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可不是她一个人,其他人总也该参与参与,傅瑛一个扭头看向一旁的老大,“老大,你怎么看?”

这突然地袭击搞得池甲一愣,过了好半晌才摸着脑袋憨憨的说:“嗯……老话说打铁趁热,我觉得老二应该回去。”

说完,老大立马缩了回去。平常他在家里极没有存在感,除了做事还是做事,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意见,更何况还是老二读书的大事,本不想发表意见,可是看着傅瑛鼓励的眼神,不知怎么的就大胆的说了出来。

“老二,总之家里的事你就别担心,也别怕没钱,大不了我多在另外多找几份短工,等码头的账房先生病假回来,我去搬货也行,那个工钱高。”

后面这句话是对池乙说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池乙放宽心好好读书。

以前对这老二总是穿的周周正正的长衫去书院读书,他却要在地里、泥潭里摸爬滚打不是没有怨言,凭啥因为他是读书人全都都得让着他,有什么都得可着他,虽然娘对他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但是还是让人心里不舒服。

不过经过昨天的那一遭,里正爷爷因为顾忌老二是读书人的身份不得不出来为他们家主持公道并断绝了傅家一家上门胡搅蛮缠的事,还是让他的内心受到了一些冲击。

正如娘所说的,他们是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老二读书也并不是什么清闲的事,甚至比起他来肩负了更多的责任。

他是家中的长子,既然扛不起家里的大旗,他也要努力不拖家里的后腿,拼尽自己全力为这个家分忧解难。

老大的话让傅瑛听了心里感到非常欣慰,老大为人憨厚,这段时间的相处,让她总以为老大的就是个傻大个,烦心忧心的总闷在肚子里不表达,原来也是个有主见的人。

除了老大,傅瑛可是不想放过家里的每一个人,她希望让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学会思考,因此在老大回答完毕后,她将自己锐利的目光射向了老三。

此刻的老三正美滋滋地看着桌上布匹,幻想着拿到新衣服的样子呢!

冷不丁的打了一个寒颤,抬头发现自家的老娘正目光灼灼的盯着自己呢,他有些不确定的指了指自己的鼻子。

“额……呵呵,当然是去读书啦,我也会帮大哥干活的,你就放心吧二哥。”

池丙拍着胸脯说道。

他可是巴不得自家二哥赶紧去书院读书呢,这样就没有人一直盯着他读书识字了。

“是的是的,二哥你还是赶紧回书院读书吧,这几天练习写字练的手都痛了。”池丙话头刚结束,池香就赶紧接了过去,顺带着撒娇似的抱怨了两声,还甩了甩手。

看着池香这可爱的模样,傅瑛捏了捏她哀怨的像包子似得脸,大家都笑了起来。

“小芸,老二念书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没?”这边手上动作没停,但是话锋一转,直接到了林芸这。

家和万事兴,这几个都要被人说烂了,但是傅瑛从自己仅有的记忆中发现,这个王朝女子没有什么发言权,家中议事跟女子从来没有关系,但是家庭不睦的却偏偏都是妇人,仅仅因为很多不算大的事情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在心里留下了疙瘩,这疙瘩越变越大,大到自己心里再也放不下的时候,就变成了激化的矛盾。

此时的傅瑛将改变这个家命运的举动直接实施在了家里妇人的身上,让她们一同参与进来,因为她们现在不仅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将来更是自己家的当家婆婆。

年轻的时候若是不动脑想事情,没有思考的过程,那么老了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经验和智慧能够处理好家中的琐事 ,别说是改变池家的命运了,就连她们自己也不过是下一个池傅氏罢了!

“我?”林芸显然是被这一问给问懵了,以前的她虽然受到了婆婆的特殊对待,但是也仅限于厨房那个小小的地方罢了,家中的大事哪里轮得到她来置喙。

长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闲人”,有一天就像是上课摸鱼的学生被突然点名,攒足了劲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

到最后还是池甲看不惯她这一脸懵的样子,抬起胳膊肘捅了捅她,他才如梦初醒一般,“都听当家的,当家的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小两口的互动落在傅瑛眼里,看的好笑,莫名的觉得舒心。

要知道当初傅瑛刚来之时,老大那可是个半点不伸手的大爷,即便林芸被孩子闹得吃不了饭,那也是埋头只顾自己吃饭,不管他人的爷,现在都是替自己妻子结尾了,不得不承认,对于老大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小慧,我就不问了,那必然是夫妻同心。”

随后,傅瑛扫了一屋子的齐刷刷望着她的孩子,越发有当娘的心境了。

心累!!!!

“不错,我跟大家意见相同,我也赞成老二尽快回书院去,准备参加岁试。”

“就像老大说的,打铁趁热,这读了的书若是被扔下,那再想捡起,我想不是件轻松地事,既费时又费力,搞得人多累啊。再说了,你早一天考中功名,咱们家也早一日改换门庭,同样是为家里出力,比赚几两银子的束脩可来的重要。”

“至于这银钱么,你们也不用过分担心。”

“你们爹中举那会儿别人送的礼我可全都存着呢,虽然不多,但是维持到你乡试那是够够的。”这涉及到钱的事,傅瑛故意顿了顿。

别看这个个都低垂着脑袋,但是耳朵可是竖的老高。

池家的钱财全部掌握在池傅氏的手里,这池傅氏又是个吃里扒外的人,所有东西都不顾着自己这个小家,反倒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往娘家搬,如今知道池傅氏非池家亲生,觉得真是不值。

傅瑛选择此时开诚布公,也有她自己道理,毕竟池乙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清高孤傲视家人为无物的人终于体会到了家人的难处,已经是难得,现在更是学着去解决这份难,更是不得了,再说了,老二也是个执着的人,如果不据实已告,也是真怕会去辍学打工。

因为一时的隐瞒,得不偿失啊!

再说了,他一个读书人又能赚的到多少钱?去书院坐馆,收到的工钱都是固定的,最多求个稳。

但是论赚钱能比的过自己,可拉倒吧!

好钢用在刀刃上,既然读书有天赋,还是好好读书去吧!求个功名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