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正将手收了回来,对徐妙云轻声道:“这,孩子还未长成,是男是女还看不出来,不过倒是能看出孩子很健康,很活泼。”

自从徐妙云怀孕的消息传出后,朱标和朱元璋对她的重视便与日俱增。在这个皇宫中,她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更加被珍视。

徐妙云看着张中正,脸上露出一抹微笑,那是一种深深的、充满母爱的微笑。“没关系,男孩女孩都挺好的,只要孩子健康就好。”

然而,这个时刻对于徐妙云来说,也并非全然的欢喜。

吕氏的谋害皇族案才刚刚过去不久,而吕氏谋害皇族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如果此时她生下的孩子也是男孩的话,难免会引来朱元璋的猜忌和疑虑。

就在此时,一名宫女从门外走了进来,她轻声道:“娘娘,太子妃常氏来了。”她的声音微妙地透露出一些紧张和谨慎。

张中正见常氏到场,不想过多参与后宫事务,便找了个理由离开了。他礼貌地向徐妙云告辞,然后缓缓走出了寝宫。在回程的半路上,朱元璋派人叫住了他。

他跟随侍卫来到御书房,只见朱元璋正悠然自得地品茗着茶水,而朱标则在一旁批阅着奏折。书房内弥漫着墨香和茶香,让人感到宁静与肃穆。

张中正恭敬地作揖行礼,朱元璋则呵呵笑了笑,关切地问道:“爱卿,咱儿媳的身子骨咋样,有没有体虚啥的毛病?”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儿媳的关心和爱护。

张中正摇了摇头,平静地回答:“回禀陛下,太子妃身体健康,腹中胎儿也是生机满满。”

朱元璋抿了口茶水,又问道:“能看出是男是女嘛?”

这个问题似乎让张中正有些犹豫,他心中一凛,然后暗道:朱元璋果然问到了这个问题。

张中正不假思索地回答:“陛下,天道有数,不可强求,微臣只是一副孤魂野鬼之躯,怎能窥视天子子嗣。”

同时,张中正又露出笑容,开始转移话题“陛下,云南有消息传来,沈旺来信说他已用朝廷的银两,在天竺购买了大量的领土,现在正等待陛下派出官员,去驻守大明新土。”

“陛下,天竺的领土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户部、礼部和工部都需要派遣人员前往,以维护新领土的稳定和建设。而云南布政使也需要更换,以镇压当地的反叛势力。”

朱元璋低头沉思片刻,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他沉声说道:“可以,正好把现在的云南布政使也调到天竺”

“云南现在布政使,需要换一个强势的人去。虽然云南的战况已经平息,但仍然有一些村寨偶尔会闹事。需要一个有能力和威慑力的人去那里。”

对于云南一部分土司捣乱这种情况,朱元璋只觉得这是癞蛤蟆不咬人但极其令人膈应的行为。

对于这种小乱,大动干戈地派兵镇压显然有些过于应激。

但是当地的驻军由于四处奔波,早已疲惫不堪。而此时,正是一个好机会,换一个有能力的强势之人去好好管管云南这个地方。

张中正对这种看法却有些保留。他认为,云南之所以多有骚乱,主要还是因为过于与中央隔绝,就如同西域一样。要彻底解决骚乱,除了修建道路、打通各个村寨和大明中央的联系之外,还需要加强教育和民族融合。

这些无疑都是百年的人文工程,需要立刻启动,越早实现越好。然而,考虑到大明现在外患严重的形势,也可以酌情考虑往后拖一拖。

张中正将自己的想法坦诚地表达出来,朱元璋听后频频点头,对着一旁的朱标说道:“听到你师父说的话了吗?这一国之发展,应当多线共进,切不可头重脚轻。”

朱标也深感领悟,只是这各式各样的奏折让他觉得有些心烦。

张中正其实早早就建议朱元璋下放一些权力,让地方自行决断一些事情。但是,朱元璋怎么可能会放心让别人决策发展大事呢?

虽然很多事情都因为来回传递信件而耽误,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天清晨,朱元璋在早朝上将派官前往天竺的事宜提了出来。

天竺地处遥远,充满未知的挑战和机遇,因为当地的土地都是购买而来的,所以很可能会有各种骚乱,可谓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朱元璋在早朝上大手一挥,说:“天竺的土地,刚刚纳入我大明的版图,当地百姓与天竺国的态度尚未明朗。”

他顿了一顿,扫视着下方的官员们,接着说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很有可能面临极大的危险。因此,我决定将天竺之地主要用于农业,每年税收的两成将作为额外的奖赏,以补助的方式发给驻扎在那里的官员,只限五年。”

“另外,天竺的土地虽然购得,但已纳入我大明的版图,土地上的百姓也应当算作我大明的子民。”

“我不希望听到你们乱收税务,导致天竺百姓群起反抗。若是因为税务问题闹出造反的乱子,我将先砍了造反的头,再砍你们的头!”

他的声音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不容置疑。众官员们立刻低下头来,心中默念着圣上的旨意。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淡淡地说道:“户部、礼部和工部,你们三部各出一人,远驻天竺。至于剩余的官员,我们从当地和云南的官员中挑选一些就可以了。”

他并没觉得这件事有多么重大,然而在百官之中,这个消息却像一颗炸弹般掀起了巨大的风波。

然而,当听到工户礼三部需要各出一 人远驻天竺时,兵部、刑部和吏部的人都忍不住流口水了。

虽然这项差事只有五年的期限,过了五年之后,补助就不再发放,但即便是只有五年,这笔财富也算得上是大笔的收入了。

兵部尚书李焕文心中愤愤不平,当即就决定面见朱元璋,表达自己对早朝时宣布的这项决策的不满。

他快步走向殿外,身后跟随着一众官员,脸上都带着不安和焦虑。

“陛下!这不合适啊!”李焕文一脸不满地嚷道,“天竺之地野蛮未开化,怎能不让我兵部派人去驻守?”

