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方面看来,游戏是给了玩家生路的,“室友”有缺陷。

这个“朱欣玉”的缺陷是视力不好,那么其他两个“室友”呢?它们是否有缺陷呢?缺陷又是什么?

夜晚在不知不觉中过得很快,等到孟明月再睁眼的时候已经听到了阿姨尖锐的哨声:“嘘——嘘——”,“起床了!起床了!”宿管阿姨喊着。

孟明月迅速掀开被子,顺着梯子爬下床。她今天需要早点到班,那个男生的生死对她接下来的计划很重要。

“室友们”今天没有什么异样,只是那个朱欣玉看了孟明月好几眼,视线强烈得孟明月几乎无法无视。

但她并没有过度关注昨晚爬上她床的朱欣玉,只是暗中观察其他两个“室友”。

朱欣玉对她来说已经没什么用处了,孟明月更想知道其他两个人的缺陷。

可惜的是,她没看出什么。

早上6:42

不对劲。

她一进班级门就发现了不对,班级座位排列发生了变化,还少了一些桌椅。

孟明月把班级里的桌椅从头到尾扫视了一眼。

少了4个座位。

她反应很快,立刻看向黑板旁边贴的成绩单,发现上面少了4个人的名字。

就像是游戏出了bug一样,这4个人没有留下一点踪迹。

回忆起班级里男女生的人数,孟明月确定,消失的4个人全都是女生。

她想起昨天女孩说的话:“第二天你和你所在的寝室都消失了。”

难道是由于那个女孩死了,她所在的寝室就都消失了?

孟明月思索着。

良久,等到有人陆续从班级里进来,孟明月才想着:算了,这个线索先放着,她还有别的事要验证。

孟明月随意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来,然后从里面抽出一本书。

翻开书的第一页,果然,上面是“赵静”的名字。这更验证她的猜想了。

只要等到早读人齐了,一切就都真相大白了。

孟明月没有移动位置,就只是坐在她找的这个座位上。

7:00

班级上的人陆陆续续的都到齐了,但是孟明月看到有4个座位始终是空的,那个男性玩家一直到现在都没来。

早读快开始了,英语课代表正在把早读任务写在黑板上。

但是今天早上的课前显然没有那么安静,大家都在窃窃私语。

“你知道吗?李文殊死了。”

“什么?怎么可能。”

“你看他的座位是不是空了。”

“我去,真的。”

“怎么死的?”

“听说是被他室友半夜用被子捂死的。”

“我操,谁干的?”

“寝室其他三个人都干了。”

“你怎么知道的?”

“昨晚男寝半夜2点多就听到人的呼救声,吵起来了,警察和救护车都到了。”

“啧啧啧……”

“那他也太惨了。”

……

班级里闹哄哄的,无一例外,都是在谈论这件事。

“叮咚——玩家死亡人数为2人,剩余玩家人数为28人。”

孟明月听到这话,心里立刻有了盘算。

她猜想的不错。

昨天晚上听完女孩说的话,她就在心里有了推测。

其实她跟其他玩家的时空是隔离的,每个玩家所在的时空都是孤立的。

在教室里,每个玩家的时间流速不同,也可以说,每个玩家都被游戏分成了不同的“领域”。但是回到寝室后,每个玩家又被联系到一起,他们又连成了同一个时空。这也解释了她在晚上遇到了已经身处“第三天”被追杀的女孩。

玩家在自已的“领域”内是主角,所以无论坐在哪一个位置都会自动绑定玩家的身份。

只是……每个玩家时间流速不同的原因,她暂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许……这跟玩家的主观意识有关。

因为整个游戏看似是所有玩家都在一起,其实坐在教室里的除了玩家自已就只有游戏投影出来的其他玩家和虚拟人物。

还有……游戏的人数播报一定有问题。那个“李文殊”凌晨3点就死了,为什么游戏现在才播报他的死亡。

在她进入游戏后,游戏一共播报了两次玩家人数,这两次的共同点就是她在游戏播报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两人的死亡。

那么……难道游戏播报也是根据玩家主观进行的吗?

玩家的主观意识已经可以影响两个结果了,是否可以把这个当做游戏里的一根线,贯穿着游戏的开头和结束?

如果这个结论正确,那么反过来也可以用于推测玩家的时间流速不同的原因。

这个结论很隐蔽,并且隐藏在两个重要游戏节点里。按照游戏的风格,就像上一局游戏一样,只要找到一条暗线,其他的子线索就可以由这个母线索推导得来。

孟明月目前只能这么按照惯性思维按部就班地想,因为其他的结论由现在的线索推不出来,等到她找到其他线索,在推翻这个结论也不迟。

现在先由这个母线索顺着往下想,玩家的时间流速不同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时间流速跟这个母线索毫无关联,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结论——每个玩家的时间流速是随机的。

其二,,时间流速跟玩家主观意识是一致的。按照那个女孩的说法,她一直是想和室友处好关系,达到通关条件一。那么也就是说想要达到通关条件一的玩家时间流速是比其他玩家要快。

至于孟明月她更倾向于选择通关条件二,她的时间比女孩要慢。

孟明月有预感,这个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

因为她参加的这两轮游戏中,游戏最拿手的就是监测玩家的脑电波,而知道玩家心里究竟想要达到哪一种通关条件就需要用到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