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停顿了一下继续补充说明,“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您开创永乐盛世时,实际上有一半功劳应当记在我爹名下。

甚至可以说,他是以‘副务皇帝’的身份协助治理朝政整整这么久。

所以若谈这永乐盛世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他的努力付出。”

听罢如此直白的话语描述,朱棣的心底不由自主颤动起来:尽管此前他也承认长子监国能力优秀,却并未意识到这一切竟会将他的身子耗尽。

随即,他又追问其中缘故。\"简单说吧,皇祖父你不知道罢了。

我父亲在位时间虽短,不过仅仅十个月,但他在历史上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为仁宗皇帝,并且推行轻税政策,使得百姓生活安康无忧。”当全部事情叙述完毕以后,沉默笼罩一时半刻。

许久,朱棣长长吸了一口气,眼眸中闪烁复杂的光芒。

他望了望太子,又凝视着这位儿子。\"高炽,你的体弱之身,是被我拖累成这样的……”

“父皇……”

朱高炽双眼含泪,情绪难平,泪水悄然滑落。\"放心吧,一切都会不一样的,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善的!”朱瞻基不由得说道。

朱棣和朱高炽都轻轻点了头。

……

朱棣与朱瞻基默默注视。

画幕里,营帐中的杨士奇同永乐帝正在谈话。

尤其是永乐帝目光中透着几分冷冽。\"太子身子骨恐怕也维持不到多久了吧?”

“皇上,医官已查验过了,说还剩两年光阴。”永乐帝眸光闪烁,“一个垂死之人占据龙位又能做成何事?”

杨士奇略一沉默。\"倘若无法作为,活着这两年又有何种意义?”

“我若是去了地下,面对太祖皇帝,该怎样交差?”

杨士奇身形轻颤了一下。\"杨士奇,朕意在让老二做天子!”

这声话语突兀响起。

……

画幕外,朱棣与朱高炽心头骤然震荡。

朱高炽脸色忽晴忽阴,却未发声。

但朱棣眼眸微转,在这一刻竟陷入沉静。

因为朱高煦在他眼中最为像自己。

忆起从前靖难之际,在北平时分,他拍着朱高煦肩膀道:

“老二,你大哥病入膏肓,需得奋力进取啊!”

就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把老二彻底带入深坑。

他以为助父皇打下江山,便能顺理成章继位。

岂料没料到的是,在永乐二年时,将东宫之位给了朱高炽。

那时起,朱高煦仅是个王爷。

回想父亲当年那句:“世子有疾,汝宜勉励之”。

这句话虽让他满心憧憬,最终不过成了一场空。

此话虽令其心怀期待一生,也成为朱高煦渴求皇位野心之源。

然而朱棣深知治国理政还得依靠仁厚爱民的大儿子。

所以这些年来,朱高煦和太子之间争斗不断,皇帝皆有所察觉。

眼前画幕之中,暮年的朱棣欲要立老二为帝亦不意外。

朱高炽观此场景后,沉静少许。\"那时而言,父亲择定由老二继位确是最佳决定。”

朱棣也沉默须臾,随后转向朱瞻基问及。\"那最后这老二成了帝王没有?”

朱瞻基答道:“杨士奇认为,老二并不适合坐上皇位。

想想看,您是四处征战之主,若下一代也是如您般嗜功者为帝,天下战祸频仍、民众哀鸿遍野,大明实难维稳。”

朱高炽面露惊异之色,没想到孙儿竟敢这般评述先祖。\"孽障,你大胆!”

朱棣冷冷呵止道:“不必气恼,朕不是那等狭隘之人。”再瞅瞅自家嫡长孙。\"既然老二未成天子,那谁成了?便是高炽了?”

朱瞻基点点首,只是神情间有些许异样。

朱棣登时急了。\"臭小子莫要吊我胃口,速速告知,若高炽为帝结果如何?”

