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章

开学前的这段时间,根据上次的会议要求,凡涉及并校的校点,老师必须义务去做群众的思想和动员工作,坡脚村总共三十多户人家,今年入学的适龄儿童只有4人,升二年级的有5人,根据上级的文件指示,不足10人的班级要撤点办学,合并到邻近相对集中、师资强,办学条件较好的校点就读。

坡脚小学将要被撤并的消息传开后,坡脚村的群众没有一个人同意,他们态度坚决,行动一致,同仇敌忾,虽然李洪波老师挨家挨户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可仍旧得不到村民的支持,有的村民甚至还把李老师当成叛徒、内奸,弄得李老师十分狼狈,闹得特别凶的几户人家甚至联合起来,专门到乡政府举行抗议。

开学后,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约定好不许谁家带着孩子前来木渠小学报到,我和李洪波老师很着急,群众的思想工作做不通,时间一天天耽搁过去,但又无计可施,我们只好将这里的情况上报给学区领导,实际上不同意撤并校点的村寨不止是坡脚村,其他村的群众也闹得不可开交,陈校长和几个班子成员这几天为撤点并校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抽不过身来,他委派教导处的徐老师下来,和我们一起继续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星期六一大早,教导主任徐老师赶到木渠小学,吃过午饭,我们三个前往坡脚村,继续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我们先来到坡脚村的村长家了解情况,事实上坡脚村的村长对这件事的抵触情绪也很大,我们对他宣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校带来的种种好处,终于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徐老师让他通知村民晚上到坡脚小学开会、吃过晚饭,村里的人闹嚷嚷地围拢在操场上,看着人来得差不多了,李老师以主人的身份向群众介绍我和徐老师,他说:“乡亲们,我们今晚请你们来开个会,共同商讨一下撤并学校的事,我再次重申,这不是我出的主意,我也没这个权利,这是上级的文件精神,这是关乎我们村孩子教育的大事情,不是某个人就能做出的决定,我也希望咱们村的孩子能在自己门口上学,我在这个学校教了近20年,或多或少有点感情,我也不想就这样被撤并......”李老师哽咽道:“可是上级的文件要求就这样,撤并学校也并非只是我们坡脚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现在其他学校都开学了,你们不着急吗?你们难道要把孩子留在家,不去他们去读书了吗?”李老师指了指我和徐老师,接着说:“今天教务处的徐老师也来了,还有木渠小学的夏老师也来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说出来大家共同商量解决。”

教务主任徐老师站起来欠了欠身,他清了清嗓子,说:“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好,今晚把你们集中到学校里开个会,我们坐在一起商量撤点并校这事,你们不同意撤并自家门口的学校,你们有自己的想法,你们的难处我能理解,可是这是国家教育的发展趋势,学生一年年减少,有的学校只有几个学生,只有几个学生怎么教学,全乡那么多学校,教师如何安排,所以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今年出台的文件规定:学校不足10人的校点就要撤并,我们不得不执行,你们村今年新入学的孩子只有4个,二年级有5人,你们想想,一所只有9个学生的校点如何办学,加之全乡教师严重不足,如果坚持要办的话,也只能让李老师进行复试教学,因为派不出老师来,李老师也上了年纪,哪有精力上好两个年级的课程,再说了教学成绩也不可能提高,我明确告诉大家,如果以后学生多起来,坡脚小学还会继续恢复办学,还会增派更好的老师来这里教学,现在我就说一下国家为什么要实施撤点办学,还有撤点办学有哪些好处,撤点办学是国家对教育做出的重大方针政策,是大势所趋,不是某一个人的主意,也不是某个人说了为准,国家实施撤点并校办学的原则就是要把过于分散、生源少,办学条件不成熟的教学点撤并到相对集中,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形成一定规模,当然撤点办学给教学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你们带来一定的不便,孩子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方便照顾,你们心里放不下,可是这些困难以后会逐一解决,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顾虑都可以说出来,我们像一家人在一起共同协商解决嘛。”

这时一个老人颤巍巍地起身说:“那我就来说几句,你们说的国家政策我们老农民不懂,可是有一点我们大伙儿不明白,撤校,那为什么不把木渠村的学生合并到我们村里来教学,而是把我们村的学校撤了,他们村的孩子读书倒是方便了,我们村的孩子要走那么远的路去他们村读书,况且路还不好走,大伙儿说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老人朝着会场扫了一眼。

