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欧洲大陆享受着财富的盛宴时,遥远的非洲大陆却笼罩在阴霾之下,遭受着无尽的磨难。
以往,欧美列强对于非洲的探索仅限于非洲北部的外围地区,仅仅在一些关键的节点设立补给点,对于非洲大陆的内部则保持着一种谨慎的距离,不愿过多干涉。这种相互独立的局面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这一次却因为一份来自大明的订单,整个非洲从北部到西部陷入了混乱之中。贪婪与欲望的火焰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各方势力纷纷涌入,争夺着财富和权力。原本宁静的非洲大陆如今沦为了一片战场,血腥与杀戮在这里肆虐。
欧美列强的使者们纷纷踏入非洲,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傲慢与不屑,看着这片原始大陆,仿佛自己是这里的主人一样。
他们用狡黠的目光打量着这片土地,心中谋划着如何将其瓜分殆尽。而非洲的土著居民们则满脸惶恐与愤怒,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外来者要破坏他们的家园,夺走他们的财富。
在混乱与喧嚣中,非洲大陆的悲剧正在上演。无数的人们失去了家园和亲人,被迫流离失所。原本宁静的村庄和部落如今化为废墟和战场,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味道。
而远在欧洲大陆的富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金钱,以及如何能够讨好大明,以分得更多的订单。
他们坐在豪华的府邸中,品着美酒佳肴,谈笑风生。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非洲大陆正在发生什么,因为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这种冷漠与无情令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在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潮中,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大强国联手,共同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联合舰队。他们凭借丰富的海外探险经验,从欧洲大陆出发,引领着无数民间水手,踏上了非洲大陆的未知领域。
非洲西北部的大沙漠广袤无垠,让这支联合舰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率先尝试穿越大沙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未获得丰厚的回报。
相比之下,英吉利和法兰西的联合舰队在非洲南部的内陆探险中,却意外地发现了丰富的宝藏。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钻石、珠宝以及金银铜铁等矿石。这些珍贵的资源让英法两国的殖民者们惊喜万分,让他们开始意识到,非洲大陆表面看似贫瘠,实际上却蕴藏着无尽的财富。
一位勇敢的探险家深入内陆后,更是惊奇地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钻石矿产。这一重大发现让英法两国沸腾了,甚至让他们似乎看到了乘风破浪、与大明帝国一争高下的希望。
在充满期待与兴奋的气氛中,英吉利和法兰西的联合舰队继续向非洲内陆深入。随着他们的脚步渐渐深入非洲的大地,各种珍贵的矿石和资源开始逐渐呈现在他们眼前。这些发现让他们惊喜万分,更让他们对非洲大陆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渴望。
在这场探险的浪潮中,英法两国与非洲大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这个局面下,欧洲大陆上的局势变得紧张起来。罗马帝国和意大利经过一番商议,决定采取行动打乱英法的开发计划。而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怀揣着同样的野心,企图将英法在非洲划定的区域占为己有。
这些国家都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局势一触即发。
此时的大明帝国对于欧洲的局势毫不知情,因为新钞逐渐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市面上的新钞流通率已经占据了百分之七十的市场。
大明银行也在这半年的努力之下,在大明各地都建设有网点,只是由于通讯手段的落后,大明银行的处理方式还处于一战前的水平,各分行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朱元璋对于生育补贴再次加码。
他先是宣布,允许外国女性与大明子民结婚之后就可以拥有大明身份,享受大明帝国的优厚待遇。这一举措吸引了许多外国女性来到大明,为大明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他又对每个生育第二胎的家庭给予三两银子的补助,鼓励百姓多生育后代,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在朱元璋的鼓励下,大明帝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工业品,满足了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大明银行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成为大明帝国金融业的重要支柱。
三两银子虽然看似很少,但在古代的背景下,养育孩子却是一项几乎没有成本的投资。即便是在世家贵族中,养育儿子的花费也远远不及现代家庭对孩子的投入。
为了调控男女人口比例,朱元璋再次挑战了民间的传统观念,他宣布:如果一个家庭二胎中有男孩也有女孩,那么他们将额外获得三两银子的补助。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且为一男一女,他们将能够获得总共六两银子的补助,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户部的沈立本每天都在为钱发愁,他哭诉户部已经没有钱了。每每提到这个问题,朱元璋就会痛斥沈立本吝啬。大明国库在铁矿合同和蒙元羊毛战略后,明明还有两千万两白银,可为什么还是不够用呢?
事实上,户部所需要的白银早已分配出去了。那两千万两白银在国库中闲置着,什么也做不了。留着这些银子有何用呢?
但是,沈立本却固执己见,也许是因为大明建国头十年间的贫困给他留下了过深的阴影。
那个时候,朝廷连给边疆战士发放厚实的棉衣都负担不起,只能发放薄棉衣。因此,每当朱元璋提议要出资时,沈立本总是习惯性地表示反对,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富裕状况。
看着沈立本如此吝啬的样子,朱元璋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能够让户部安心的方法。
“爱卿,我们计划在北地河南北平等地区建立一些冶炼钢铁的工厂。这些工厂的收益和支出,将全部交由你户部管理。”
沈立本一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愣住了。他疑惑地看着朱元璋,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明国所有的工厂上缴的利润不都是户部来管理吗?
