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此时的永乐帝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盈盈地表示:“好了好了,别太在意。
等这两日调养得当,我会向那边好好说说,怎么能这般吓唬儿子呢?”
朱高炽连声称是,却仍不忘解释:“不必顾虑那么多,爹的教训都是为儿好,而且作为你的儿子和朱家后代,自该承担更多责任。”
接下来,朱瞻基则提到了另一重要话题:关于药物与休养。\"这几日皇爷爷还需格外注意身体修养,慢慢调理才能让药效发挥更好。”
“嗯,我知道分寸,你且放心。”永乐帝笑着点头应答,并借机反省了自己先前过度坚持导致失误之举,感慨当初没能听从于谦的劝告实属可惜,“若及早采纳他的建议,红衣大炮也不会有如今境地。”
听到这句话,朱瞻基深以为然:“确实,于谦日后可称为国士无双之人。”
“国士无双?”不仅仅是永乐帝愣住,连朱高炽也露出了疑惑神情。
接着,朱瞻基进一步解释:“没错,在未来的关键时刻,他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拯救国家脱离危难。”
刹那间空气凝固,祖孙三人皆沉默片刻。
永乐帝皱起眉头问:“若真如所言,那朝廷未来会遭遇何种重大危机么?该不会又是那个二皇子和三皇子惹出来的事端罢?”
“这些事就先搁置日后吧,眼前你得专心将养才是。”朱瞻基嘴角微微抽搐,心中暗自责备了朱祁镇一句。
永乐帝面露忧色,他仍心系朝局,以为当前险境源于二皇子与三皇子的动作。
可殊不知,这一切背后的始作俑者竟是他的重孙朱祁镇。
要是永乐帝得知此重孙断送五十万雄师,怕是气到青筋暴涨。\"父亲,这两日您安心静养便好。”朱高炽劝道,“莫要太过劳心,您已是做得够多了。”永乐帝轻点首:“我都依你。”
老父亲的回应让朱高炽心中一阵温润。\"去忙你的吧,我就随意走走消遣。”朱高炽答礼后退下,临行前看向朱瞻基:“务必照看周全,不可有丝毫疏忽。”
朱瞻基应允:“父亲放心,我必尽全力保护祖父无虞。”见状,朱高炽长吁一口气,转身离去。\"直至今日方知,错怪大殿下实不该,这几十年来反而是他最为辛劳。”永乐帝叹言。
忆及往事,正是由于二、三子挑唆导致猜忌。\"此时他们两人该也在忙碌了吧?”永乐帝突然询问。
朱瞻基笑着说明:“确实在查靖难遗孤之事,二位叔王对此格外上心。”
“呵!”永乐帝冷声道:“妄图谋利之人。
靖难遗孤不过是他刻意安排,借机离间我和大子关系。”对此事他早已洞若观火,只是未曾说破。
朱瞻基未再多言。
转眼两日,帝王仍在调息养神。
这几日中,他一直守陪身旁。
某天傍晚时分,永乐帝目光忽动,低声道出一念:“今年乃是永乐十年,那位黑袍僧人应当尚未归西。”
他心中浮现一个人影,是那个协助夺权的成功策士——姚广孝。
虽说是篡逆,但更贴切来说是一场精心布局使他就位。
彼人为靖难大战之首席策划官。
在永乐十六年,这位大师终告寂灭。
对永乐帝而言,他是最钦佩的朋友与知己,亦是一名智慧深远长者,于那年岁跨越八十才寿终正寝。\"他现今应在鸡鸣寺。”朱瞻基点头确认。
听闻此,永乐帝不禁深呼吸了一口气:“我想前往拜会。”
朱瞻基稍做考量,同意道:“既然这样,咱们就启程去一趟鸡鸣寺好了。”他也明白老人不宜久居一地休养,适当出行也是有益身心之举。
此时,朱瞻基与永乐帝已从奉天殿离开,径直朝鸡鸣寺走去。
当下的永乐帝,其身份便如同朱棣一般,他想去何处便去何处,自然也没有人能阻挡他。
而朱瞻基则默默跟随,与他一同朝着鸡鸣寺进发。
然而刚行至半途,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马蹄急奔的嘈杂声。\"奉旨查找靖难遗孤,闲杂人等快快避开!”一道豪放又带有命令感的声音随之响起。
