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朝会上说:“各位大臣,永乐四年,朕命李彬为左参谏将带领大军南下收复了交址。但是,整顿当地却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交址民众思想顽固,很容易反抗,导致暴动不断,这让朕非常烦恼。大军在进军交址时,不仅遇到了当地军民的抵抗,还遭遇了复杂的地形、湿热的气候和传染病等各种困难,将士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朱棣顿了顿,有些不满地补充道:“依朕看,这些南方蛮子就是欠教训,需要再派一位出色的将领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彻底解决交址这个烂摊子”

太子听完,看见朱高煦还在发愣,以为朱高煦还没对策,再看看解晋,谢晋给了一个肯定的眼神,朱高炽赶紧走上前一步回应道:“父皇,交址的安宁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仅是通过击败敌人就能实现的。关键在于战后如何深度治理,以及如何真心接纳当地的民众。”

朱高炽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从以前我们在交址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是无法根治叛乱的。儿臣认为,治理交址应该以那些政绩卓著、擅长安抚人心、懂得如何教化民众的贤能官员为主。他们应该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减免苛捐杂税、扶持农耕、开设学校、尊重当地的习俗,以及公正执法等,以此来赢得民心,培养地方的忠诚度。”

朱棣也瞧见自家这老二今天一早像是对此毫无兴趣似的,平时提到交趾用兵之时,就他想法最多。

但看大儿子这意思,还有更好的方法,沉思了一会儿,对朱高炽说:“详细说说你的看法。”

朱高炽继续说道:“为了处理交址这摊烂摊子,儿臣建议父皇选派那些既擅长军事又具备治国才能的官员去交址任职。他们应该在推行仁政的基础上,整顿和规范当地的行政管理,鼓励商贸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他们还需要修复战争造成的破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且,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当地的社会动态,一旦发现有任何矛盾苗头出现,就要及时调解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交址地区建立起坚实而持久的和平基础。”

朱棣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在殿下的众人中扫过,最后定格在朱高煦身上。见他依旧沉默不语,朱棣的好奇心更甚,眉头微挑,开口问道:“老二,你的意见呢?”

朱高旭抬起头,目光与朱棣交汇,他深吸一口气,恭敬地回答道:“启禀父皇,儿臣没意见。”

太子朱高炽与谢晋相视一眼,彼此眼中都闪过一丝疑惑。

朱棣眉头微皱,显然对朱高煦的回答并不满意,追问道:“怎么?你就没意见了?之前不是听说你对出征交址挺上心的嘛,今天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朱高煦见状,赶紧解释道:“回父皇的话,想法总是会因时局的改变而改变的。之前儿臣觉得出征交址可能解决问题更快一些,但现在儿臣觉得当时想的太过简单了。”

朱棣点了点头,再次问道:“那依你之见,该派谁去?”

朱高煦微微低头,恭敬地回答道:“吏部和兵部的官员们比我更清楚哪一位将领更适合,该问他们才是。”

朱棣听后,奇怪的笑了笑,突然想不明白自己这二儿子到底在想什么,沉思片刻后说道:“那好,那就让吏部和兵部商议商议,议出个章程来。朕在北巡之前,就把这事给定了吧。”

吏部和兵部的两位大员闻言,齐声应诺。

此事商议完后,解晋又和太子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之前商议好的,尽快促成朱高煦就藩之事,现在看不明白汉王朱高煦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但只要让朱高煦到封地去,他远离了皇上,远离了政治中心,一切就好办了。

所以解晋上前一步,双手呈上奏章,同时说道:“启禀皇上,臣有本奏。汉王朱高煦的封地和所需物资钱粮已经完全准备妥当,该定个时间章程,让汉王去属地就藩了。”

这时太监走下台阶,接过谢晋的奏章,轻轻放在托盘上,然后端到朱棣面前。朱棣看着托盘上的奏章,手顿了顿,内心流露出一丝纠结。对着朱高煦问道:“老二,之前你一直说云南太远,上次你又和朕说舍不得离开朕,要时常随在朕的身边侍奉。现如今,封地已经建好相应的王府,你看看要怎么办?”

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眼神坚定地看着朱棣,缓缓说道:“父皇,儿臣深感父皇对儿臣的厚爱,但这次封地之事儿臣不能这么急。”

朱棣听了,眉头微微皱起,显然对朱高煦的再次拒绝感到有些不满。他沉声问道:“老二,你为何如此固执?这次给你选的封地,是朝廷深思熟虑后决定的,难道你还不满意吗?”

朱高煦恭敬地回答道:“父皇,儿臣并非对封地本身不满,而是认为此时并非儿臣就藩的合适时机。”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如今交址之事尚未平定,还有父王又要北巡,朝廷仍需集中精力处理此些事。儿臣虽然不才,但也愿意留在京城,为父皇分忧,为朝廷出力。”

朱瞻圻本想阻拦一下父亲,奈何老朱家就是有个特点,那就是行动迅速,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自家这父亲朱高煦就已经先站了出来。

礼部官员郑沂见状,赶紧出班反驳道:“启禀皇上,宗室藩王本就该成年后前往封地就藩,这是太祖皇帝所定的祖制。现如今,汉王三番五次不肯就藩,还巧言令色欲留京城,敢问汉王你把太祖祖训当什么了?你究竟想要干什么?”

夏原吉等一班太子党成员见状有戏,互相之间交换了个眼神。

片刻后,御史大夫李瑾便站了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臣御史大夫李瑾,弹劾汉王朱高煦,摒弃祖制,野心勃勃,蓄意留京,意图不明。汉王此举,不仅违背了太祖皇帝的遗训,更是对朝廷法度的公然挑衅。臣请皇上明察秋毫,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随着李瑾的发言,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众人对朱高煦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谴责。朱高煦站在殿下,面对着众人的指责,也是一脸气愤,准备出言反驳,这次先被自家儿子给拽了一下衣角。

朱瞻圻见龙椅上的皇上也是有些头疼,感觉得到皇上对这帮大臣这种反应也很不满,便知道还有回旋的余地。便先拦住了暴脾气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