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姬辟方

父庸子弱难兴盛,叔王抢登大宝。励精图治,厉兵秣马,隐约欲振周朝。豪气尽绕。王师征犬戎,和释烦躁。西戎献马,王乐重赏开口笑。

马是国中宝,专职汧(qian)渭间,非子之好。祭祀农耕,东征西讨,创收造福王朝,马群为妙。弼马始封秦,后得皇道。壮志未酬,乾坤重整谁知晓?

周帝姬辟方之注解:

姬辟方,周孝王,周朝历史上第八位君王,穆王之子,共王之弟,懿王之叔。

懿王驾崩,太子姬燮(xie)理应继位,但姬燮比他老子懿王还显懦弱,被其叔祖姬辟方乘机夺取了王位。

周王朝充分吸取了商朝的教训,避免因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而导致的兄弟骨肉相残的局面发生,确保周朝的长治久安,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一制度有效的保证了周朝前期的稳定。周孝王的夺权即位,在宗法深严的西周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从侧面反应了太子姬燮是多么的软弱无能啊。于继承制度上讲,孝王属于谋权夺位,从侄孙手中抢的最高王权,但是从西周历史上看,孝王的夺权在某种意义上延缓了王朝的衰退。

懿王的矛盾懦弱,意志不坚,靠迁都来逃避,抱头当鸵鸟,而太子姬燮更是懦弱无能,温文敦厚,没有为君的手段,雄才大略的叔祖父周孝王实在看不下去了,乘机夺取王位,试图振兴周朝。

周孝王登位后,励精图治,对内对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铁腕治理,使得西周王朝的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孝王对于犬戎曾经入侵周朝之辱,始终耿耿于怀,即位不久,就命令诸侯国申国的国君申侯率六师进行西征。但是,第一申侯内心是不想打仗的,第二申侯自己也有私心,于是申侯向孝王出主意:大王,咱们现在出兵犬戎,行的是不义之师,一味的打仗只会有损国力,让百姓和士兵遭受无谓的伤亡,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我有一个主意,之前我的祖先和西戎的一个部落扈曾经通过婚,因此扈归服我朝,我朝西部边境稳定不受侵犯,现在我把女儿也嫁给扈的首领大骆,并且生下来一个儿子叫成,只要大王能够保证我的亲外孙能够继承大骆的位置,申、扈两族就能保证我朝西部的边境永远安宁。

原来申侯的外孙并不是大骆的嫡出,大骆的嫡长子名叫非子,是一位驯马能手,孝王把他留在王都担任主管驯马的大臣。申侯假公济私,表面上是为王朝着想,其实是为了自己外孙。但是周孝王是明君啊,申侯的话非常有道理,既节约军队开支保证边境安宁,又避免了百姓军队的伤亡,目的达到了,何乐而不为?所以当即答应申侯的要求,并向申侯承诺,不会放非子回国继承扈国国君之位的。果然,在申侯的出面讲和之下,西戎接受申侯的调解,同意与西周言和永远和平发展,此后永不侵犯西周边境,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被申侯化解。几年后,西戎派使者入朝拜见孝王,并献上良马百匹。孝王非常高兴,回赠了很多礼品给西戎使者。

当时,孝王已经意识到马匹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无论在祭祀农耕,还是在战争中,马俨然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了,马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孝王一直命令非子为王室养马驯马,但苦于没有优良的品种,周朝的养马事业进展缓慢,这次西戎一下子晋献了一百匹优质马匹,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母马,这让周孝王喜出望外,在汧渭之滨辟出专门马场,让非子前往,专职养马,经过几年的发展,在非子的专心调教下,马群不断的发展壮大,为西周王朝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非子养马有功,孝王将他封在秦邑,建立了秦国(没错,就是一统六国的秦国先祖)。周朝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天妒英才,孝王的雄心壮志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施展、中兴周朝的大业尚未完成就中途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