听闻此言,朱瞻基心中为之一动,认出了来者正是自己的二叔朱高煦。
只见他策马疾驰,尘土飞扬,引得周边百姓一阵骚动。
很快,这股惊扰传到了朱瞻基与永乐帝所在的地点。
朱高煦停下了马匹,在他们面前驻足,目光却只在朱瞻基身上稍作停留,全然忽略了身旁的永乐帝。\"这不是我的大侄子吗?怎么不乖乖待在东宫陪你爹呢?跑到这里晃悠啥?”语气满含轻蔑与不敬。
这令朱瞻基的面容浮现几分不解。
而站在一旁的永乐帝面露寒霜,冷冷地看着朱高煦,那眼神之中蕴含着一股无形的威慑力。
察觉到这般注视,朱高煦内心陡生不安。
不知何故,这位老人看起来是如此地熟悉,并散发出一种压迫感,使他不禁心生畏惧,尤其是在老人的眼眸注视下,更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惊惧涌上心头。\"这是谁?”他不禁脱口问道。
随即,那老人冷冷喝道:“下来!立刻从马上滚下来!”一声暴喝回荡四周,声音中夹杂的力量使得朱高煦瞬间辨别出了这熟悉的语调——正是他的父亲,永乐大帝的声音!难以置信的目光再次对上了那位看似苍老的老人。
无论怎么看也觉得眼前之人不可能是他一直印象中的威武之父。
即便如此疑惑丛生,他还是不敢再有违抗,赶紧下马俯首。\"爹…您怎会变成这个样子?”
面对跪拜的儿子,永乐帝缓缓靠近,目光犀利而冰冷。
如今的他较之二十年前更加令人胆寒。\"你倒挺敢做的!骑快马在京城招摇撞人,说说看是谁给你的胆子如此张狂?”冷若冰霜的话语间带着森森威胁,“是不是嫌命太长了?要不要我立即砍了你?”
冰冷刺骨的话语直接冻结了朱高煦的全身,脸色变得苍白如纸,双腿瑟瑟发抖,跪倒在地下磕头如捣蒜:“爹,是我错了……再也不敢了!”
见儿子慌张的模样,永乐帝话锋一转,语气更为严厉。\"你以为我不知道那些靖难遗孤的事情?想必全是被你在背后挑唆扶持吧!妄图离间朕与你大哥之间的关系!真是愚不可及!”说完,愤怒地将手中的鞋直接甩向朱高煦头部。\"朕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逆子?”
被打痛的朱高煦不断喊疼:“爹,孩儿知错……再也不敢了!”
冷眼旁观了一会儿后,永乐帝稍稍舒缓了胸口气息,转身不再理会跪在地上的朱高煦,径自离去。\"岁月不饶人啊,现在打不动了。”永乐帝叹道,“若我能年轻十岁,必定把他活活鞭笞至死!”
朱高煦:
我的天哪!这真的是我亲爹吗?
下手怎么如此之狠?
“好了,随我前往鸡鸣寺吧。”永乐帝转向朱瞻基,话语中竟带着几分慈祥。
……
朱高煦挨了一顿打,心里满是茫然。
他想痛哭,却发现泪水也已干涸。\"我又碍着谁啦?”他委屈地嘟囔着嘴。
话音刚落,背后传来了一个威严的声音。\"看起来之前那顿打挺管用啊?”
“哪个不长眼的敢说闲话,信不信本王把你揍趴下?”
朱高煦顿时火冒三丈,岂有人敢笑话他?可一转身,惊出一身冷汗——是他爹朱棣!
“父亲不是已经回去了吗?怎么还在这儿?”
“您……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年轻?”
朱高煦的大脑开始超负荷运转。
朱棣冷冷哼了一声。
原来他刚得知消息,朱瞻基和永乐帝同往鸡鸣寺,于是匆匆赶来查看情况,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尤其当听说汉王朱高煦在永乐二十二年的反叛之事时,愤怒与失望齐涌心头。\"刚刚那家伙是你父亲,我也是你的父亲!”朱棣阴沉沉地说,随后挥了挥手,一群锦衣卫迅速出现。\"将这个不成器的东西拖出去,杖责五十!”
朱棣头也不回地下达了命令。
朱高煦:“??!”
这又是怎么回事?今天怎幺父亲轮番登场?
而且为啥一下子冒出两个爹来?