话音刚落,刑部和吏部尚书冯谅和王敏也一同前来。他们双双跪地说道:“陛下,新地不稳,当以严刑和峻法稳定局势,怎能没有我刑部和吏部呢?”

朱元璋笑呵呵地看着三人,心知肚明他们的意图。他缓缓地说道:“三位爱卿,不是咱有失偏颇,实际上这块新土并不算很大,都是因为天竺适合种粮,所以咱才买下,用来补贴我大明军粮。”

三人显然对朱元璋的话并不相信,李焕文率先开口问道:“陛下,此地有多大?”

朱元璋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张中正赶忙取出地图,在上面随手画了个圈,展示给朱元璋和三人。

看着地图上的那个圈,竟然包含了印度十分之一的领土,朱元璋和三名尚书都目瞪口呆。朱元璋率先回过神来,疑惑地问道:“你小子没框咱?咱才给了沈旺五百万两,他就买下了十分之一个天竺?”

“如果咱把国库里的银子都掏出来,那岂不是整个天竺都有可能归我们大明所有?

张中正轻咳一声,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陛下,这次咱们可是赚大发了啊。”

“首先,咱们正好碰上了雅利安人入侵天竺的大好时机。天竺国虽然粮食充足,矿产也不少,但他们的科技水平可真是让人不敢恭维。”

“所以,当雅利安人入侵时,天竺国根本无力抵抗。他们的军队节节败退,天竺国只能用巨额军费来激励将士们奋勇抵抗。咱们用五百万两换取十分之一土地的生意,可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绝对不可能再有第二次了。”

“其次,咱们购买的土地还是在印度东北部,这一地带虽然地势还算平整,但在天竺人看来,跟内地的平原比起来可就差远了,所以他们才愿意卖给咱们。”

“最后,天竺东北部一直与天竺中央存在巨大的矛盾。这里佛教盛行,而天竺中央信奉的是印度教和大食教,三者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这三点原因综合下来,天竺中央才会同意将天竺东北部的土地卖给咱们。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

张中正的话语让朱元璋听得津津有味,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心中暗自庆幸能够有这样一位谋士,在国家大事上真是得力不少啊!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仿佛在思考着张中正的话语。三位尚书跪在殿下,聆听着这场关于天竺土地的交易。

“而且我们不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张中正继续说道,“沈旺给天竺王许诺,虽然不能干涉天竺国内的战争,但是必要时候,大明可以庇护天竺皇族。也正是因为这个条件,天竺王才同意了大明的购土。”

朱元璋缓缓点头,表示对张中正话语的认同。三位尚书也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这时,兵部尚书李焕文突然直起身子,神情严肃地说道:“既然我们购买的天竺土地已经是最差的,都能比得上我大明中等良田,那我们为什么不趁这个时候直接出兵呢?”

刑部尚书冯谅在一旁冷笑一声,嘲讽道:“呦,你现在想出兵了?头几个月陛下问你能不能出兵天竺的时候,你不是说兵部的粮食不够嘛?”

李焕文听了这话,脸上却没有一丝尴尬之色,反而梗着脖子说道:“我哪知道天竺好到这个地步?不过倒也奇了怪了,为何天竺土地这么好,他们没有发展出一个能和大明掰手腕的帝国呢?怎么会这么弱。”

张中正笑了笑,接过话题解释道:“后世有个著名的文明发展理论,即《贫瘠文明高级论》。这个理论很复杂,我就简单说一下。”

随着张中正的讲述,朱元璋和三位尚书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他们开始明白,为什么天竺拥有如此优越的土地条件,却没有发展出强大的帝国。

“一个地方如果越贫瘠,那么它所孕育出的文明进步速度,往往会比同时期的其他文明更快。当然了,也不是说越贫瘠就越好,毕竟万事都要有一个度。”

朱元璋听后眉头紧锁,一脸认真地问:“此话怎讲?”

张中正解释道:“这贫瘠,并非单纯指资源上的贫瘠,同时还含有安全、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给每个情况定下分数,如此一来每个文明的发展潜力自然也就计算出来了。”

朱元璋听后有些好奇,便开口问道:“那咱的大明的发展潜力又是多少呢?”

张中正想了想,然后缓缓开口:“大明的发展潜力应该在十几分左右。相比之下,天竺和美洲的国家只有三分左右,而欧洲则与大明相差无几,只是稍逊一筹。”

朱元璋抚摸着他的胡子,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光芒:“看来,要尽早解决欧洲这个祸患啊。”

“咱记得你说过,再过两百年,就是欧洲开始崛起的时候。”

想到这,朱元璋又轻轻摇了摇头:“不过,到那时我们可能已经不在了。世界如此之大,我的时间却没有那么充裕。”

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殿内的空气似乎变得凝重起来,只有蜡烛燃烧时发出的微弱响声打破了这静谧的氛围。

整个御书房陷入了片刻的寂静之中,仿佛空气都变得凝重起来。朱元璋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默:“这件事需要进一步商议,三位爱卿先回去等候旨意吧。”

三人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缓缓退出了御书房。朱元璋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门外,脸上露出了一抹深思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