朱瞻基轻轻摸了摸自己的头发,他悄悄瞄了一眼身旁的父亲,终于壮着胆子开口:\"我父亲是位很称职的皇帝,登基后更获得了仁宗之美名。\"

\"那若是你爹去世,会轮到你继位还是你二叔?\"

\"是我,我后来成为宣德皇帝。“朱瞻基补充道:”并且成功平定了汉王和**的叛乱。\"

朱棣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眼前这个孙子果然没让他失望。“行了,咱们继续看吧,看完就回永乐二十二年。”朱瞻基急忙说道,心里却七上八下的。

要是祖父知道他将二叔给活活烹死了,肯定会被气得暴跳如雷。

可怜那位汉王爷,终究还是栽在自己侄儿手里。

这事儿要是传到朱棣耳朵里,指定又要挥舞着手里的佩剑要斩他了。

不过朱棣现在还没往那边想,他只专注于看着眼前的景象。

此时画面里,杨士奇正在和朱棣讨论让老二当太子的事情。

杨士奇嘴张了又合,最后还是吐出实话:\"属下实在不愿看到老二继承大统。\"

听到这句话,朱棣眼里闪过一丝亮光,嘴角微微一翘:“你这就想要替太孙求情了?\"

说罢,杨士奇取下官帽重重跪倒在地。

朱棣则静静凝视着他。”皇上!汉王才干远不足以担当大任,万一让他掌舵,再来个穷兵黩武之人,整个大明必将分崩离析啊!祖制毁坏殆尽,那可真是天下大乱了。\"

画面外。

朱棣与朱高炽目光相遇,尤其是朱棣,忍不住讽刺一笑:\"看来这位杨大人还真心系太孙啊,难怪出自东宫门下。\"

朱高炽则是满背冷汗直流。\"父皇……\"朱高炽动了动嘴唇,望着朱棣不知该如何措辞。“行啦行啦,我又没怪你。

不过这个杨士奇倒真有几分能耐,这时候敢直言相告,果然还是值得信任的。”朱棣的目光转向杨士奇的身影,不自觉流露出几分欣赏之色。

镜头切回到杨士奇与朱棣这边。

气氛一度有些僵冷。\"朕知道你的顾虑。

说实话,如果让老二登基确实隐患很大。

然而直接立太孙为帝的话,怕也会命丧汉王和**之手。

朕思前虑后良久,始终看不到半分胜算。

唉,将来就算怪罪朕头上来也由他去。\"朱棣长叹一口气。

杨士奇略作迟疑后最终低头领旨。

随后他便匆匆赶往朱瞻基所住营帐中。\"此处说话方便吗?\"杨士奇询问道。

朱瞻基点了点脑袋。

尽管心绪不宁,但朱瞻基仍旧尽量保持平静地说道:\"周围全是我的死忠亲卫,绝无人偷听。\"

再次切换到旁观视角。

朱棣看着屏幕里的孙子身影,内心泛起层层涟漪。

此时此刻站在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早已不是昔日幼童模样,取而代之的是少年老成的模样以及满怀雄心壮志的神情。

最后。

杨士奇把所有的隐情统统告诉了朱瞻基。

朱瞻基听完这些话,merely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他丝毫不见慌张,也没有丝毫紊乱。

这使得在画面中观看的朱棣也略感赞赏。

不愧是他亲自挑选的贤明后代,的确没有令他失望。\"这一次,即便我们不过问,永乐二十二年的汉王之乱想必也能自行解决吧?”

朱棣好奇地开口问道。

因为朱瞻基已提前告知了结果——那就是朱高炽即将即位称帝,并且汉王之乱会平息。

朱瞻基点头回应:“然而若是放任其发展,家父恐在位仅十个月便离世,而永乐帝也会相继驾崩。

若是我们介入的话,还有机会挽回一些局势。”

“以我现有的能力,穿越时空改变历史进程,应该可以扭转这命运安排。”

他说着,眼中闪过坚定。

朱棣听后,默默颔首。\"你的意图我已经明白了!”

交谈之间,他们再次将目光投注到那画卷之上。

此时,杨士奇望向营帐外,发现天际已经开始泛白。\"天就要亮了,从皇上处派遣催促递奏折的人一波接着一波而来。”

他深感责任重大:“只等我递交这份奏折,并加盖玉玺之后,继位之人便会是汉王了。”

他看向朱瞻基:“恳请太孙做最后定夺!”

朱瞻基沉思着喝下一杯闷酒,神情坚毅无比。\"任何一个有着热血与骨气的人,都免不了斗争之心。”

“倘若苟且偷生,又如何配得上先辈的英名血脉!”

他又饮酒一口,站起身来:“我愿意随你一道觐见皇上陈述己见!”

