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省厅来人
裴瑜诚恳地对曲校长解释道:
“您看,王明把球打过来的时候,我得立马判断球往哪儿飞、速度多快,然后马上接球。这和解题是一样的道理,看到题目时,也要马上认出是什么题型,找到对应的公式,赶紧算出来。”
“我和王明每次击球前都问一个数学公式或出个计算题,对方必须马上答出来。这样能训练我们的反应速度。”
曲校长狐疑地看着裴瑜,在思考这套说辞的可信度:“这个方法也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
“不是不是,”裴瑜不想居功,“这是我从一本外国杂志上看来的方法,想出这个方法的人叫做樱木,他是一名私塾老师,辅导过不少成绩落后的学生考进了东京大学。”
曲怀瑾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插话道:“哦?东京大学?那岂不是相当于带着慢班的学生冲上清华北大?”
“您说得没错,这些方法确实很管用。除了乒乓球训练法,我们还试了樱木老师的扑克牌训练法,效果也不错。”
裴瑜拿起桌上的两张扑克牌,展示道:
“就是两个人各拿一副扑克牌,一张一张把数字加起来,看谁先算完整副牌。一开始就练加减法,后来慢慢加难度,开始算乘除、开方这些更复杂的。”
“这样锻炼出来的快速计算能力,在高考的时候特别管用。”
其实裴瑜现在所说的这些,是她上辈子看过的日剧《龙樱》里的桥段。
《龙樱》讲的是一个热血的高考逆袭故事,剧情中,一位暴走族出身的三流律师樱木建二,带领一群成绩垫底的高中生冲击东京大学,最后竟然真的有人考上了东京大学,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剧中提到的乒乓球和扑克牌训练法,上辈子裴瑜都试过,确实让她做题速度变快了,注意力也集中了不少。
窗外,高铭把这一切都尽收眼底。
他这次出差,是来调研基层的,就住在京海一中附近的招待所里。
今天他吃完早饭,溜达进校园考察情况,听到这边很吵就过来看看,结果看到了这么有意思的一幕。
曲怀瑾说:“永康啊,我看这个法子不错嘛。裴瑜懂得很多有趣的学习方法嘛,看来分享会笔记还没有发挥出她的全部实力。”
曲校长和曲怀瑾都没有问裴瑜她是怎么知道那么多学习方法的,裴瑜家里曾经是美利坚大买办,能接触到国外的学习方法也不稀奇。
听到这里,高铭忍不住了,开口问道:“上周六的分享会笔记,就是这个同学写的?”
是谁在说话?
曲校长和曲怀瑾循声望去,看到走廊上站着一位中年男子,他穿着干部夹克,一身厅局风打扮。
这衣服的毛呢料子,怕是省里来的。
曲怀瑾神使鬼差之间,想起了门口停着的那辆桑塔纳,心里咯噔一下,向曲校长使了个眼色。
曲校长的敏感性也很强,当即热情地迎了上去:“这位同志,请问您是来……”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高铭,省教育厅的。这次下来是调研基层教育情况,恰好住在贵校附近,早饭后顺便进来看看。没想到一来就看到了这么有意思的一幕,真是不虚此行啊。”
“原来是高铭同志,您好您好!我是京海一中的校长曲永康。非常荣幸您能来我校视察工作!”曲校长握住高铭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曲校长不必客气,我们都是教育战线上的同志嘛。最近中央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探索。”
“刚才听到这位同学讲的这个乒乓球学习法很有意思。我在国外教育期刊上也读到过类似的理论,说是结合体育活动和学习能够同时活跃大脑的多个区域,促进知识吸收。”
“眼下我们正在筹备全省教育改革研讨会,曲校长,你们学校能有这样思想活跃的学生,说明你们的教育理念是对头的。”
曲校长见风使舵,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我们一中最近正在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教学改革,探索素质教育新路子呢。”
“裴瑜同学确实是我校的优秀学生,她周末刚组织了一次学习方法分享会,反响非常好,在《京海日报上》也发表过相关文章。”
“哦?你说的不会是今天早上最新的那一期吧?”
“是的,就是这一期,高铭同志,您也看到了?”
“嗯。不错,很不错。我之前还想着,出差回去后开个会,争取把《跟我学》和这篇文章都列为典型,大力推广下去,供地方学习。真是没想到啊,这篇文章和分享会笔记的作者居然是同一个人。”
曲校长当然知道《跟我学》是什么。
82年开播的《跟我学》,是华国目前最火爆的英语教学节目,引发了78年后的第一波学习英语的热潮。
即使是在小县城里,也没有人不知道《跟我学》的,更别说曲校长身处走在最前沿的京海市了。
《新概念英语》和《跟我学》都是由世界著名的英语教学权威路易·亚历山大编写的。
曲校长之所以宁可应酬后醉倒在路边,也一定要拿下《新概念英语》这批教材,供一中学生们使用,就是受到了《跟我学》这档电视节目的影响。
现在省教育厅来的领导说,要把裴瑜发表在《京海日报》上的文章,和《跟我学》一起列为典型,让曲校长又惊又喜,拉着裴瑜对高铭连连道谢。
高铭笑着点点头,转头问裴瑜:“你的分享会笔记这几天很流行啊,到处都传遍了,我也看到了,对里面提到的费曼学习法非常感兴趣。”
“光看笔记,总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现在正主就在眼前了,怎么样,裴瑜同学,你再给我们仔细讲讲你的那些学习方法?”
裴瑜顶住压力,在省厅领导、教委主任和校长面前侃侃而谈。
“……费曼在家里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制作一些电路和做些电学实验,喜欢把电器拆开,研究内部结构再重组,当研究生时还喜欢用放大镜观看在常青藤上的蚂蚁……”
高铭不时点头,时而提问,时而记录。
当晚,裴瑜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搬去安娜的宿舍。
李招娣坐在自己的床铺上,低头扯了扯已经洗到发白的床单,眼圈有些发红,依依不舍地说:
“裴瑜姐姐,你真要搬走啊?咱们好不容易处出感情来了。我知道德意志交换生那里的宿舍条件好,屋子里暖和,还有独立卫生间,比咱们这连热水都没有的破地方强多了。可是……”
她用袖子擦了擦眼角:“这屋里要是没有你,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你能不能不要走。”
其他室友们纷纷为裴瑜说话:“裴瑜,你别听她的,有机会去好地方就去。不过你别忘了,有时间要回来看看我们,我们会想你的。”
裴瑜放下手中的行李,走到李招娣身边,轻轻地抱了抱她:“别这样,弄得好像我要消失了似的。我只是搬到另一栋楼了而已,明天我们还能再见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