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正慎重地点了点头,美利坚的西进运动从最初的三次大规模扩张,到最终完全占领五十州领土,历经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牛仔文化、印第安神秘文化,以及后来的枪械合法和所谓的“民主自由”,都深受西进运动的影响。

李焕文看着张中正,若有所思地琢磨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控制好对新开拓的土地和居民进行有效的掌控和安抚,那么这个计划的负面影响就可以被遏制住。”

张中正皱着眉头,轻轻地摆了摆手:“这样的想法可能不太现实。任何长期、大范围实施的群体性政策,都会对受到影响的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看到李焕文对西进运动表现的很轻松,张中正的声音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担忧。

任何决策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而这些后果往往难以预料和控制。这次的决策如果能够尽可能地完善,就可以避免未来的遗憾。

李焕文瞥了眼朱元璋,见朱元璋微微颔首,他才继续说道:“如果采取一次性、长期连续的措施,那肯定会对百姓造成深远且不可磨灭的引导。”

他顿了顿,眉头紧皱,仿佛在斟酌措辞,接着说道:“然而,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效仿后世的美利坚。”

他抬眼看向张中正“我们不能忽视华夏民族与美利坚民族之间的民族性差异,以及地理因素。在华夏民族的力量面前,一旦涌入印度次大陆,对于天竺国来说将是摧枯拉朽般的胜利。”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光芒,接着说道:“我们不会像后世的美利坚那样,对当地居民进行灭绝行为。相反,我们可以采取更为中庸的办法。”

“我们完全可以鼓励汉男与竺女的结合,这样不出百年,就可以在人群方面彻底同化天竺。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文化熏陶,让当地人对华夏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张中正低头向李焕文微微一礼,沉稳地说道:“还请李先生不吝赐教。”

李焕文捋着胡须,微笑着摆摆手,说道:“赐教不敢当,只是对后世的西进计划稍作补充而已。”

张中正微微点头,表示认同,李焕文接着说道:“华夏习武之风盛行,民间武力确实不容小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民间的力量对天竺进行影响,这样我们就能省下来不少军队的力量。”

李焕文沉吟片刻,继续说道:“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军队需要稳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意妄为。今年年初,陛下才定下军队改制的计划,如果我们再放纵军队对敌人劫掠,那一切计划都可能落空。”

李焕文看向张中正,继续说道:“而现在的问题是,军队不能通过劫掠来获得自给自足的资源,朝廷又没有多余的粮草供应战争。”

李焕文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芒,说道:“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一下美利坚的西进计划,模仿我大明的镖局模式,让军队的主要目标从开疆拓土转变为保护参与西进运动的百姓呢?”

张中正思索了片刻,然后注视着李焕文问道:“如果由百姓供养军队,那么军队的指挥权该如何处理呢?”

李焕文毫不在意地摆了摆手,用一种轻松的口吻回答:“唉,这些都是小事。我们只需要让百姓把钱交给朝廷,再由朝廷把钱交给军队,这不就解决了吗?”

张中正听后陷入沉思,他仔细考虑着李焕文的建议,脑海中不断分析着这个计划的利弊得失。过了许久,他抬起头来,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困惑和疑虑。

李焕文见状,便安慰道:“张先生,不必过于担心,这只是我的一个设想罢了。如果皇上和您觉得不满意,那我们就再想其他的办法。毕竟兵部现在没钱,要我们自己掏钱出兵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元璋听到这里,轻轻咳了一声,打断了他们的思路。他看向张中正,说道:“张爱卿,我看你是走进歧路了。”

张中正一愣,不解地问道:“陛下,您是什么意思?微臣所想的都是为国为民之策啊。”

朱元璋微笑着对张中正解释道:“张爱卿,我不是说你不走正道。我的意思是说,你刚刚是不是在考虑这个计划是否完美,是否有漏洞?”

张中正眉头微皱,露出些许困惑的神情,点了点头。这的确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朱元璋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便微笑着开口,为张中正解惑:“张爱卿,这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完美无缺的政策呢?就算是存在这样的政策,世上的人又怎么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呢?”

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让张中正猛然惊醒。他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心中的困惑瞬间烟消云散。

朱元璋的这句话让他明白了,自己刚才的想法确实是过于钻牛角尖了。

对于一个计划,如果过于关注其可能的缺陷和问题,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困扰之中,因为即便你考虑出了问题,可能也无法改变什么。

古人常言,大道五十天衍四九,这句话不仅意味着凡事留有一线生机,也暗示着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着缺陷和不完美的,而真正的智者懂得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找到出路。

张中正心中豁然开朗,有些事情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因为世上本无完美之事。

而他需要做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帮助大明王朝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理解了这些后,张中正不再纠结于西进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果总是畏首畏尾,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下定决心后,他猛地一拍脑门,对朱元璋说道:“陛下,差点忘了大事啊。”

朱元璋好奇地问道:“什么大事?”

张中正面露喜色,兴奋地对朱元璋说道:“陛下,硝化甘油已经可以在实验室里实现了!”