画面之外,注视一切的朱棣眼神复杂起来。

他凝视着面前年轻的朱瞻基:“看来又将是场兄弟阋墙的纷争。

即使最终太孙一方胜出,恐怕手上依旧会沾染同族血液。”

他不禁内心隐痛:“难道我就因夺位开了个糟糕先例,才导致代代子孙都要如此重复吗?”

朱瞻基点头:“但祖父放心,尽管此次政变成功,二叔三叔均得以保命,只是日后…”

朱棣的目光猛地一闪,语气急切:“日后又是如何情形?”

连站在一边的朱高炽也不由自主紧张起来:这儿子该不会为了皇位,连两个弟弟也不放过吧?

朱瞻基感觉气氛突变,赶忙圆场:“祖父大人,这些事还是以后再谈。

现下不如先关注当下的关键进展吧。”

尽管努力岔开话题,但他的话语却让朱棣面色阴郁下来:似乎命中注定的事情还是会发生。

无奈之下,他只能按压住内心疑问,再次注视画卷中的场景:

只见杨士奇和朱瞻基此刻已走入永乐帝所在的军帐。

这位日渐衰老的皇帝,卧病于床无法起身,望着一旁跪倒请命的朱瞻基以及忠诚老臣杨士奇。

永乐帝询问目光投向杨士奇,“你仍然决定扶持他么?”

杨士奇脱帽俯首,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天下万民,皆期待太平治世!”

“微臣依旧坚持认为,汉王难担治世重任!”

“陛下担忧当前时局动荡,可是怎知再立一意追求丰功伟绩的帝王会带来更多征战?”

“那时人心尽失,宗庙倾塌!”

“这才真是追悔莫及啊,皇上!”

言毕,杨士奇重重磕头表示决心。

永乐帝沉默良久,目光落在跪地的朱瞻基身上。\"这一仗,你是赢不了的。\"

画面外,朱棣与朱瞻基等人静静注视着眼前的一幕。

他们也想知道,朱瞻基将如何回应。

画面切换。

朱瞻基满眼血丝望着自己的祖父:“孙儿若此战落败,就赴黄泉陪伴爷爷!\"

他的话语坚决:”让孙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完这一生吧。\"

永乐帝眼中噙满泪水,最不愿看到的事情终究发生了。

朱瞻基连连叩首:“恳请皇爷爷成全!\"

永乐帝挥了挥手,未发一语。

杨士奇与朱瞻基相视一眼,悄然退下。

永乐帝轻叹一声:”难道真的无法改变命运吗?又要重演手足相残的一幕了吗?\"

他感觉全身乏力,生命将尽。

画面外,朱棣和朱瞻基对视:\"我们快回去,还能来得及救爷爷!\"

朱棣思忖片刻:\"你留在这里监国,我们去。

这里不能无人主持大局。\"

朱高炽苦笑应允:\"我会守好这份责任,你们路上小心。\"

朱瞻基开启了一扇通往永乐二十二年的门:\"时间紧迫,皇爷爷随我走吧。\"

朱棣毫不犹豫迈入其中。

门扉随即消失。

永乐二十二年,榆木川。

永乐帝气息微弱:\"一切都走到尽头了吗?\"

\"您还死不得!\"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永乐帝总觉得此人面善,前所未有的熟悉。

旁边站着的朱瞻基,他一眼就认了出来——这是自己的孙子。

不过,这个孙子为何看起来这般年轻?

永乐帝疑惑道:“大孙子,真的是你吗?你怎么变年轻了?”

朱瞻基说道:“皇爷爷,这事回头再说。

无论如何,现在请您先吃下这颗丹药,它能够救命。”说着,朱瞻基手中拿出一颗强体丹。

永乐帝略微一怔。

性命攸关之际,何妨尝试一次!于是他吃了下去,顿时感觉体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久疾竟奇迹般全愈。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原本衰朽的面容也逐渐变得年轻许多。\"难道我痊愈了?”永乐帝不敢置信地问道。

尽管身体状态确实好了许多,但他多年累积的宿疾依然严重,毕竟常年征战劳苦。

这时,朱棣走上前将他轻轻扶起。

永乐帝仔细端详了一眼身旁之人,终于明白这个人是谁——那不正是年轻的自己吗?

他惊愕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朱瞻基与朱棣交换了一下眼神,朱棣随即说道:“您无需过分惊讶。

我们来自永乐十年,特意跨越到永乐二十二年来救您。”

这一句话如雷贯耳,震撼着永乐帝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