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朝欢.姬燮

懦弱夷王终临朝。蜀吕二国进献宝。觐见诸侯下朝堂,周礼至此日渐少。无人尊此道。烹杀齐公不用脑。诸侯恼,不再来朝,互相攻伐闹。

六军征戎出兵刀。偶有高光俞泉耀。无能竟然能夺位,敢煮诸侯胆量高。懦弱何来靠?史书自古镜中照。是非过,自有定论,不过图一笑。

周帝姬燮之注解:

姬燮,周夷王,周王朝历史上第九任君王,周孝王之侄孙,周共王之孙,周懿王之子。

周夷王从小懦弱无能,本该懿王驾崩后继位,但懿王平庸,导致周朝开始衰落。所以懿王驾崩后,被看不下去的孝王抢去了王位。周夷王又是一个幸运的人,孝王驾崩后,在诸侯的拥戴下(不知道跟拥戴他的诸侯达成了什么协议)又重新夺取了王位,但是骨子里懦弱无能的性格对周王朝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夷王登位不久,蜀国与吕国派使者入朝纳贡,献上了美玉,周夷王龙颜大悦,在黄河边高规格的进行接待,举办了盛大的受礼仪式。后来有诸侯国的国君来周朝国都觐见,周夷王一路小跑走下龙座来迎接诸侯国君,周朝礼节全部抛却,按道理来讲,诸侯是臣,哪有臣见君时,君迎接的道理呢?因此,这里就值得玩味了,又回到孝王崩,夷王在诸侯拥戴之下登基的那个场景了,个中原因,史书没有言明,各自品味吧。夷王三年的时候,史书记载纪国的国君向夷王说齐国国君的坏话,夷王不分青红皂白,甚至都来不及调查,就将齐国国君骗至都城,二话不说,扒光衣服扔进大锅给煮熟了,都说夷王懦弱胆小,这不应该是一个懦弱的人能办成的事啊?所以其中原因,值得深思,但不难解释。把前后因果联系起来一想,笔者大胆猜测:夷王即位,有诸侯拥戴,但不是全部,所以拥戴他的诸侯,他只有亲下朝堂迎接,在他们之前没有任何面子,不拥戴他的根本不会在乎他,也不会怕他,还有一些处于中立的,比如齐国可能就介于不拥戴和中立之间,杀了他,既可以一解夷王心中怒气,又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让诸侯们重视中央和王权。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形势并没有向着夷王想的方向发展,诸侯们看到夷王如此无道,更加的不来朝贡,并且开始互相攻击兼并,甚至进攻中央政府的地盘,态度非常嚣张,不断的试探夷王的底线,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楚国国君熊渠,熊渠作为诸侯国国君,用的是仿效周天子使用的仪仗制度,还将其三个儿子封为王,这就使得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中央政权正在被架空,没有人愿意听中央政权了,周王朝开始衰落。

但周夷王的一生也不是一无是处,偶有发光出彩之时,在野外打猎的时候竟然捕获了一头犀牛,夷王很高兴,认为是个好兆头,激起了雄心万丈,西边太原方向的戎族不服周朝管教,常来侵扰周朝西部边境,夷王命令虢国国君为统帅,率领六军讨伐太原之戎,一路砍瓜切菜,直接攻击到太原之戎的老巢俞泉,大获全胜,得战利品一千匹马。这是周夷王少有的高光时刻,但是难掩周王室衰落的态势,也难掩夷王的懦弱无能。虽说,夷王懦弱,但成功的从叔祖父手中夺取了王位,说他胆小,但是敢无脑的烹杀诸侯国君,因此千古帝王事,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