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了除夕,整个南京城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百姓兴高采烈地迎接泰武二年的到来。

泰武二年,即大明历明元二百七十九年,华夏历公元六六四七年。

所谓华夏历,乃是泰武皇帝直接将西历拿过来,往上加了五千年的产物。

号称公元元年乃是伏羲元年(实际上伏羲元年是西元前四八五二年,为了方便计算直接加了五千年),洪武元年为公元六三六八年。

至于大明历,则就更简单了,以洪武元年、即公元元年为明元元年。

众所周知,年号乃是汉武帝首创,华夏历公元四八六一年,汉武帝以“建元”为号,确定了华夏第一个年号,相当于给年起个名字。

在先秦之时,古人有姓、氏、名、字。

“姓”字为“女生”,是以母系血缘来区分族群的符号标志,故而有同姓不婚之说;

“氏”为“姓”的分支,通常与封地或者官职相关,氏也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名”是个人的代号,一般是父母对孩子寄予的期望;

“字”是对“名”的解释,成年后由长辈赐予,是社会身份成熟的标志。

而泰武皇帝为了更容易区分历史朝代,所以制定了华夏历以及各个朝代命名的大年号,即大明历、大秦历、大汉历等。

所谓华夏历,就相当于年的姓;大明历、大汉历则相当于年的氏,“泰武”之类的年号,就相当于年的名字。

如此,往后记录、查阅历史,也会更加便捷。

以唐朝为例,建于华夏历公元五六一八年、大唐历唐元元年、武德元年;亡于公元五九零七年、唐元二百八十九年、天祐四年;国祚二百八十九年。

一目了然,简单粗暴。

······

而不同于外界欢欢喜喜过大年,整个紫禁城自下午时就陷入紧张之中。

黄昏之时,朱存梧在乾清宫闭目打坐,可惜《道经》诵了好几遍,终究不能静下心来。

“坤宁宫那边怎么样了?”

皇帝终究没有忍住,问起了门外的宦官。

太监知道皇帝焦虑,捡着好听话回答,“回禀陛下,端木先生进去后,坤宁宫还没有消息传过来,不过皇后娘娘吉人天相,又有祖宗保佑,定然会母子平安。”

朱存梧却听得心烦意乱。

皇后已经是第二胎,而且修行《道经》后体质倍增,又服食了一颗长春丹,怎么可能会有事?

到底是关心则乱,朱存梧终究有些不放心,他也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就命端木蓉去里边看着点。

甚至是生怕出什么事,皇帝都不敢用神念来探查,只能呆在最近的乾清宫里等待消息。

……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朱存梧正要呵斥,门外的太监已经禀报了。

“恭喜陛下,皇后娘娘诞下皇子,母子平安!”

“好!”

朱存梧悬着的心终于落地,直接从蒲团上跳将起来,殿门无风自开,直奔坤宁宫而去。

一众太监只能撒脚丫子疾步跟上。

……

待朱存梧来到坤宁宫,皇后已经出了产房,皇子也被早就准备好的奶娘抱在怀中照料。

朱存梧大步走进寝殿,皇后正看着奶娘怀中次子,面容含笑,神采奕奕。

朱存梧目光扫向侍立在一侧的端木蓉,目光中透着询问。

端木蓉了然,轻声道,“陛下勿忧,皇后娘娘身体康泰,脉搏强健,此时已能下地,只需静养几日即可;皇次子殿下也身体健壮,无有他虑。”

朱存梧点点头,“有劳端木姑娘了,朕有重赏。”

随即又扫过眼光热切的坤宁宫一干人等,皇帝也没让她们失望,大手一挥,开启撒币模式。

“宫内上下皆赏三月例钱,坤宁宫上下服侍皇后有功,赏一年的例钱。”

说完赏赐,皇帝就将所有人赶走,就连皇次子,朱存梧是看了一眼,就让奶娘抱了下去。

直至寝殿内仅剩俩人,皇帝这才拉着皇后的手,说起了悄悄话。

“此番辛苦玄姐儿了,十月辛劳,又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朕实在心有不忍。”

叶妙玄将头靠在皇帝怀中,含情脉脉道,“能为陛下诞生子嗣,延续祖宗香火,臣妾死而无憾!”

朱存梧一把搂住佳人,“瞎说什么呢,你可是答应过朕,要陪着朕一起长生不老,做一对神仙眷侣的。”

“臣妾听陛下的。”

叶妙玄先是乖巧地回复,紧接着似是想到了什么,漫不经心道,“就怕陛下有了新人,到时候想不起臣妾这个旧人了。”

朱存梧闻言顿觉冤枉,不由叫屈道,“玄姐儿你这是欲加之罪,朕自始至终仅有你一人,哪来的新人?”

叶妙玄笑道,“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过刚才那位端木姑娘,就是陛下从那秦时世界带回来的吧?臣妾可听说另外还有三位呢。”

朱存梧很想反驳,但是又不想欺骗佳人,只能嘴硬地安慰叶妙玄,“就算如此,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况且在朕心里,玄姐儿一直是最重要的。”

“这可是陛下自己说的哦!”

“玄姐儿放心,君无戏言!”

朱存梧的心思,身为枕边人的叶妙玄又怎么会不知道?

自从得知朱存梧带回了四个女人,她就已经知道,待她生产后,这几个女人迟早会入宫的。

不过她向来稳重识大体,知晓子嗣对于江山社稷的重要性,便是朱存梧自己不找,她生产后也会招呼着为皇帝选妃的。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顾影自怜什么的,叶妙玄终究还是有一点的。

毕竟,女人的心眼儿,一般都不大的。

······

皇后娘娘又诞下一子,满朝文武顿时都松了一口气。

当今天子并未纳妃,后宫仅有皇后一人,子嗣也仅有一个太子,与当年孝宗皇帝何其相似也?

文武百官生恐大明再来一桩正德嘉靖之事,尤以秦藩宗室和勋贵们为甚。

若不是之前皇后娘娘正怀有身孕,宗亲勋贵们早就上奏,要求皇帝广纳后宫了。

毕竟他们的富贵都跟皇帝绑定着,一旦皇位传承出现什么变故,跟着遭殃的就是他们,而当年蓝玉的下场,说不得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