朱元璋见沈立本没有明白,便招手示意他靠近一些,轻声说道:“其他的工厂,都有自己的厂长,厂长会分出一部分利润上缴国库。”
“但是,这次的冶钢厂,我们打算不设立厂长,直接由户部管理。你觉得怎么样?”
沈立本听到朱元璋的建议,心中先是一喜。这冶炼钢铁的生意虽然利润并不丰厚,但好在稳定,只要产品质量过硬,国家的采购量就有保障。因此,只要在数量上有所保证,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有了这份产业在手,他的心里也多了份底气。
大明工业研究所。
那里变得异常宁静,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着研究的热情和火焰。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被派往各省的省会公立学校传授知识,他们或教授自然科学,或讲解哲学文学,将知识和智慧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的心中。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大明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各地的公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学校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资源有限,大明公立学校只能逐步向外扩展。这一决定让工业研究所再次面临人手短缺的困境,尽管这只是轮班制且仅持续三年。对于廖望星这种急性子的人来说,三年的时间实在太长,他担心这会延误他的研究发明。
然而,国家战略高于一切,廖望星即使心有不满,也只能暂时忍耐。
他正专心地视察留在研究所内的实验人员进度,突然听到出云子那个方向传来一阵惊呼。他立刻赶到出云子身边,只见他和新收的小道士徒弟紧紧抱在一起,激动地大喊大叫。
“道长,你们这是怎么了?”廖望星看着眼前激动的两人,疑惑地问道。
老道士放声大笑,“我证明了,电真的能传送信息!真的能啊!”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仿佛已经看到了科学界的这一重大突破。
“廖老弟,你快过来试试。”老道士兴奋地招呼着廖望星。廖望星疑惑地拿起一个听筒,看着老道士跑到另一个房间。没过多久,听筒中传来了滋滋啦啦的电流声,紧接着,他听到了老道士的声音,虽然并不清晰,但足以让他震惊。
廖望星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的听筒,仿佛看到了科学界的新大陆。他赶忙叫身后跟着的助理去找张中正过来,想与他分享这个惊人的发现。
张中正匆匆赶来,一进房间,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直呼两声好家伙。他难以置信地看着老道士,仿佛在问:“这才过去不到四个月,你居然就做成了?”
老道士在一旁兴高采烈地说道:“我刚开始用的橡胶做的鼓膜,后来发现还是有些太硬,没办法做到传递信息。最后还是将橡胶和金属粉末混在一起做出的膜片,这才成功。”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这项发明将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张中正看着老道士手中那个已经相当完备的发明,心中明白这件事情必须尽快让朱元璋知道。
尽管这部电话与后世的电话有着明显的差异,拥有两个独立的话筒,但只要进行一些内部设计的改进,连接两个话筒并不是什么难题。工艺上的挑战并不大,真正困难的是知识体系的缺乏。
在这个时代,没有成体系的电磁学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即使他们发明出了电话,也无法进行后续的更新和迭代。电磁学与机械学截然不同,无论是深度还是复杂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都要高得多。
张中正怀揣着这个重大的消息,急匆匆地赶到了御书房。朱元璋正在一旁看着朱标批阅奏折,见到张中正进来,看着他满脸急切的样子,朱元璋笑呵呵地问道:“又有什么好消息了?看你急的这样子。”
张中正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就差直接写下“高兴”两个字。朱元璋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问道:“说吧,这次又是什么好消息?”
“陛下,顺风耳被发明出来了!”张中正激动地说道。
朱元璋闻言一愣,随后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哦……你说啥!什么顺风耳?”他疑惑地问道。
张中正便将老道士发明电话的事情详细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听后一头雾水,不解地看向张中正。他随即转向身旁的毛骧,责备道:“研究所多了新的研究项目,你咋不和咱说!”
毛骧慌忙擦去额头上的冷汗,苦着脸解释道:“陛下,研究所因为人事调动,很多锦衣卫都被派出去保护那些外出的研究人员了。而研究所内也没有招人计划,所以锦衣卫手底下的人也插不进去,臣实在是无能为力。”
朱元璋冷哼一声,脸上露出不悦之色“所以什么!”他厉声喝道。
毛骧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邦邦邦磕了三个响头,决定请罪:“微臣无能,请陛下治罪!”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诚恳和自责。
朱元璋哼了一声,随便摆了摆手,冷漠地说道:“回头自己领十个板子吧。”他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失望和不满。
罚完毛骧后,朱元璋便坐上龙辇,一脸严肃地打算到现场亲自看看这个所谓的“顺风耳”到底有多厉害。
当朱元璋抵达现场时,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