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了不让他更恼火,朱瞻基接着说:“皇爷爷、爹,我们现在能够改变大明的命运走向,扭转局面,这样一来大明就不会这样结局了。”朱棣和朱高炽全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朱瞻基,尤其是朱棣,对大明感情深厚。\"那你快讲讲该如何改变大明命运吧,详细说来。”毕竟看到自家江山被敌人轻易掠夺总是不甘心。
朱瞻基深吸一口气回答道:“以我现在的能力,可以带领你们去其他的世界一探究竟,并且我还可以启动时间点,比如永乐二十二年的景象,去看看未来的你。”听到“永乐二十二年”这几个字时,朱棣眼中闪烁出好奇光芒。
现在是永乐十年,离永乐二十二年还有十多年的差距呢。
难道说孙儿能提前预知未来?
于是他急切询问:“你说的是真的么?真能看到那个时候的我吗?”随着朱瞻基的肯定回应,他变得兴奋不已。\"那时你已功成名就,封狼居胥更是赫赫有名,数次远征漠北、派郑和下西洋探险贸易、修建运河以及将首都迁至北平,堪称一代雄才大略之永乐大帝呀!”听到这些,朱棣满心激动。
这么说来自己将是史上第一位封狼居胥的帝王了吧!
不仅如此,他还曾五度亲征漠北,派遣郑和远航西洋,甚至兴修运河,迁都至北平!这一切壮举,在永乐二十二年时均已实现!这岂非表明,只需再奋发十多年,他便能达成自己的宏愿?
……
新书求支持,望大家多多关注!
“你莫要戏耍你爷爷,你说的是真的?你真能带我去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略显心动。
一念及永乐二十二年他所成就之事,朱棣心底油然生出一丝向往。\"自然是真的,另有一件遗憾事,还望皇爷爷做好心理准备。”朱瞻基略一迟疑。
朱棣心里顿感不宁,仍耐着性子问:“你说吧,何事?”
“永乐二十二年,正是您第五次北伐归途,在榆木川一带不幸驾崩。”朱瞻基答道。
大胖胖瞪视他一眼:“休得胡言乱语!”可朱棣却未曾听进去,只怔怔出神。\"你是说,在永乐二十二年时朕就过世了?”他面露复杂之色。
朱瞻基最终无奈点头。
朱棣深吸一口气,“罢了罢了,二十二年便二十二年,能活至此岁数,已属知足。”
朱瞻基忙接口:“皇爷爷莫急释怀,您驾崩后,汉王与**得讯即谋反叛,进逼京师。
那时我父虽登基称帝,但二位叔祖竟以清君侧为名,欲再次发动靖难之变!”
“混账!”朱棣听得两眼猩红,狠狠一掌拍在桌上。
篡位,乃他毕生最大耻辱——有人说他是窃国贼。
然而世人不知,为了大明社稷,他曾付出多少!
永乐一朝,有罪亦有功。
多年来,他战战兢兢未曾安寝!他渴望向天下昭告:他无错,那场变局实属无奈之举。
而他最大的隐忧,正是不容子孙效法他以武起家,借清君侧之名篡权!
因此,今闻朱瞻基此言,朱棣怎会不怒!
“皇爷爷莫气,儿孙方才所说可改写结局,只消咱前往永乐二十二年,定能改变命运,阻止两位叔祖造反!”朱瞻基忙劝慰。
朱棣闻言方回过神来,“说得对,确实对!那咱们何时动身?”
连朱高炽亦满心期盼。\"此刻便能去,只是倘若现在离开,这边又当如何处置?”朱瞻基问。
朱棣又望向长子:“逆子,你不是想辞太子位吗?朕偏不如你意!而且眼下,你就在此老老实实监国,哪里也不准去!”
朱高炽嘴唇动了动:“我也想去看看永乐二十二年……”
“你就留在此地等着吧!”朱棣语气淡漠地开口。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永乐二十二年的历史影像权限,现在可以随时预览!】
就在这时,朱瞻基的脑海中忽然响起了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居然能够这么做?”
朱瞻基眼中闪过一抹惊讶:“这么说来,我父亲和祖父应该也能观看吗?”