大伙七嘴八舌地说:是啊,是啊,为啥不把上面的校点撤并,非得让我们上去将就他们。

徐老师说:“感谢这位老人的发言,为什么不把木渠村的学生和并到坡脚学校教学,是这样的,国家实施撤点办学的目的就是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办学条件不足的教学点、生源少的校点撤并到相对集中,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木渠村是这一带的中心点,村子较为集中,利于办学,举个例子吧,这就好比谁家养个姑娘,总是想着要嫁到条件好的地方吧,人嘛总是要往高处走。”

一个男人不服气地说:“木渠村也不见得比我们这里强,他们种高粱、红薯、水稻,我们这里还不是一样能种出,木渠村的姑娘还不是有好几个嫁到我们村,来的站出来给他们瞧瞧。”大伙儿哈哈地大笑起来。

徐老师也笑了,他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打个比方,不太恰当,不是说你们这里不好,木渠村周围邻近的村庄人口相对集中,生源稳定,办学条件以后会逐步改善,现在木渠小学已经申报上去,学校要排危修建,以后将要调派一些像夏老师一样年轻的老师来。”

这时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妇女起身说:“既然是上级的决定,他们考虑过没有?这些孩子这么小就要住校,吃饭都会烫嘴,晚上还要大人领着睡,自个儿没发照顾,你们认为我们能放心么?如果他们长大一点,我们也没啥说的,你们说是不是?”

徐老师说:“坡脚村离木渠村也不太远,顶多一个小时的山路,完全可以走读,路程比你们远的村庄多的是哩,那时你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还得自己背着炊具,自己做饭吃,吃包谷糊糊,生一顿,熟一顿,还不是坚持下来,况且学校有老师照看,我相信夏老师和李老师,他们会照看好他们,这点你们放心。”

我起身说:“各位乡亲,你们心里的担忧我理解,毕竟孩子这么小,你们放心不下,但是请你们相信我们,生活上我们会照看好他们,学习上我们也会尽心尽力教育。”

“夏老师今年教的班级可是全乡第一名,你们把孩子交给他教育,是孩子们的福气,我们这些老不中用的,知识落伍跟不上了。”李老师说。

另一个男子说:“我们祖祖辈辈就生长在这穷地方,地形陡坡崖高,出门走一步路都得小小心心,这么小的孩子每天往返在学校的路上,谁能放心,说句防而不备的话,万一路上出事谁负责。”

徐老师说:“可以这样嘛,你们可以轮流着接送孩子,一家接送一天,你们就辛苦一下,每天接送一趟,你们商量一下,每户轮流送一天,一个星期也就轮上一天,不会耽误你们的农活。”

李老师说:“开学这段日子,我负责接送,早上你们把学生送到我家,我会安全把学生带到学校,下午放学再带回来,规定个时间,你们来我家接就行,这样你们该放心了吧。”

一个妇女问:“学校没有食堂,孩子总不能饿着读书吧。”

徐老师说:“这个我回去会反映,以后争取把食堂办起来,食堂没办好之前,你们早上起来整点饭给孩子吃,上午九点上课,上课前赶到就行,下午把放学时间提前点,其它村落走读的孩子都是这样,就克服一下吧。”徐老师说。

李老师突然说:“午餐我来负责,我煮饭给他们吃,就这么几个人,多加几把米就行。”我随即随声附和道:“早上你们弄点早点给孩子吃,午饭和我们一块吃。”

“这倒不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时间一长,谁负担得起,干脆每家凑点油米添补。”一个老婆婆说。

李老师说:“这以后再说,到时要拿的话,我们再商量商量。”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阵,最后徐老师问:“你们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这些村民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出声。

“如果没有其他问题,那就这样定了,我回去向上级反映一下你们这里的情况,争取免掉孩子的学杂费,这事我能保证,以后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回去准备一下娃娃的行李和生活用品,明天中午带着孩子,到李老师家集中,我们一起去学校,如果不来的,老师也不可能再等了,为了孩子的学习,希望你们不要再耽误时间了。”

散会后,我们三个悄悄地摸到几户较为顽固的家庭做通思想工作,第二天中午就有几户学生家长带着行李领着孩子来到李老师家集中,大多数的家长还再持继续观望态度,看到别家的孩子来了,才不得不带着孩子来到李老师家集中,下午,孩子都到齐了,我们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