陈胜被其御马的庄贾给杀害。[1][29]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一月,陈胜被杀后,被陈胜命令去攻打广陵的召平联系到项梁,并以陈胜的名义封项梁为上柱国,让他继续率兵西进。于是项梁与其侄子项羽率领8000人代替陈胜吴广继续西进。得知陈胜已经去世,项梁在谋士范增的劝说下,找到楚怀王流落在民间的孙子,并立为楚怀王(义帝)以便号召各地起义军,并封陈婴为上柱国,自已为武信君。此时,项梁已经是起义军的实际领导者。七月,项梁将章邯打败。与此同时,项羽与刘邦也率领了一支队伍陆续攻下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但由于项梁因屡战屡胜而麻痹大意,最终在占领定陶(今山东定陶县北),而后被章邯夜间偷袭杀死。[1][8][22]8月,丞相李斯被赵高设计劝谏秦二世而获罪,被腰斩于市。[8][28]
钜鹿之战
杀死项梁后,章邯不把项羽和刘邦放在眼里,直接率兵去攻打正在河北钜鹿作战的起义军赵王歇。此时,赵王歇正与秦将王离的秦兵苦战,得到支援的秦军迅速将赵王歇所率领的军队围困住。这时,赵王歇派人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兵支援赵王歇;同时,由刘邦率领一支队伍继续西进攻打咸阳。但宋义率领军队停在安阳(今山东曹县)迟迟不愿救援,只想坐山观虎斗,项羽一怒之下斩杀宋义,自已率军前往钜鹿支援。[8][31][32]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二月,项羽率军来到了钜鹿南边的黄河,当即派遣英布与浦将军率领2万军队渡过黄河率先支援赵王歇。然后项羽也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并破釜沉舟,只带3日粮食,以不胜则死的决心直奔钜鹿。虽然项羽所带人马没有秦军多,但他以多胜少击败了章邯所率领的秦军,大获全胜,最终也奠定了项羽在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8][31][32]
秦朝灭亡
一方面,西进的刘邦已经打到了武关,另一方面,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通过指鹿为马来铲除异已,导致诸多秦朝官员纷纷投降刘邦。因担心被秦二世责罚,赵高伙同其女婿阎乐等人杀死秦二世,立秦二世之兄的儿子子婴为秦王,并暗中联系刘邦讲和,想要自已在关中自立为王。但遭到了刘邦的拒绝。秦王子婴将赵高刺杀,并在刘邦军队攻破武关来到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时,投降。前207年,秦朝自此覆灭。[8][31]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东至海暨朝鲜[a],西至临洮、羌中[b],南至北向户[c],北据河[d]为塞,并阴山至辽东。[1][3]根据考证,当秦朝还是秦国的时候,其西部疆域已经达到了临洮、羌中,即青海、西藏及四川西北部、甘肃西南部,后续并没有继续扩大。而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朝东部疆域也达到了辽东、朝鲜半岛东北部了。到了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失地,并以阴山为依托设置了数十个县,并沿着黄河修建了城池,又使蒙恬攻取了高阙[p]、北假中[q]等地,修建了防御工事,整体来看,秦朝北方边境维持在长城附近。南部是到北向户,即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即象郡,该郡最南端可达越南中部,所以秦朝南部应该在越南中部附近。[1][5][6]
在秦始皇刚统一天下时,秦朝共分为了36郡,后来又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郡数具体数量说法不一,主要有46个与48个两种说法。比地方小一级的行政单位是县,比县小的是乡,比乡小的是亭,一般赋税徭役都是有亭这一基层机构来具体负责。[12]
由于秦朝存在时间较短,也没有具体人口数据流传后世,所以只能根据战国后期或者西汉初年一些数字进行推测。比如史学家王育民在他自已编纂的《中国人口史》中认为秦朝人数不会少于战国,约有2000万人口。而史学家葛剑雄也在自已所编著的《中国人口史》认为,根据西汉初期人口数量来推算。由于秦末战乱连连,外加劳役繁多,人口折损率比较严重,葛剑雄认为在50%左右,且西汉初年的人口在1500万至1800万之间,秦始皇去世时候的人口应有3000至3600万,而在秦朝刚刚统一六国的时候,应该有4000万左右。[36]
内政
皇帝制度
先秦的中国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王权专制时代,其中王权与贵族权力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官僚制度逐渐萌芽、产生,慢慢取代贵族制度,因而贵族权力逐渐式微,这为了皇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确立皇帝制度。首先他创造了“皇帝”这个称呼,并放弃了谥号让未来的秦朝皇帝被称为秦二世、秦三世,乃至万世皇帝。为此,秦朝制定了一些制度来维护皇帝的权威,比如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叫做“玉玺”,自称为“朕”,而普通人要尊称皇帝为“陛下”。并且,与皇帝相关的人也有特定的称号或地位,比如皇帝的父亲叫做太上皇,母亲叫做太后,正妻为皇后。另外,秦朝还通过朝仪制度来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利,具体做法是批答奏章、发布“诏”“制”等文书。另外,皇帝还通过监察系统来监察百官,确保自已的权力不会被侵犯。从此,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军事和经济权力都由他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