还没等反应过来,五十大板就落了下来。
……
另一边,在鸡鸣寺里,朱瞻基陪着他的祖父永乐帝来到此地,并向姚广孝详细述说了整件事情的始末。
姚广孝闻听大惊失色,虽然心中仍然存在些许疑惑,但依旧难以置信。\"阁下真乃永乐二十二年驾崩后穿越而来的先皇么?”姚广孝迟疑着问道,满心不可思议。
永乐帝也是一声长叹。\"老和尚啊,自从你走后,我就常常想起你。”
说着,永乐帝的眼眶微微有些泛红。
能再次见到姚广孝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奇迹般的邂逅。
当年如果没有姚广孝的相助,他也绝不可能坐拥这片江山。
这一切都归功于姚广孝。
两人初次相遇时,那时的永乐帝只是燕王殿下。
而那时的姚广孝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僧侣。
姚广孝对着还是燕王身份的朱棣轻声说道:
“王爷,让我送你一顶‘白帽子’戴着吧!”
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奠定了后来姚广孝帮助朱棣登上帝位的辉煌。
而在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却早已离开世间。
如今看到姚广孝重现眼前,让永乐帝不由感叹万千。
而姚广孝则完全懵圈了。\"你说什么?我已经过世了?”
他的眼睛瞬间放光。
旁边朱瞻基笑着补刀道:
“少师大人平日钻研命理卦象无数,却没算到自己是何年代离去的吧?”
姚广孝对此付之一笑。\"嘿嘿,皇太孙殿下,您这话可真让在下受宠若惊啊。
就像当年青田的刘伯温,他就算能掐会算,不也料到了自己会有功成身退、鸟尽弓藏的一天吗?”姚广孝淡然说道。
朱瞻基轻轻点了点头,随即便开口道:“既然这样,那老禅师,您想不想知道您最终哪一年辞世呢?”
永乐帝在一旁也望向了姚广孝。\"阿弥陀佛!”姚广孝轻诵佛号,“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本就遵循自然规律。
若提前知晓结局,那生活岂不是变得索然无味?”
朱瞻基听后,不禁对姚广孝多添几分敬意,显然对方对于生死已然看淡通透。\"呵呵,老和尚就是老和尚,这等胸襟气度的确非凡。”话音刚落,不远处传来一个浑厚的声音。
定睛一看,正是朱棣迈着步伐走近。
姚广孝将目光投向永乐帝和朱棣身上,心中暗自震惊:这位皇太孙莫非真的有预知未来、修行成仙的本事?而且此刻双龙并存,此情此景让他难以置信!
片刻后,姚广孝再次审视朱棣和永乐帝,苦笑着低语:
“真是难以想象,万万没料到竟然会是这样的状况。
虽然我擅长占卜推演之术,亦能大致预测国运,但和殿下相比相差实在太过悬殊。
皇太孙殿下,实不相瞒,老衲确实小觑您了。”言语间充满复杂情感。
朱瞻基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其实没什么啦,只不过是一不小心走上修仙之路,还能窥探些许未来之事罢了。”
听完这句云淡风轻的话语,姚广孝脸庞瞬间变色,愤愤不平:你如此轻易便踏入仙境,这世上还有没有天理?
见状,朱棣出言安抚。\"好了好了,老和尚莫要过多烦恼,今日永乐帝前来找你叙旧,何妨专心畅谈一番。”
他说着拍拍朱瞻基肩膀,示意离开。\"既然后代那位需要休养调息,那就暂居于老禅师这里静养些时日吧,让他们尽情相聚便是。”
随着话音落下,祖孙俩步出鸡鸣寺。
待他们离去后,寺庙内一片寂静,仅剩永乐帝与姚广孝默默注视着彼此。\"我们不如对弈一局如何?”沉默之中,永乐帝率先提议。
姚广孝双手合十,应答含笑:“正合心意。”
于是两人盘膝而坐开始下棋。
棋局进展绵长缓慢。
终至某一刻,姚广孝缓缓放下手中棋子,发出一声轻叹。\"陛下,您的棋艺比起当下时期的帝王更显得犀利且沉稳许多。”
永乐帝打量着眼前老僧。\"大师你的棋艺依然如同当年,不曾稍有逊色半分。”
略微停顿之后,他接着追问:“你可想了解我所在时代的大明王朝是什么样子吗?”
姚广孝莞尔一笑:“若是现在就告知,恐怕阁下也并非那位真正的永乐大帝了。”
随之两人同时放声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