朱元璋一脸困惑地看向李焕文,李焕文同样是一脸懵逼。

“咳,爱卿啊。这……是什么油啊?”朱元璋疑惑地问道。

张中正看了眼眼前两人一脸的疑惑,这才反应过来他们对于化学的了解程度。他解释道:“陛下,硝化甘油是一种新型的火药!”

朱元璋的眼神逐渐变得凌厉起来,他看着张中正说道:“你个小崽子,说话总是断断续续的,明天我就让人断了你的香火,一把火烧了你的地图!”

张中正尴尬地笑了笑,也没敢继续搭茬。他本想好好解释一下硝化甘油的作用,但一想到化学反应的原理十分复杂,担心朱元璋听不懂,只好换个方法给朱元璋解释。

“陛下,这硝化甘油就是下一代的新型火药。”他说道。

朱元璋听后眉头紧皱,张中正继续说道“这种火药如果在配合上硝化棉,完全可以做到两三里开外,直接射穿大明精兵所穿的重兵铁甲!”

朱元璋听后沉默了片刻,随后长吐出一口气,感慨地说道:“幸好爱卿生在我大明啊。”

大明的重甲兵并不多,多数是战马上的重骑兵,身上穿戴的也不是步兵身上的软铠甲,而是由大块铁板拼合在一起的重甲。

这种重骑兵,一般都是用在最危险的任务中,比如和蒙元铁蹄互相对撞,用来冲毁对方阵型。

能在两三里开外直接打穿重甲兵身上的铁甲,其威力不可小视!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张中正一眼,心中暗自感叹这位爱卿的才华和不凡见识。

他知道,这种新型火药的研制成功,无疑会给大明军队带来巨大的战斗力提升。

此时此刻,朱元璋对于张中正的信任和倚重愈发增强。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不仅有着深厚的学识和见识,更有着一颗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的心。

张中正凝重地说道:“陛下,微臣已经进行过实验。设计的栓动狙击枪若是在五百米的距离上,足以一枪将耕牛的头颅打出一个大窟窿。”

张中正顿了顿,斟酌着措辞,“若是在两三百米的距离,则足以将对方的脑袋打个稀巴烂。”

朱元璋先是一脸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一拍桌子,语气略带调侃地说道:“干啥要用耕牛!你咋不去牢房里拉几个死囚!那耕牛可是种地的宝贝,你个臭小子是不是馋牛肉了?”

张中正尴尬地挠了挠头,连忙解释道:“陛下,不是微臣馋牛肉,实在是,死囚不够用啊。”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现在别说是应天牢房,就是整个大明的死囚都不够用了,都被太医院预定走了。”

朱元璋听完张中正的话后,眼睛瞬间瞪得溜圆,满脸的不可思议:“不够用?难不成我大明现在已经到了史书中说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了?”

张中正看着朱元璋那略带惊讶的神情,知道他有些不信,只好进一步解释道:“陛下,真不是微臣框你,太医院两拨人一拨人在研究新药,自然就需要死囚最先试药,另一波人则在研究那些病毒细菌等邪物对人的影响,这也需要死囚来实验。”

朱元璋眉头紧皱,不解地问道:“那也不至于死囚不够用吧?”

张中正苦笑了一下:“大量的实验下去,自然死囚就不太够用了。”

朱元璋沉默了半晌,过了许久才说道:“要不这实验就停了吧,咱怕这群书呆子钻进牛角尖,对大明正常的百姓下手。”

张中正想了想,对朱元璋说道:“最适合的应当是鼠类与猴类,不如就让太医院以后用动物做实验吧。也不让他们去抓,就自己饲养自己使用。”

听到这个建议,朱元璋的神情渐渐松弛下来,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他站起身来,背手踱步到窗前,看着窗外的月光沉思起来。

这场关于死囚实验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但张中正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

明朝的医术研究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令人矛盾的死囚实验。

朱元璋点点头,表情有些沉重,说道:“爱卿啊,咱也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你知道的,咱大明子民都是读书人,有时候他们读书读得太深,就会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

“就像你说的那些开创现代医学的人,他们做过的事确实是丧心病狂。挖坟盗尸、绑架小孩女人来做实验,甚至还有不少无辜死去的人被埋葬在所谓的医学贡献墓园里。”

朱元璋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接着说道:“既然我们已经决定了要向西进发,那么你就先去大明工业研究所看看吧。”

“你那里微型弹簧的技术攻破了吗?这可是我们西进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啊。”

张中正听到朱元璋的询问,心中一动。他深知这个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认真地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放心,微型弹簧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够攻克这个难关。”

说罢,张中正便告辞离开了皇宫。他穿过熙熙攘攘的京城街道,来到了大明工业研究所。一进门,他便看到研究所的负责人廖华正站在门口等候。

廖华看到张中正来了,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迎上前来,说道:“张兄你可算来了。”

张中正有些疑惑“怎么了?”跟着廖华走进了研究所内部,穿过了一片实验室,终于来到了一个专门研究机械零件的实验室里。

这里有许多精密的机械零件和器材,看得张中正眼花缭乱。

廖华指着其中一个正在忙碌的实验员说道:“正在研究微型弹簧的实验,终于有成果了!”

张中正走近一看,发现这个实验员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显微镜下的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