副本系统回复道:【确实可以。
只要宿主動念之间,便能播放永乐二十二年的画面,你们先看完后可以再前往那一年。】
朱瞻基闻言心情有些激动,随即微微一笑。\"皇爷爷、爹,我现在就能让你们提前观看永乐二十二年的情景,再决定如何前往那里。”
他轻声解释道。
这么做对大家都有好处,特别是祖父朱棣目前还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而提前了解情况将对他帮助良多。\"这是真的吗?”朱棣双眼立刻明亮起来。
他也十分好奇,想知道未来那位永乐二十二年中的自己是什么模样。\"哈哈,这又有什么难的呢?”
“我现在就让你们看看。”
朱瞻基笑了笑,挥了挥手,眼前的空气中慢慢浮现出一幕画面。
朱高炽和朱棣静静注视着画面内容,毫不分心。
不一会儿,他们看到了一个营帐内的场景。
其中出现了一位老者,他神色略显茫然,身体也透着虚弱之意。
不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此时都专注凝视着这一幕。
朱棣忍不住追问:“难道那个就是晚年的朕吗?”
他发现画中的永乐皇帝,比起今天的自己要衰老许多,但仍然保持着威严的气场。
朱瞻基轻轻点了点头,心中也不胜感慨。\"这就是榆木川营地的画面,当时正值永乐二十二年,您人生的最后时光正在此度过。”
听完这话,朱棣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随后,画面继续推进。
营帐之内依然是晚年的永乐大帝,一名侍从快步进入,单膝跪地,正是樊忠。\"陛下,杨士奇大人在营外求见。”樊忠恭恭敬敬禀报。
晚年的永乐大帝微微抬起手,表示应允:“让他进来吧,朕正有事要与他商讨。”
看着画面里的自己,现实中的朱棣目光始终紧紧盯着,一刻不离。
他再次端详起樊忠的模样。\"谁能想到,朕在永乐二十二年竟然已经这般苍老。”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身旁的朱高炽也低声附和:“您五次远征漠北,为大明耗尽心血,身体就是这样被拖垮的。”
朱瞻基在一旁安慰道:“您问心无愧于祖宗和太宗皇帝。”
画面中,杨士奇迈步走了进来。
见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臣,现实中的朱棣不禁感慨:“岁月如梭啊,这个老臣子都已经老成这样了。”
而画面上,永乐大帝望着杨士奇满头银发的模样,只是淡淡一笑,眼神平静却意味深长。\"你这老头子,咱们也有年把没见面了,瞧你beard全白了,头发也尽是银丝。”永乐帝哈哈大笑地说道。
朱棣只是沉默……
这般言谈风格,还真与晚年的永乐帝别无二致。
场景中,杨士奇瞅了瞅皇上,随即浅笑着说道:“皇上,不是有句老话嘛,时光似飞驰的骏马,转眼即逝。
像我这样的年纪,哪能不显苍老呢?我说得没错吧,皇上?”
永乐帝微微笑了一下。
他端详着杨士奇,一时间君臣二人攀谈起来。
此刻,朱棣以及朱瞻基等人都在静默注视,未曾言语。
永乐帝动了动身子,坐直了些。\"你说得对,确实如此啊!”
“即便是叱咤风云的大英雄也会步入暮年,人人都难逃老去的命运,更不必说我这个老胳膊老腿的人了。”
杨士奇欲言又止。
永乐帝摆摆手接着说道:“前些日子我自己默默算了一卦,发现现在我都六十五岁往上走啦,整整六十五咯!”
注视此景的朱棣,眼神里泛起了丝丝湿意。
是啊,在永乐二十二年那会儿,自己就已经年逾六五了。
时光如梭,转瞬到了如今这个时候。
镜头里,永乐帝依旧沉醉于感慨之中。\"早上起床那一刻,就好像回到了孩童时代,记得当年跟着徐达大将军北伐之时,我还只有十几岁。”
“当时的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活力满满的年轻小伙子。”
“跃马疆场,冲锋陷阵,捍卫家国天下!”
“能挽五石强弓,挥舞重六十斤的大刀,杀得敌人抱头鼠窜!”
说这话时,永乐大帝宛如沉浸在过去,追忆起少年时期跟随徐达大将军北伐的日子!
可那样的岁月仿佛真的无法重温了。
朱棣默默注目,眼中已是泪水涟涟。
难以置信,他居然活过了这么久,在永乐二十二年时已届高龄,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孤独呢?
他曾多次提及:
无论多么伟大的英雄也将走向老年。
前不久,当击败阿鲁台之后,他心中就不免思索:人总归会有变老的时候。
但他也没料到。
亲自见到自己的迟暮之态时,竟依然如此触动心弦。\"皇爷爷,您可是马上天子,即便真有一天去了黄泉之下拜见太祖高皇帝,也绝无愧对于列祖列宗与万里江山呀!”一边的朱瞻基轻声安慰道。
朱棣缓慢点头表示认同。\"还是你会说话……”
他们的视线再度投向影像中的场景。
杨士奇询问道:“听说皇上这次又亲自披甲上阵了?”
“撤军途中,我连闯两阵!”
“可那马哈木就如同一条不敢露头的老犬一般缩着不出战,就像一只乌龟躲藏在壳内。”
“这次对战瓦剌大军,更是将其主力摧毁严重!”
杨士奇带着笑意补充了一句:“皇上英姿仍旧不减当年呐!”
看到屏幕里的朱棣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看来这杨士奇还真是个擅长交际聊天的人物。”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别小瞧了人家,将来他是内阁三杨之一呢,而且才干非常突出。”
朱棣点点头,对于杨士奇的能力自然心知肚明。
随后永乐帝重新注视着杨士奇,突发奇想问道:“依你看,按我这个年岁而言,还能策马征战沙场,下马治理天下,古今中外哪一个帝王能够与我相比?”
……
杨士奇拱手回应。\"自然是没人能与永乐大帝比肩,您无疑就是最当之无愧的大明开国以来最出色的一位皇帝,无人出其右者!”
二人继而开怀畅谈起来,“哈哈哈哈!”
画面中的朱棣,令人的视线渐渐朦胧。
此生无憾,真正无憾。
至少在他暮年之时,有了一位称得上永乐大帝的后世评说,并且达到了封狼居胥这样的丰功伟绩。
有着这样的声名和能力,若真是到了那地府之下,见到父亲朱元璋,他亦可以无愧地说自己没有辱没父亲和大明的威名。\"父亲,您确实是当世罕有的英雄帝王,正如您自己所言,古往今来,能比得上您的寥寥无几。”大胖胖也不禁感慨万千,带着敬意看向自己的父亲。
朱棣缓缓点头认可,在这一瞬间,他对大胖胖的马屁也有了一些认可的感觉。
确实,就永乐时期那些赫赫战功以及开启的“万国来朝”盛世而言,那是连朱元璋都期盼见证的画面。
然而镜头切换之间,画面上的永乐帝又是一声叹息:“唉,回不去了,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如今连出门透气都会气喘吁吁,稍微动一下就像被利刃贯穿胸口一般疼痛难忍。”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暗淡。\"太医诊断结果如何?”
“他们说我是风前残烛、雨里昏灯。”永乐帝的神情愈发沉重了,他凝视着眼前不远处站立的杨士奇。\"这次请你来,就是为了搞清楚一件事。”
“咱们家那位储君殿下,恐怕现在的身体状况也差不多吧!”说到这里,话音未落之际。
此刻在观看着这一场景的朱高炽,面色顿时为之一僵;而朱棣也明显流露出了几分脸色变化。\"哼!小子,他这话是什么意思?”朱棣厉声质问道,“太子的身体到底怎么回事?为何我一听到这些,心里就泛起一阵莫名不安。”
站在一旁的朱瞻基略显踌躇,但最终目光从爷爷转回到自己父亲身上,沉吟片刻后开口:“实情是,皇祖父您去世后,我父亲继位登基,可惜他身体实在虚弱,在位仅仅十个月便追随您而去。”
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弹掷出。
朱棣怔在当场,嘴角微微抽搐:“什么?我就知道老大的身体不好,可怎么也没想到他居然撑不到一年就走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快给我仔细道来。”
见对方点头示意准许,原本紧绷空气中的气氛更浓几分。
于是朱瞻基娓娓讲述道:“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皇祖父您啊——这五次远征漠北期间,必须有人负责内政治理,因此这么多年都是由父亲承担监国重任。”